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鎮(福建省羅源縣鳳山鎮)

鳳山鎮(福建省羅源縣鳳山鎮)

福建省羅源縣鳳山鎮 位於福州市羅源縣城關,地處羅源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後被省、市評為“福建省文明鄉鎮”、“福州市文明鄉鎮”、“福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明星鎮”、“福建省百強鄉鎮”、“福建省科技示範鄉鎮”、“福建省發展外向型經濟先進鄉鎮”、“福建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福州市最佳鄉鎮”等。

鳳山鎮位於福州市羅源縣城關,地處羅源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32.2平方公里,全鎮轄9個農業村、8個居委會,總人口6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鳳山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羅源縣
  • 地理位置:福州市羅源縣城關,
  • 面積:32.2平方公里
  • 人口:6萬人
  • 方言:閩東方言福州話、畲族語言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閩A
歷史沿革,交通,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機構設定,工業園區,歷史變遷,

歷史沿革

1958年置城關公社,1961年改鎮,1966年更名城鎮公社,1979年復改城關鎮,1982年更名鳳山鎮。1997年,面積31平方千米,人口3.1萬,轄蘇區、管柄、南門外、陳厝、歧余、方厝6個村委會和北門、東門、南門、西門、城關5個居委會。

交通

交通便捷,到省會城市福州及長樂國際機場不足1小時路程,距福溫鐵路羅源站僅3公里,104國道羅寧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基礎設施

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齊全,具有強大的發展優勢和潛力。

經濟發展

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3496 1萬元,農業總產值2553萬元,工業總產值13240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75300萬元,地方級財政收入28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78元。先後被省、市評為“福建省文明鄉鎮”、“福州市文明鄉鎮”、“福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明星鎮”、“福建省百強鄉鎮”、“福建省科技示範鄉鎮”、“福建省發展外向型經濟先進鄉鎮”、“福建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福州市最佳鄉鎮”等。

機構設定

鳳山鎮黨政工作機構設定五個辦公室,即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社會綜合治理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事業單位設定五個服務中心一個執法隊,即農業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企業服務中心、村鎮規劃建設服務中心、計畫生育服務中心、綜合行政執法隊。全鎮配備12名領導幹部,正科級3名,副科級9名。

工業園區

西部工業集中區
鳳山鎮西部工業集中區位於羅源城區西部,於1991年創辦,占地面積1 070多畝。十餘年來,鎮村兩級先後投入500多萬元進行水、電、路、通訊等“四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目前,園區內落地企40多家,產值上億元,從業人員近千名。其中,上規模企業有恆源食品有限公司、帥孚食品有限公司、 東方石材廠、洪之洋家具廠等。
九龍坂工業區
鳳山鎮九龍坂工業區位於鎮區東部余家塘,於2002年8月設立,占地面積500多畝。該工業區主要是引進創辦外向型的石板材企業,目前已落地企業有羅源閩磊石業有限公司、弘達石材商貿有限公司、詩巨石業有限公司等,年值近億元,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28家。

歷史變遷

該鎮位於縣境中部,離羅源灣2.5公里,三面環山,東面臨海。民國31年有一份郵政部門《視察員查視羅源灣三等郵局局務報告書》稱:“全城人口約1.5萬人,商業蕭條,地方經濟不景氣,與鄰近重要市鎮無大聯繫,該處無工廠……縣立初級中學一校,學生約百人,國小計6所。”民國37年,城區有街道28條,巷道34條,主要街道寬3~4米,巷道寬多1米左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1955年拓寬南大路的橋南古道接通104國道,建成鳳南路,寬10米。1956年,羅源電廠改為公私合營,裝機容量40千瓦。1957~1958年拓寬司前街至10米,鋪以方整石。1958年新辟通場路,拓寬西大路至14米。1958年7月、1971年、1976年11月先後建成白塔、潮格、中房溪百丈水電站後,三站合併稱為羅源百丈水電站。擁有廠房18座,建築面積5450平方米,居民普遍用上電燈照明,安裝300多盞路燈。1979年3月建成羅源自來水廠,日供水2000噸,居民開始吃上自來水。1979年12月,在渡頭山頂建成電視差轉台。
70~80年代,縣城又陸續拓寬、新建南大路、司前街、北大路、通場路、東環城路、北環城路、鳳南路等。1985年普查,城區房屋建築總面積64.4萬餘平方米,其中1949年以前的只有17.3萬多平方米,占26.94%,1980~1985年,新建房屋20.6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31.68%。1985年10月,由福建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編制《羅源縣城區總體規劃》,1986年10月,經福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付諸實施。1987~1990年又建新房約9.3萬平方米。1986年新建的中心市場,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為3層框架結構,固定與臨時攤位785家。1987年9月,又建成衛星地面接收站,可接收中央電視台節目。
進入90年代,商業、交通業均有發展,1990年全鎮社會商品零售額4975萬元,集市貿易成交額4486萬元,全鎮有機動車輛206輛,每天有6班次長途汽車通向外地。道路拓寬改建和街景建設均結合舊城改造進行,1992年開始拓寬改建羅川路,該路原是104國道線上羅源境內橫貫城關南大門地段的街道,街容雜亂,路面狹窄,店屋低矮破舊,交通擁擠。1992年7月投資1631萬元動工改建羅川路,1993年8月20日竣工通車。拓建後,寬32米,長3公里,水泥道面,直抵羅源灣開發區。羽絨廠至東門壩1公里路段,用綠色護欄將大路分隔成14米寬的主車道,路燈排列成行,道路兩側的航運大樓、菸草大樓、長途汽車站、蓮花城、交警大樓,聖水古街等樓房拔地而起。1993年4月松山圍墾堵口成功,為羅源城區建設提供2306公頃土地,同年6月,縣人民政府委託天津規劃設計院編制《羅源灣城市總體規劃》,先後按城市總體規劃又拓建通場路、北門街、司前街、四坊街、南大路、東大路、東環路等8條市區主要街道,拆遷舊房14.6萬平方米,新建、擴建樓宇153幢,改造拓寬道路5080米,澆注水泥路面7.65萬平方米。總投資2.5億元,拓建城區東環路,於1994年12月建成,寬32.5米,長480米的水泥大道,並在路南端與東門橋、東大路、江尾下新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上,新置裙高0.56米,直徑16.8米的環島,沿街樓宇建築,清新別致。繁華的中心市場、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郵電大樓、商業城等高樓,與環島象徵“羅川騰飛”的高桿燈。組成一幅羅源新街景。在舊城改造實施4年中,拆遷舊房13萬平方米,新建、改建樓屋30多萬平方米,主要商業服務網點有37處。為了根本上改變城區供水緊張,確定擴建自來水廠規模為1.2萬噸/日,1994年10月20日竣工,供水能力達2萬噸/日,城區人口供水普及率96%。1993~1994年投資70多萬元,用於擴大中、國小校園面積,增添教學設備,並興建養老院,妥善安置五保戶,投資30多萬改善市政設施。1994年又建成蓮花山公園中的4座亭,上山汽車公路2公里,移植各種樹木花卉12萬株。
1994年末,城區街巷道路總長14.71公里,其中可通汽車的6.31公里,除上路衙、馬房衙、登波衙未改造外,其餘均鋪砌方整石或水泥路面,共有排水溝34條,總長12.2公里。鎮上有中學2所,建築面積1.43萬平方米;國小6所,建築面積9295平方米;醫療衛生單位13個,建築面積1.46萬平方米;電影院2座,建築面積2389平方米,體育場1座,占地37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89平方米。全鎮轄11個居(村)委員會,8828戶,30404人,農民人均純收入2005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