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不食草

鵝不食草

鵝不食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 (L.) A. Braun e tAschers.的全草。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鼻塞不通,寒痰咳喘,瘡癰腫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鵝不食草
  • 別稱:食胡荽、鵝不食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菊目
  • :菊科
  • :石胡荽屬
  • :石胡荽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華中、華工、華南、西南
  • 採收時間:夏、秋二季
  • 用量:6-9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植物的全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發散風寒,通鼻竅,止咳,解毒。

主治

用於風寒感冒,鼻塞不通,寒痰咳喘,瘡癰腫毒。

相關配伍

1、貼目取翳:鵝不食草(搗汁熬膏)一兩,爐甘石(火 ,童便淬三次)三錢,上等瓷器末一錢半,熊膽二錢, 砂少許,為極細末,和作膏。貼在翳上,一夜取下。用黃連、黃柏煎湯洗淨,看如有,再貼。(孫天仁《集效方》)
2、治目赤腫脹,羞明昏暗,隱澀疼痛,眵淚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扳睛諸病。鵝不食草(曬乾)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為細末。噙水一口,每以米許入鼻內,淚出為度。一方∶去青黛。(倪氏《啟微集》)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搗爛塞鼻或研末畜鼻。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切段,乾燥。

生理特性

石胡荽,一年生小草本,高5-500px。莖纖細,多分枝,基部匍匐,著地後易生根,無毛或略具細綿毛。葉互生;無柄;葉片楔狀倒披針形,長7-20mm,寬3-5mm,先端鈍,邊緣不規則的疏齒,無毛,或下面稍有細毛。頭狀花序細小,扁球形,直徑約3mm,單生於葉腋,無總花梗或近於無總花梗;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層,橢圓狀披針形,綠色,邊緣膜質,外層較內層大;花托平坦,無托片;花雜性,淡黃色或黃綠色,全為筒狀;外圍雌花多層,花冠細,有不明顯的裂片;中央的兩性花,花冠明顯4裂。瘦果橢圓形,長約1mm,具4棱,邊緣有長毛。全草乾後,久嗅使人打噴嚏。中國普遍有分布,5-10月花未開或正開放時採收。

產地

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華工、華南、西南。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鵝中食草,上達頭腦,而治頂痛目病,通鼻氣而落癟肉;內達肺經而治痰瘧,散瘡腫;其除翳之功,尤顯神妙。”
2、《本草匯言》:“石胡妥,利九竅,通鼻氣之藥也。其味辛烈,其氣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經,上達頭腦,故痰喘,氣閉不通,鼻塞鼻痔,脹悶不利,去目中翳障,並頭中寒邪、頭風腦痛疾,皆取辛溫升散之功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