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鱗魚

白鱗魚

白鱗魚,學名:鰳魚 Ilisha elongata (Bennett)又名:白鱗魚、白鰳魚、鰳魚、曹白魚鯗魚快魚鯡科鋸腹鰳亞科鰳屬的1種,。一般體長約22.5~33厘米,最大個體長60厘米。體長橢圓形,側扁。頭後部略凸。腹緣有鋸齒狀棱鱗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形態特徵

頭側扁,前端尖。上翹。眼略大。脂膜薄而稍發達。兩頜、齶骨和舌上密布細小牙齒。鰓孔大,假鰓發達。鰓蓋膜彼此分離,不連鰓峽。無側線。體被中等大的圓鱗,縱列鱗52~54。背鰭鰭條15~17;臀鰭條48~50,尾鰭分叉深。全身銀白色。 僅吻端、背鰭、尾鰭和體背側為淡黃綠色。分布於亞熱帶及暖溫帶近海。
體長寬,側很扁,背緣窄,腹緣隆凸。體長一般40厘米左右。頭小,口大,向上傾斜,下頜發達,前額骨小而短。上下頜、齶骨及舌上均有 鮑魚細齒,鱗薄、圓形、無側線、腹部有硬鋸齒狀棱鱗,腹鰭、背鰭較短,臀鰭長、腹鰭小、尾鰭又深。體背、吻端,背鰭及尾鰭為淡黃綠色。兩側及腹部為銀白色或白色。因此,此魚又有白鱗魚之稱。
體側扁,長約40厘米,銀白色。腹部有棱鱗。近海中上層魚類,主食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春季至初夏由外海至近海產卵。常居棲於深海中,主要以魚類動物及頭足類動物為食,夏季洄游到海口或海產卵。我國自遼寧到海南沿海都有分布。我國沿海及朝鮮、菲律賓、印尼、印度等地均產。

生活習性

為亞熱帶及暖溫帶近海洄游性的中上層魚類。水溫低時,棲息於水深60米左右的大陸架區;水溫高時,游向近岸。適溫範圍為17~27℃。泳迅速,生殖季節集群游向近海,較易捕獲。產卵後分散於的上層,進行索餌。分布於印度到日本南部海區,在中國沿海均有分布。在產大黃魚的海區,常伴有魚群。生殖季節常結群游向水深在20米以內淺海區及江河口。以頭足類、長尾類、魚類、糠蝦類和毛顎類為食。每年4~6月為產卵期。懷卵量14~16萬粒。卵浮性,球形。卵徑2~2.4毫米。產卵期不攝食或少攝食,行動遲緩,形成漁汛期。鮮食或加工成乾鹹品。為我國海洋主要經濟魚類之一。鰳魚加工品,如廣東的“曹白魚鯗”和浙江“酒糟鯗”均久享盛名。
白鱗魚白鱗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