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溝之約

鴻溝之約

所謂的“鴻溝之約”亦稱鴻溝約定,是指公元前203年,即漢高祖四年,灌嬰在淮北大破項羽最後一隻楚軍主力項聲大軍並拿下西楚都城彭城,漢軍從後方包抄項羽。項羽在進退兩難之際和糧草缺乏,遂拿劉太公脅迫劉邦簽訂鴻溝約定,以鴻溝為界,其西屬漢,其東屬楚,兩軍不得隨意越界展開軍事行動;劉邦為救家人以緩兵之計暫時答應項羽議和,隨後項羽釋放所拘押的劉邦家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鴻溝之約
  • 時間:公元前203年
  • 別稱:鴻溝約定
  • 雙方人物:項羽、劉邦
歷史背景,事件疑點,事件分析,事件點評,

歷史背景

秦末年間,項羽和劉邦造反軍窩裡鬥,兩軍在滎陽你進我退地糾纏了兩年多。這時的形勢是:
劉邦占領了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的全部地區,以及四川貴州湖北安徽的部分地區。劉邦的背後是自己封國廣大的地域,糧草兵員源源不斷。除此之外,劉邦的部將在全國各地繼續攻城掠地。劉邦不怕持久戰。
項羽只占領著江蘇的蘇北,以及河南滎陽城及東面的小部分土地。項羽遠離封國蘇北,退路已被切斷。糧草兵員無法補給不說,自己的封國已被劉邦包圍,隨著漢將的不斷進攻和勝利,自己的封國在一天天縮小,隨時有滅亡的危險。所以楚漢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請看下圖。
楚漢形勢圖楚漢形勢圖

事件疑點

實際鴻溝和議是項羽向劉邦提出的和談的。
項羽根本不能持久,甚至一天也不能在滎陽久留。所以,項羽向劉邦提出了和談:讓出滎陽,送還劉邦家人,以換取以鴻溝為界,兩分天下。
劉邦答應了項羽的要求,以此換回了被項羽羈押的父親和家人。於是雙方罷兵,項羽率軍東歸。
不對呀,《史記》里不是這么說的呀!
我知道,讀過《史記》的人對上述文字都會提出反對,許多講《史記》的專家也會反對。因為《史記》中說的是劉邦向項羽求和,而且第一次還被項羽拒絕了。
《史記·項羽本紀》是這樣描寫的:“這時候,漢軍士卒氣盛,糧草充足,項羽士卒疲憊,糧食告絕。劉邦派陸賈去勸說項羽,要求放回太公,項羽不答應。劉邦又派侯公去勸說項羽,項羽才跟劉邦定約,平分天下,鴻溝以西的地方劃歸漢,鴻溝以東的地方劃歸楚。項羽同意了這個條件之後,立即放回了劉邦的家屬。漢軍官兵都呼喊萬歲。劉邦於是封侯公為平國君,讓他隱匿起來,不肯再跟他見面。說:‘這個人是天下的善辯之士,他呆在哪國,就會使哪國傾覆,所以給他個稱號叫平國君。’
“項羽訂約後,就帶上隊伍罷兵東歸了。
劉邦也想撤兵西歸,張良、陳平勸他說:‘漢已據天下的大半,諸侯又都歸附於漢。而楚軍已兵疲糧盡,這正是上天亡楚之時。不如索性趁此機會把它消滅。如果現在放走項羽而不打他,這就是所謂的養虎給自己留下禍患。’
“劉邦聽從了他們的建議。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追擊項羽到陽夏南邊,讓部隊駐紮下來,並和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好日期會合,共同攻打楚軍。”
讀上述這段文字,我們會得出兩個印象:
第一,求和的是劉邦,如若不是侯公嘴皮子厲害,劉邦根本不可能得逞。
第二,項羽失敗是因為信守承諾,而劉邦勝利是因為受小人挑唆違背鴻溝協定,從項羽背後捅刀子所致。項羽信守承諾撤軍,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遭到劉邦的突然襲擊,才被圍垓下,兵敗身死。

事件分析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司馬遷寫的對嗎?
不對!鴻溝協定很可能又是司馬遷為了把項羽塑造成英雄而撒下的又一個彌天大謊。
(1)急於求和的應該是項羽
無論從當時楚漢的戰略態勢考察,還是從鴻溝協定的內容分析,急於求和都是項羽,而不是劉邦。
戰略態勢我們在前面已經分析過了,項羽遠離封國作戰,糧道和後路已經被切斷,漢軍劉賈部和韓信部已經從南北兩個方面形成對西楚國的包圍。項羽大將龍且被殺,西楚國的北面完全暴露在灌嬰的攻擊之下。項羽固守滎陽孤城,兵員和糧草枯竭,隨時有可能被漢軍圍殲。即使是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也不得不承認,“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劉邦卻成功地利用滎陽、成皋阻擊戰,吸引住了項羽和楚軍主力,乘機奪取了趙、魏、齊、燕、楚等大片國土。成皋、鞏縣兩道防線堅守兩年零四個月,可謂固若金湯。背後是廣大的關內根據地,兵員糧草源源不斷,前面是強弩之末的項羽。即使是再拖下去,對劉邦毫無損害。
因此,只能是項羽急於求和,而不會是劉邦。
我們再從鴻溝協定的內容來看。
司馬遷說,劉邦與項羽在滎陽訂立了鴻溝協定,以滎陽東面的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劉邦,鴻溝以東歸項羽。
而且,司馬遷還特別說,訂立這個協定是劉邦求著項羽。第一次項羽不答應,第二次劉邦派了個舉世無雙的說客侯公,經他遊說,項羽才答應。為了怕侯公再替別人遊說,劉邦從此便把侯公藏了起來。神乎其神!
可是,既然是劉邦急於求和,是劉邦求著項羽,那應該是劉邦做出讓步這才合理。此時項羽占領著滎陽,劉邦占據成皋,那就應該是劉邦向西退卻,讓出成皋。怎么會是項羽讓步,反而是項羽向東退卻,是項羽既把滎陽讓給了劉邦,又交還了劉邦的家人。不合情理呀!
如果是因為隔水為界比較方便,成皋以西,鞏縣以東有一條伊水,以此為界不是挺好嗎?為什麼沒有?
退一步講,即使劉邦占據成皋不願退出,那也應該是維持現狀。劉邦占據成皋,項羽占據滎陽,以滎陽西面的汜水為界,這也說得過去。萬沒有項羽退出滎陽的道理。
為什麼是項羽退出滎陽?
很顯然,是項羽急於求和,急於擺脫被動危險的局面,因此做出退讓,交還劉邦家眷,讓出滎陽,這樣才取得了劉邦的同意,以換取安全撤退的時間和承諾。
如果一定要說有鴻溝協定,這才是雙方正確的心態。請參見圖鴻溝協定質疑圖。
鴻溝協定質疑圖鴻溝協定質疑圖
(2)鴻溝協定根本無法執行
在公元前203年這個時候,如果項羽和劉邦真的訂立了一個協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那將是一個根本無法執行的協定。
因為此時,鴻溝以西都是劉邦的土地自不必說,鴻溝以東卻不可能成為西楚霸王項羽的疆域。
此時曹參、韓信已經南渡黃河,占領了齊國的全部土地。這其中包括原濟北王的都城博陽,膠東王的都城即墨,齊王的都城臨淄,以及離項羽都城彭城不到 200公里的城陽,除此之外,位於西楚國東面的高密也已經被漢軍占領。從城陽到高密連成一條橫線,以北的土地均被曹參、韓信占領。
向南則是彭越。彭越占領著西楚國西面梁地的廣闊地域,其中包括谷城、巨野、昌邑、定陶、虞縣、睢陽、下邑等廣大地區。其最近距離彭城不到100公里。
彭越向南是黥布。黥布率軍回到自己的封國,和漢將劉賈一起攻城掠地。他首先占領了幾個縣,又攻入當年楚國的都城壽春,後來名為九江城。接著又策反楚國大司馬周殷。
此時,曹參、韓信、彭越、劉賈、黥布已經將項羽的西楚國四面包圍。
劉邦還有一員驍將被人們忽略,那就是灌嬰。在曹參、韓信平定齊國之後,灌嬰單獨率軍去魯北攻打楚將公杲的軍隊,獲得全勝。灌嬰揮師南下,在彭城北面160公里處,打敗了薛郡郡守所率領的軍隊,親自俘虜騎將一人。接著又攻占了彭城東北面60公里處的傅陽城,接著沿彭城東面60公里向南進軍,占領了僮城、取慮和徐城一帶。
隨後灌嬰渡過淮河,全部降服了淮南的城邑,一直向南到達廣陵(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
這個時候,項羽派項聲、薛公和郯公又重新收復淮北。灌嬰於是北渡淮河,在下邳擊敗了項聲、郯公,並將薛公斬首,拿下了距離彭城東面只有70公里的下邳。
又在在平陽擊敗了楚軍騎兵,兵臨西楚國都城彭城。請參見本文第一幅圖,紅色箭頭為灌嬰征戰路線。黃色區域是項羽的勢力範圍。
時間、地點永遠比精彩的文學描寫真實可靠。上述戰事時間地點的記載告訴我們,項羽和劉邦訂立鴻溝協定的時候,鴻溝以東的絕大部分地區,已經被曹參、韓信、彭越、劉賈、黥布、灌嬰等占領,只有彭城一座孤城還在苟延殘喘。要想執行鴻溝協定,除非曹參、韓信讓出黃河以南所有土地,灌嬰撤軍,彭越自殺,黥布重新歸附項羽,否則,鴻溝協定有也是一紙空文,根本無法執行。
一個顯然不符合當時雙方實力對比的協定,一個根本無法執行的協定,說它是子虛烏有最為合理。一定要死認書本,我們只能說,那是劉邦為了換回家人的性命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如果是這樣,劉邦隨後追擊項羽,則是項羽不仁在先劉邦不義在後,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罷了。
(3)項羽不是遵守協定東撤,而是倉皇逃命
鴻溝協定訂立之後項羽的撤軍路線,也揭示了鴻溝協定的真相:要么根本沒有鴻溝協定,要么就是劉、項都沒拿它當真。因為項羽也沒有遵守協定返回都城徐州,而是倉皇南逃。項羽從滎陽撤軍的路線,暴露了天機。
如果項羽是如約東歸,那他離開滎陽後,應該向東經陳留、外黃、睢陽、碭郡,回到彭城。這條路最近。陳留、外黃、睢陽、不久前剛被項羽占領。走這條路可以得到楚軍的接應。項羽在糧草斷絕,將士疲勞的情況下,走這條路,最為便捷,也最安全。
可是,實際的情況卻是,項羽並沒有走這條路。離開滎陽之後,沒有向東往陳留方向退兵,而是突然向南,奔陽夏而去。請參見項羽向東撤退示意圖。
項羽向東撤退示意圖項羽向東撤退示意圖
項羽為什麼不向東回封國,而是向南撤退呢?他要去哪兒呢?
合理的解釋只能是項羽根本沒有打算回都城徐州,他知道大勢已去,應該趕緊南逃,甩開劉邦的追軍。項羽的撤退路線暴露了項羽對鴻溝協定的態度。如果項羽真的相信鴻溝協定,真的認真執行鴻溝協定,鴻溝以東都是你項羽的地盤,現在陳留、外黃被彭越占了,你應該把它奪回來。奪不回來你可以通過外交途徑找劉邦算賬。不能善罷甘休!
可是,項羽卻沒有攻打陳留、外黃,而是繞道避開了。為什麼呢?
很顯然,項羽也不相信鴻溝協定。鴻溝協定不過是項羽安全撤軍的幌子。同時由於軍隊戰鬥力的下降,連年的戰事、奔波、攻城傷亡,再加上都城告急,此時項羽已經無心無力與彭越作戰,對於在短時間內攻占陳留、外黃毫無信心。飢餓難耐,丟失成皋、被漢軍圍攻在滎陽城裡多日的楚軍,現在完全是在倉皇逃命。
如果不趕緊乘機遠遁,如果在陳留與彭越發生戰事,則前有彭越,北有曹參、韓信,南有劉賈、黥布。背後,恐怕項羽自己也清楚,劉邦不可能就此罷休,背後的追兵一定已經在路上。如果攻打陳留,必然會被包圍在陳留城下。
所以,項羽此時要用劉邦家人換來的時間,趕緊奪路而逃。
(4)不是小人挑撥,劉邦真的打算守約?
按照司馬遷的描寫,似乎楚漢訂立鴻溝條約之後,劉邦是打算遵守協定的,只是因為張良、陳平等人的一番不能養虎遺患的勸諫,才使劉邦改變主意,背約擊楚。
這樣一來,背信是毫無疑問了,只不過背信的責任主要在張良和陳平,劉邦只是從犯。然而,我不這么認為,理由是:
劉邦從來沒有信守過諾言。在自己弱小的時候沒有信守過,現在自己強大了,項羽已經在倉皇逃命了,怎么會突然正人君子,要信守這樣一個顯失公允,毫無操作可能的鴻溝協定?
大封諸侯劉邦被封到南鄭,心裡不滿嘴上不說,一本正經地率軍開赴南鄭,一路還燒毀棧道,斷絕道路。可是到了南鄭後,立刻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殺回關中,奪取三秦之地,設郡縣以為自己的封地。
這之後項羽發兵征討,劉邦去信保證,只要亡秦時的約定,一旦達到目的,立刻罷兵,絕無東進的奢望。就在信發出的同時,劉邦的進軍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止。他一面攻占其它諸侯的土地,一面抓住項羽誅殺楚懷王的由頭大做文章,轉移其它諸侯的注意力,掩蓋自己吞併其它諸侯土地的事實。
劉邦已經擁有了滎陽以西,黃河南北的土地之後,也並沒有滿足,而是挾持五諸侯一直向東打到彭城。其吞併天下的雄心已經昭然若揭。
現在,劉邦已經今非昔比,已經發展得十分強大了,已經實際上占有了秦帝國的全部天下,只除了那個自己曾經占領過的,現在還屬於項羽的彭城。這個時候,劉邦怎么可能老老實實地率軍西歸?

事件點評

司馬遷這樣寫,不過是為了再次撥動一下讀者心中的好惡天平。用勝利者的背信積累讀者對失敗者的同情。
如果一定要說有鴻溝協定,一定要用鴻溝協定來衡量項羽劉邦的個人道德品質,那我們只能理解為:劉邦用它換來了家人的性命,項羽用它換來了滎陽安全撤退的時間。
然而,項羽的奪路而逃也沒能使他安全地遠遁。很快,劉邦的追兵趕到,在距離滎陽 200公里的陽夏城南,漢軍追上楚軍。接下來是固陵之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