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跖草(中藥)

鴨跖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鴨跖草,中藥名。屬鴨跖草科春季一年生雜草。別名蘭花草、竹葉草等。分布在雲南、甘肅以東的南、北各省區,是北部各省重要的春季-年生雜草,在廣東等南方各省則是多年生雜草。主要危害小麥、大豆、玉米、蔬菜等農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鴨跖草
  • 別稱:蘭花草、竹葉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植物綱
  • :鴨跖草目
  • :鴨跖草科
  • :鴨跖草屬
  • :鴨跖草
  • 分布區域:全國大部分地區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15-30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鴨跖草科植物鴨跖草的乾燥地上部分。

性味

甘、淡,寒。

歸經

歸肺、胃、小腸經。

功效

清熱瀉火,解毒,利水消腫。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熱病煩渴,咽喉腫痛,水腫尿少,熱淋澀痛,癰腫疔毒。

相關配伍

①用於熱病。本品功能清熱瀉火。有較強的退熱作用。外感發熱或熱病高熱,均可套用,可配金銀花、薄荷等同用,以加強疏散風熱之功或配石膏、知母、蘆根等,以加強清熱瀉火作用。
②用於咽痛,瘡瘍,毒蛇咬傷。本品有清熱解毒之效。治咽喉腫痛,配大葉靑,蒲公英等同用;治瘡瘍腫毒,常以紫花地丁,野菊花等配伍煎服或以鮮品搗爛外敷;治毒蛇咬傷,常以半邊蓮等配伍,搗爛外敷或煎水內服。
③用於水腫,熱淋。本品能清熱利尿。治水腫有熱兼表證者,可與浮萍,白茅根等同用;治膀胱濕熱,小便淋瀝澀痛,常與車前草,木通,淡竹葉等同用。

用法用量

15-3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生理特性

鴨跖草僅上部直立或斜伸,莖圓柱形,長約30-1250px,莖下部匍匐生根。其喜歡溫暖濕潤及半陰的環境,生命力極強,莖呈匍匐狀,觸地就能生根,因此,人工繁殖時可以從莖基部切斷,經摘心、整枝處理後上盆栽培,同時利用所剪下枝條進行扦插育苗。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產地

主要分布於雲南、甘肅以東的南、北各省區。

相關論述

①《本草拾遺》:“主寒熱瘴瘧,痰飲,丁腫,肉症澀滯,小兒丹毒,發熱狂癇,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
②《日華子本草》:“鴨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氣濕痹,利小便。”
③《滇南本草》:“補養氣血,療婦人白帶、紅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④《本草綱目》:“消喉痹。”
⑤《本草推陳》:“對血吸蟲病急性感染髮高熱,大量用之。又用於急性傳染性熱病,發熱、神昏、心臟衰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