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嘴魚

鶴嘴魚

鶴嘴魚又名半顎魚,產地:新加坡、印尼蘇門答臘島、泰國;外形和習性:魚身長5—7厘米,野生種可達10厘米,體圓筒形較纖細,頭背部至尾柄平直。主要特徵是下頜向前延長,不能活動,上頜短小呈三角形,能活動張合。背臀對稱,位於尾柄前,遠離頭部。腹鰭不發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嘴魚
  • 又名:半顎魚
  • 產地:新加坡、印尼蘇門答臘島、泰國
  • 繁殖特點:4月齡左右性成熟
  • 魚身長度:5~7厘米,野生種可達10厘米
  • 最宜水溫:26-28℃
整體概述,生活習性,體型,習性,特點,雌雄鑑別,生長繁殖,疾病防治,

整體概述

背鰭、臀鰭、尾鰭帶黃色,背鰭基處有紅色斑塊,也有臀鰭紅色;腹鰭上有紅色斑塊;這些體色常不穩定。鶴嘴魚喜含鹽水質,每10升水加2小匙鹽,氫離子濃度10—100nmol/L(pH7-8)。雌魚懷孕和幼魚成長期,水中不可缺鹽。最宜水溫26-28℃。喜食動物性飼料和活餌料,也食蒼蠅等小昆蟲。雄魚好鬥,注意隔離,以免斗斷了下顎,發生傷亡,但與其他魚類不鬥,可以和它種魚混養。繁殖特點:4月齡左右性成熟。雄魚背鰭上出現紅色斑塊;雌魚沒有;雌魚大於雄魚,腹部明顯圓大。要求微鹽水和優質鮮活餌料;環境安靜,沒有驚擾;卵胎生,親魚也會食仔,要用隔離法繁殖產仔。雌魚1次可產仔魚50-60尾,多時上百尾,但是,飼養親魚的水質餌料必須符合要求,否則,仔魚的成活率很低。
鶴嘴魚鶴嘴魚

生活習性

體型

魚身長5~7厘米,野生種可達10厘米。圓筒形較纖細,頭背部至尾柄平直。主要特徵是下頜向前延長,不能活動,上頜短小呈三角形,能活動張合。背臀對稱,位於尾柄前,遠離頭部。腹鰭不發達。體色基調灰白色,背部較深偏褐色,兩側較淺偏淡綠色。背鰭臀鰭尾鰭帶黃色,背鰭基處有紅色斑塊,也有臀鰭紅色;腹鰭上有紅色斑塊;這些體色常不穩定。

習性

鶴嘴魚喜含鹽水質,每十升水加2小匙羹鹽,PH7~8。雌魚懷孕和幼魚成長期,水中不能缺鹽。最易水溫26~28度。喜食動物性飼料和活餌料,也食蒼蠅等小昆蟲。雄魚好鬥,注意隔離,以免斗斷了下頜,發生傷亡,但與其他魚類不鬥,可以和它種魚混養

特點

花鱂科中的魚都比較小,大多數生活在淡水中,只有少數幾種生活在鹹水中。最大的花鱂科的魚是魣鱂(Belonesoxbelizanus),只達15厘米,一般花鱂科的魚只到10厘米。這些魚有兩個經濟價值:首先它們是很好的控制蚊子的生物,其次它們是比較頑強的,色彩鮮艷的觀賞魚。作為控制蚊蟲的生物它們從它們在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家鄉被人類移居到幾乎所有的地區。花鱂科本來只在美洲大陸上出現說明這個科是一個比較新的科,是在美洲大陸與其它大陸分隔後才形成的。習性:雄魚好鬥,注意隔離,但與其他魚類不鬥,可以和它種魚混養。雌魚懷孕和幼魚成長期,水中不能缺鹽。食性:喜食動物性飼料和活餌料,也食蒼蠅等小昆蟲。水溫:最易水溫26~28度。Ph值:鶴嘴魚喜含鹽水質,每十升水加2小匙羹鹽,PH7~8。
鶴嘴魚鶴嘴魚

雌雄鑑別

花鱂科的魚的性別的區分非常明顯:一般雄性小一些,比雌性活潑。花鱂科的雄性生殖器官是生殖苞,是一個向外伸長了的輸精管。生殖苞在雄性魚的青年時代出現,交配時雄性魚衝到雌性魚附近並試圖將其生殖苞掛鈎到雌性魚的生殖口上,精子的生命期很長,可以在雌性魚體記憶體活很長時間,因此一次交配的精子往往可以用來使多次生殖的卵受精。花鱂科直接生小魚,仔在雌魚體內孵化。有人報導說花鱂科的雌性魚可以轉化為雄性,但從未有人報導說輸過精的雄性魚會變為能生產的雌性魚,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個“變化”實際上是成熟比較晚的雄性魚,它們的生殖苞出現得比較晚,因此被誤認為是雌性。花鱂科的各個種的形態、生活環境可以非常不同,從渾濁的泥潭到清晰的小溪里都有不同種類的花鱂科魚生活。它們大多數是肉食動物,主要食物是水面的小昆蟲和蚊子的幼蟲。此外它們也吃藻類或水草的幼葉。

生長繁殖

它們的魚卵存在一個生命潛伏期,也就是說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乾燥貯存才能正常發育。對於大多數種類而言,在人工條件下繁殖,人們必須模擬自然環境中的乾燥周期,並用碾碎的泥炭苔作為產卵底質。一些南美洲的品種如Cynolebias屬(人唇鱂屬)似乎對泥炭苔相當敏感,繁殖時還應在泥炭中混合適量的粘土。根據產卵行為的區別,一年生鱂魚 又可分為“底質表面產卵”和“底質掩埋產卵”。非洲的Nothobranchius屬(假鰓鱂屬)鱂魚屬於“底質表面產卵鱂魚”。它們在泥炭苔上面產卵,產卵過程結束後,再用一支強壯的魚鰭將卵運送到泥炭苔中。因此,在繁殖此類鱂魚時,只需一層較薄的泥炭苔作為產卵底質。產卵時,雄魚游到雌魚上方,把它壓到泥炭苔中,然後用寬大的背鰭和臀鰭緊緊抱住雌魚。繁殖假鰓鱂屬鱂魚可以用塑膠盒盛放泥炭苔,在盒子前面剪一個洞,再蓋上盒蓋即可。如此設定,人們就不必在飼養缸中鋪設過多的泥炭苔了。魚兒也會很樂意接受這樣一個“產床”。南美的鱂魚屬於“底質掩埋產卵”。它們會將魚卵完全埋入底質中。尤其對於Cynolebiasnigripinnis等鱂魚,更需要準備較厚的泥炭苔,它們埋藏魚卵的深度幾乎和自身的長度相當。和前一種鱂魚一樣,我們也可以用玻璃瓶或塑膠盒來盛放泥炭苔,但對於南美鱂魚來說就要準備相應高些的容器。一年生的鱂魚會頻繁地在底質中產卵,我們所要做的僅是每隔2~4周就用新的泥炭苔替換掉魚缸中埋有魚卵的泥炭苔。再將它們倒入網眼細密的網子,仔細篩選出魚卵,並將其放在兩層報紙中間乾燥24小時。然後與乾燥的泥炭苔混合,裝入塑膠袋中(不要忘了標明種類和日期),在室溫下保存。根據品種的不同,在幾周甚至數月之後,將它們浸入水中,並提高溫度促進幼魚發育。待第一批幼魚孵化後將泥炭取出乾燥。通常在4周內多次進行這種浸水、乾燥的操作,就可孵出大多數的幼魚。
與一年生鱂魚相反的是非一年生鱂魚。這些品種大多採用“附著式產卵”,也就是說,它們會把卵產在纖維狀的水草叢中, 甚至是沉木或石頭的裂縫裡,比如一些燈眼魚。飼養者大多使用由深棕色或綠色毛線紮成的毛線拖把作為產卵材質,這樣一來,魚卵的收集工作就變得極為容易了。這些魚卵在產下後幾小時內就會變得很硬且幾乎不怕擠壓,可以放心地用手指來分撿。非一年生的鱂魚卵無須乾燥,直接存放在水中。當然,一年生和非一年生的區分並不總是這么簡單,如Callopanchax屬(麗紋高身琴尾鱂屬)和Fundulopanchax屬(底棲琴尾鱂屬)。如果人們能象對待一年生鱂魚那樣,將魚卵乾燥,就能促進它們更好地發育。它們的發育期大約4~6周左右。其他屬很多種類的魚卵也可以放進泥炭苔中乾燥。這樣做有一個明顯的好處,那就是可以減少被水黴菌感染的可能性。我總是使用一個小盒子,裡面鋪上泥炭纖維或黑色的泥炭顆粒,再把分撿出來的魚卵放進去。蓋上蓋子可以保持恆定的,較高的濕度。然後,就要靜下心來好好觀察魚卵的發育情況了。大多數Aphyosemion屬(琴尾鱂屬)鱂魚的魚卵發育期為10~14天。燈眼魚,歐洲和北美洲的鱂魚魚卵最好放在水中孵化,還需向水中添加一些亞甲基藍,防止感染水黴菌。大多數種類的幼魚可以攝食剛孵化的豐年蝦幼蟲。我通常把幼魚放在1升甚至更小的容器里,這樣,幼魚不必長距離遊動就可以和它們的獵物“親密接觸”。當然了,這個小容器里的水必須每天100%地更換,且決不能用新水。我一般是抽取飼養缸中的水。幼魚成長很快,幾星期之內就要將它們移入大些的水族箱中。待幼魚稍大的時候,就可以投餵紅蟲、水蚯蚓甚至是冷凍餌料了。

疾病防治

首先,鱂魚在自然條件下一直生活在PH值偏酸性的水域,而我們為了能滿足它的環境,就會衍生出一些疾病的隱患。畢竟我們為了降鹼都會使用一些酸性的東西,卵生鱂魚相對於其它的魚而言,是適應能力比較差的魚,不論是pH、 硬度或是溫度都一樣。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會提倡用泥炭土或草泥丸降低pH而較不鼓勵用磷酸了。因為泥炭土的降酸方式是緩慢穩定的,而且因為泥炭土會吸附其它物質,因此在降酸的同時,會吸附水中的其它離子,使水質也慢慢偏向軟水。任何事都是“慢慢”地進行,讓魚只的生理狀況可以逐漸地去適應。並且,在我們生活環境中有一種可以感染魚的結核桿菌,非常適合在酸性條件下生長,而在鱂魚的自然環境則沒有這種細菌的存在。我們辛辛苦苦為了魚兒能健康成長而營造的弱酸性水況無意成為了導致它們生病的原因。得了這種病的魚就會有鰭條缺損、傷口潰瘍等現象,本來艷麗無比的魚變成了醜小鴨。如果得不到及時地救治,死亡也在所難免。不過,這種病的預防也不是很困難,只要稍微將鱂魚馴化的可以適應中性水,就可以較好地避免了。其次就是比較普遍的寄生蟲病和細菌(真菌)病了,雖然這些病比較常見,但是有些病非常頑固甚至是絕症,因此預防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寄生蟲病裡面白點病是非常常見的,又是比較頑固的疾病。
升溫,因為淡水小瓜蟲適合在比較瘦、溫度比較低的水環境下生存,在30度左右保持幾天也就沒有什麼了。況且市場上的除白點病的藥比比皆是,大家認準一些好的品牌就可以了。 由於它們喜食活餌,因此很容易被寄生蟲侵擾,也同樣容易被細菌感染!這也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嚴把食物關了,一定要注意防止病從口入。因此人工配合餌料是值得推廣的,只要不是假冒偽劣產品,應該是投餵的最佳選擇。不過細菌是無孔不入的,不能因為我們精心管理而不去了解那些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鱂魚和別的魚一樣,也會有柱狀病、爛鰓、爛鰭症、腹水症等等細菌病出現,然而細菌病大部分都不是原發性疾病,它們大部分都是由消化不良、體外傷、病毒感染、緊迫、水質不良等等因素導致的細菌感染。這些細菌病往往會對魚體造成很大的傷害,得了這些病的魚大多數鰭條支離破碎,殘缺不全,十分影響觀賞。並且,得了細菌病的魚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治療,死亡也將降臨,那樣的話我們會多么傷心啊。這些細菌病的預防一般都要從平常小處著手,細心養護、合理投餵、定期消毒、及時換水,避免讓魚兒產生不適的反應。頭洞症:通常是由原生動物、鞭毛蟲網的六鞭毛蟲(Hexamitasp.)引起的。六鞭毛蟲呈長卵圓形,由體前端發出的8根鞭毛中,有2根沿著表的縱溝向後伸出,遠超過身體的後端。另6根可快速擺動,來帶動蟲體,運動方式為直線跳動。病症與原理:感染頭洞症的魚只在身體上會有小小的洞,特別是頭部,漸漸的演變為管狀疹,從這些病灶中常會流出一些黃色,象乳酪狀的粘稠液體。六鞭毛蟲通常感染熱帶魚(海水魚也會感染)的腸道、膽囊。魚感染六鞭毛蟲後就會離群獨游,無精打采,排出的糞便呈白色且粘稠,體色轉深而且時常倒游。有些還有腹部腫脹的現象。
在慈鯛科魚類(包括七彩神仙魚)頭部出現管狀疹的病症,對魚的傷害或許不大,但頭部的傷口會使魚的商品價值降低。然而,其他因素例如:飼養密度過高、水溫的急劇變化和營養不良等會使這種寄生蟲增殖而造成急性症狀,甚至造成細 菌性二次感染。不可輕忽。流行情況:六鞭毛蟲為無宿主特異性的寄生蟲,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診斷:慈鯛科魚類可由頭部及側線部分的病灶明顯確認。活魚排出的新鮮糞便,是最好的鏡檢材料。而利用剛殺死的魚或殺病魚來檢查病灶及腸道、膽囊,也可確認出魚只是否有受到蟲體感染。治療:1.治療頭洞症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餌料中加藥,但不幸的是病魚通常不肯進食,而且在食物中加入少量的藥劑也有其困難。2.藥浴方式:以市場銷售的六鞭毛蟲治劑或頭洞症治劑來治療,其主要成分為Flubendazole或Metronidazole。3.頭部及側線糜爛的治療方式,則是在食物中添加蔬菜的成分。預防:為了要達到長期控制的效果,隔離所有的病魚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要做好適當的預防措施並除去會帶進這種疾病的因子。豎鱗病:又名松鱗病,症狀:病魚體表腫脹,部分鱗片向外張開似松球,鱗片基部水腫,其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血的滲出液,致使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就會有許多水狀液體從鱗片基部噴射出來,鱗片也隨著脫落。有時伴有鰭基、皮膚輕微出血、腹部膨脹等症狀。熱帶魚患病多因頻繁換水所致。防治:1.用1%食鹽水與1%小蘇打配製成混合液,浸洗魚體10分鐘,多次用藥後方可見效。若在溶水量100千克的水族箱中採用低劑量潑灑.堅持數目也有療效。2.用呋喃西林粉0.1克加慶大黴素2支,並溶解在80厘米*50厘米*40厘米的水族箱中,長時間藥浴有一定療效,尤其對患病初期的病魚效果較明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