鮀城

鮀城

鮀城,中國廣東省汕頭市別名。參見“鮀島”、“汕頭”詞條。汕頭市區的前身叫作鮀浦三都府(轄鮀江都、鱷浦都、蓬洲都三都),故鮀浦三都府在北宋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前都一直隸屬揭陽縣。

基本介紹

簡介,鮀 字義,

簡介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設定澄海縣後,才將海陽(今潮安)、饒平縣、揭陽縣3縣的部分土地劃歸給澄海縣,當年的鮀浦三都(汕頭的市區前身)就歸給澄海縣。至於“鮀城”的說法,就應該是源於蓬洲所城了。 一來是據有關歷史考證,現如今的金平區鮀江街道的蓬州片區有部分先民是在元末明初由中原遷移此地以逃避戰亂,逐以捕漁為生,自然的,蓬洲片區也就成為了汕頭市區最早有人在此居住的地方。二來是因為當時汕頭市區稱著為鮀浦三都府(鮀浦巡檢司或鮀浦漁政司),所以蓬洲所城民間俗稱為鮀浦城簡稱“鮀城”。另據《澄海縣誌》記載的:“鮀浦蓬洲所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而澄海縣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才置縣”。所以在汕頭鮀浦一帶有句俗語說“未有澄海縣,先有鮀浦城”。時間推移到了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光華埠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才在這裡築煙墩建炮台,當時稱為“沙汕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裡居住的人才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裡販鹽運銷。後來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1861年正式開放汕頭為商埠。 隨著1921年後,澄海縣開始廢都設區和汕頭埠不斷繁華,管理職能機構以及市鎮貿易才逐漸被汕頭埠所代替,而“鮀城”的稱呼也就伴隨著鮀浦蓬洲城的影響力漸漸退出歷史而淡出了蓬洲所城,轉而成為了漸漸繁華的老汕頭埠(即現在的老市區)的別稱一直沿用了下來。

鮀 字義

簡體字:(魚它)(共13劃)
繁體字:鮀(共16劃)
漢語拼音:tuó
注音字母:ㄊㄨㄛ(陽平聲調)
釋義:生活在淡水中的小型魚類,也用於地名。如:鮀島(汕頭市別稱)、鮀城、鮀浦(地名,今屬廣東省汕頭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