鱨

鱨,漢字,古書上說的黃顙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鱨
  • 拼音:cháng
  • 部首:魚部
  • 總筆畫數:17筆
基本信息,形體特徵,食性特徵,棲息環境,分布地域,主要種類,

基本信息

漢字:鱨
拼音:cháng 聲母:ch
部首:魚部 部首筆畫:8筆
筆畫:9劃 總筆畫數:17筆
筆順:撇折豎折橫豎橫橫豎捺撇捺折橫橫折捺
簡要解釋:
(鱨)
cháng
古書上說的黃顙魚。
〔毛鱨魚〕體側扁而長大,灰褐色,吻鈍尖,眼小,尾鰭雙凹形,生活於近海中。
鱨魚鱨魚
鱨
鱨
鱨科魚類的通稱。
漢字輸入法編碼:
五筆型86:qgic 五筆型98:qgic
全拼輸入:chang 雙拼輸入:ih
四角號碼:無 電報碼:無
鄭碼輸入:rkbz,rk 太空碼:無
導碼輸入:無 太極碼:無
部首輸入:無 區位碼:F795

形體特徵

體延長,頭較大,寬而扁平。有須4對,包括2對吻須及2對頤須。體裸露無鱗。背鰭具I硬棘及6-7軟條;具脂鰭,略高而長,後部與尾部分離;胸鰭硬棘具鋸齒緣。主要棲息於河川溪流中。白天多躲在岩石孔隙中,黃昏或夜間才出來活動或覓食。  鱨科魚類的身體延長,頭部寬大而扁平,通常有4對須,包括2對吻須及2對頤須。體表裸露無鱗片被覆,背鰭有1枚硬棘及6-7枚軟條。具脂鰭,略高且長,後部與尾部分離,胸鰭硬棘邊緣為鋸齒狀。

食性特徵

淡水夜行性魚類,肉食。肉食性魚類,一般以小魚、水生昆蟲以及甲殼類等為食

棲息環境

鱨科魚類主要棲息於河川溪流中,白天常躲在岩石孔隙,黃昏或夜間才出來活動或覓食。

分布地域

分布於非洲以及從日本至婆羅洲的亞洲,全球粗估約有30屬210種,台灣紀錄1屬3種。

主要種類

烏蘇里擬鱨、中臀擬鱨、長吻鮠、鱯、條紋鮠、江鼠大鰭鱯、斑貓鱨、黃顙魚、長吻鮠、擬鱨、斑鱯、大鰭鱯、瓦氏黃顙魚Pelteobagrus vachelli、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叉尾鮠Leiocassis tenuifurcatus 、短尾擬鱨Pseudobagrus brevicaudatus 、切尾擬鱨Pseudobagrus truncatus、凹尾擬鱨Pseudobagrus emarginatus、絲尾鱯Mystus wyckioides、斑鱯Mystus guttatus、越鱯Mystus pluriradiatus、紅尾護頭鱨Phractocephalus hemioliopterus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