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踏枝·叵耐靈鵲多謾語

《鵲踏枝·叵耐靈鵲多謾語》是唐五代時期的一首民間詞,收錄於《敦煌曲子詞》。此詞寫閨中少婦與靈鵲之間的小衝突,含蓄地表達了少婦空閨盼夫的思念之情。這一場小小的衝突,雖然發生於少婦和靈鵲之間,卻完全具有人和人之間的性質、意義。上下片採用兩種不同的敘事視角,上片以少婦的自述為主,下片以靈鵲的自述為主。全詞率性活潑,富有生氣,以物擬人手法的運用,顯得不事雕飾,樸素自然,逼真入微,情趣橫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鵲踏枝·叵耐靈鵲多謾語
  • 作者:無名氏
  • 創作年代:唐五代時期
  • 作品出處:《敦煌曲子詞》
  • 文學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鵲踏枝
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
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里。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雲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鵲踏枝:詞牌名。又名“蝶戀花”“黃金縷”“卷珠簾”“鳳棲梧”等。
⑵叵(pǒ)耐:不可忍耐,可惡。靈鵲:民間以聞鵲聲為喜兆,稱之為“靈鵲報喜”。謾語:言過其實。謾,一作“漫”。
⑶金籠:堅固而又精美的鳥籠。休共語:不要和他說話。
⑷比擬:剛打算,剛準備。
⑸征夫:出遠門的人。這裡是指關鎖靈鵲的人的丈夫。
⑹騰身:躍身而起。

白話譯文

“不可忍耐那喜鵲來嘰嘰喳喳的叫,都說你是最靈的,總是報告喜訊,可是你給我送來了什麼啊?他一點訊息都沒有!再這樣調戲我的感情,看我不把你捉了來,把你鎖在籠子裡,你還能說什麼!”
“本來是好心來早早給她報個喜訊的,想給她的寂寞一點安慰。可是她卻把好心當作了驢肝肺!竟然把俺捉了鎖進籠子。唉!她的心情俺還是理解的,不跟她計較了,但願她的那個人早日歸來,哈哈,那個時候就知道俺是好心了,就會歡天喜地的把俺放出來的。”

創作背景

作為幸福象徵的喜鵲,在古代文人詩詞中時常出現,在敦煌曲子詞中更是一再出現,“正見前庭雙鵲喜,君在塞外遠征回”(《阿曹婆》),這是說喜鵲給人帶來喜訊。“鵲語虛訊息”(《菩薩蠻》),這是說喜鵲雖鳴而遠客未歸。這些詩句都說明,在長期民俗傳統和人們的淳樸願望中,喜鵲是有靈性的,儘管從科學角度看這是荒謬可笑的,但這個傳統一直流傳下來,長期存在於文學作品中。喜鵲靈與不靈,可能會由於題材上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人們都把它作為希望的象徵,這首詞就是如此。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詞以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假借喜鵲和人的對話,通過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反映對征人的極度思念。喜鵲是這首詞最關鍵性的意象,體現了征婦感情的複雜,是她愁悶和盼望心情的交織。詞的上下片採用兩種不同的敘事視角,上片以征婦的自述為主,而下片則以喜鵲的自述為主。一人一鳥,儼然對話。這在後代的詩詞中,也是不多見的,很有創造性。在寫征婦心情的同時捎帶出喜鵲的訊息,而在寫喜鵲盼望的同時,也令人想到征婦可能的幸福。
首句“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這是征婦對喜鵲的抱怨,但更多的是自己的失望和苦惱。下一句就轉為對她的行動的描述,喜鵲報喜不真,被她抓了去,再也不被理睬了。這樣的情況下,喜鵲滿心委屈:“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里。”這看起來像鳥兒的答話,卻是作者精心設計的針對征婦而發的鳥兒的內心獨白。不過鳥兒在這裡抱怨,並不是真的心懷怨恨,它還是衷心希望能把喜信送來,它也能早日飛出牢籠,最後一句“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雲里”,是鳥兒心理獨白深一層的抒發。“欲”“早”正顯示出喜鵲的善良和美好願望的殷切。
一個征婦,一個喜鵲,兩者雖互有分工,卻相互包含,心理獨白和情態描述互為更迭,入情入理,征婦和喜鵲的心也更近了。這樣的結構更使得上下闋水乳交融,喜鵲人化,鵲兒有情,使得小詞更具有質樸的美感。而使得詩歌相容得如此默契的,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層層遞進、不斷迭起的少婦的情感,愁中有盼,盼中有愁,有了喜鵲的加入,更增添了氣氛的活躍和一絲風趣,顯得活潑生動。其實詞的最後沒有點明,但卻可以想到:“你覺得我是虛報喜信,可是現在你的丈夫不是真的回來了嗎?”這是喜鵲飛入藍天后的內心獨白,也是它內心的期盼,這是一個喜劇的結尾。正是有這樣的構想,少婦放出喜鵲才有可能。
整首小詞率性、活潑,富於生氣,這種純真、質樸的風格,正是晚明袁中道所稱的在民間才會有的“真詩”的表現。

名家點評

近代詞學家劉永濟:“此亦怨詞。後半闋作鵲對語,頗樸拙,如古樂府。”(《唐五代兩宋詞簡析》)
近代詞學家任半塘:“辭意亦復恣肆。”(《敦煌歌辭總編》卷二)
現代詞學家夏承燾:“通過一連串的心理活動,來反映對征人的思念,表現方法很新穎,語氣活潑生動。擬人化是民歌表現手法之一,漢樂府中的《蛺蝶過》《枯魚過河泣》等都是。”(《唐宋詞選》)
現代文史學家劉大傑:“這些詞造意何等奇巧! 遣辭多么尖新! 這是民間作品所獨有的;一到詩人學士手裡,便是矯揉造作,庸俗輕薄了。”(《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