鶿

鶿

鶿是一個漢語詞,讀音是cí,偏旁部首是鳥,共14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鶿
  • 拼音:cí
  • 部首:鳥
  • 五筆:UXXG
基本內容,基本解釋,詳細解釋,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音韻集匯,上古音系,廣韻,蒙古字韻,中原音韻,洪武正韻牋,分韻撮要,

基本內容

基本信息:
拼音:cí
注音:ㄘˊ
簡體部首:
部首:鳥
部外:9
總筆畫:14
字形分析:
左右結構
形聲;從鳥、
統一碼UNICODE:U+9E5A
五筆:UXXG
倉頡:TIPYM
鄭碼:UAZR
四角:87727
筆順:丶ノ一フフ丶フフ丶ノフ丶フ一

基本解釋

●鶿(鷀)
cíㄘˊ
◎ 〔鸕~〕見“鸕”。
方言集匯
◎ 粵語:ci4
English
cormorant

詳細解釋

◎鶿
(1) 鷀、鶿cí
(2) ——見“鸕鶿”
白鷺鶿
【唐】李白
白鷺下秋水,
孤飛如墜霜。
心閒且未去,
獨立沙洲傍。
詩意:不閒…………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亥集中】【鳥字部】鶿
《廣韻》疾之切《集韻》《韻會》牆之切《正韻》才資切,𠀤音茲。鸕鷀,水鳥。《埤雅》鳥似鶂而黑。一名鷧。《爾雅·釋鳥》鶿鷧。《郭注》鸕鷀也。李時珍曰:韻書盧與茲皆黑也。此鳥色深黑,故名。鷧者,其聲自呼也。
又名水老鴉。
又名烏鬼。《夔州圖經》夔州人以鸕鶿捕魚,謂之烏鬼。《杜甫·遣悶詩》家家養烏鬼。《楊孚異物志》鸕鶿能沒於深水,取魚而食之,不生卵,而孕雛於池澤,旣胎而又吐生,多者生七八,少生五六,相連而出,若絲緒。《正字通》鸕鶿,俗呼慈老,人畜之,以繩約其嗉,才通小魚,其大魚不可下,時呼而取之,復遣去。觜曲如鉤,喉熱如湯,魚入喉卽爛,味不美。
又《廣韻》子之切《集韻》津之切,𠀤音孜。義同。

說文解字

【卷四】【鳥部】鷀
𪈒鷀也。從鳥茲聲。疾之切

說文解字注

(鷀)𪈒鷀也。從鳥。茲聲。疾之切。一部。

音韻集匯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鶿
ʔsɯ
說文作鷀
鶿
說文作鷀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鶿
疾之
平聲
三等
開口
上平七之
dzʱi
dzĭə
dziə
dzie
dzɨ
dzɨ
dzɨ
ci2
zi
dzio
鸕鶿鳥亦作鷀不卵生口吐其鶵又子之切

蒙古字韻

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修正)八思巴字(其他形式)音譯音譯(修正)音譯(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鶿
ꡐꡜꡞ
tsʰi
dzɿ
平聲

中原音韻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鶿
支思開
支思
陽平
開口呼
tsʰɿ

洪武正韻牋

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鶿
才資
二支
平聲

分韻撮要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十六師史四
陽平
鸕鷀水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