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居(北京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北京魯迅故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魯迅故居,顧名思義就是偉大的文人魯迅先生生前住過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樹人
  • 別名:魯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紹興
  • 出生日期:1881.9.25
  • 逝世日期:1936.10.19
  • 職業:文學家
  • 主要成就:偉大的文學革命家
  • 代表作品:狂人日記、孔乙己、祥林嫂
魯迅介紹,故居信息,故居介紹,探訪指南,展望,

魯迅介紹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叫周樹人
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故居信息

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 ,是魯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一生撰寫了許多著作,在此期間,他寫下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國小說史略》、《熱風》等著作,同時還主持編輯了《語絲》、《莽原》等周刊雜誌。1979年,魯迅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魯迅故居,是魯迅1924年春自己設計改建的,同年5月搬來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離開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魯迅兩次從上海回北京看望母親,也是住在這裡。

故居介紹

魯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從建築到空間陳設,都是比較簡樸的。在這裡,魯迅完成了許多戰鬥作品,《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這裡寫的。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這是魯迅在散文《秋夜》一開頭說的兩句話。
站在魯迅故居的後園裡朝遠處望,我沒有看到棗樹,看到的是樓房和遠處灰濛濛的天空。故居的前院和後小院的通道處,倒是有兩棵棗樹,由於無人採摘,棗樹上結滿了熟透的棗子,許多都掉落在地上,在土裡腐爛了。
一旁的接待人員說:“那兩棵當年的棗樹都沒了,這幾棵,是後來補種上去的。”
棗樹沒了,魯迅也沒了,留下來的是那些立在原地、傻呆呆等著主人回來的房子,以及魯迅當年手植的丁香。它們已歷經了70多年的風雨,枝繁葉茂,快遮擋住了院子裡的天空。
去魯迅生前的故居看看,是我的一個願望。
阜成門捷運站,東行一程,再往北轉,喧鬧聲漸少。兩溜老舊的平房間有一扇朱紅色的大門,那就是魯迅故居——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
大門裡什麼東西也沒有,有工人正在忙碌地鋪地板,灰頭土面的。博物館負責人說:“我們原計畫趕在10月19日魯迅逝世70周年前完工,現在恐怕是要推遲了。魯迅故居的門從5月份就關閉了。等博物館修繕好後,一起對外開放。”
魯迅故居是一座青瓦灰牆的小四合院,東牆上掛著“西三條胡同21號”的門牌還能依稀辨認。再旁邊,是郭沫若寫的“魯迅故居”的牌子。
故居的門果然關著。一番糾纏後,終於準我進去看看。從正門進去,是很小的一個院子。北邊是他的母
親和他妻子朱安的臥室。西邊是廚房,東邊是女工們的臥室,南邊是魯迅會客和藏書的地方。堂屋的後面,接出的一間小房子,北京人稱為“老虎尾巴”的地方,是魯迅的臥室兼工作室。魯迅故居的接待員說:“這不算什麼很好很講究的四合院。但魯迅當時急著搬進來,就顧不得那許多了。”
的確,魯迅顧不得那許多了。因為和兄弟周作人的失和,他不得不離開從前的八道灣11號——那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很大的院子,還有池塘,有兄弟,還有母親。
整個宅院都由他親自設計
魯迅想著搬家,但他那時候經濟拮据,沒有錢,不得不臨時搬到一個只有幾平方米的房子裡。
住了9個月後,他向老朋友齊壽山許壽裳各借400銀元,買下了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21號的院子,
也就是現在這座宅院。這本是一座破舊不堪的院子,但為了給母親和自己一個良好的環境,魯迅親自設計並繪製了草圖,對院內原有的6間舊屋進行了改造翻修。原來只有老屋6間,北房、南房各有3間;他買下後做了一番改造:東西各加了兩小間廂房,使小院布局更加合理、實用;同時又挖了水井,種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別具一格,有了南方可人的景觀。同年5月,魯迅帶著母親、妻子住到了這裡。
後院的中心,果然有一口他親自打鑿的苦井。但是周圍圍上了白色的柵欄,非常的顯眼。只是井上被兩塊大石板蓋住,不知道是否還有井水。故居接待員笑著回答說:“北京近年地下水都普遍下沉,井裡早沒水了!”
魯迅臥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後面接出的一間小房子,這也是魯迅設計的“作品”,北京人把這樣的屋子稱為“老虎尾巴”。走進去,裡面的面積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張長凳架著兩塊木板的單人床,單人床邊上是一張書桌,書桌前依序擺放著一盞煤油燈、一個舊式鬧鐘和一個相框。相框裡,是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的照片。推開窗戶,就可以看到後園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
站在窗前,我想起以前讀過魯迅的《野草》、《彷徨》和《朝花夕拾》和他若干的雜文,才知道是在今天的這片屋檐下誕生的。離開這裡以後,像《朝花夕拾》這樣溫馨而傷感的作品,魯迅以後再也沒有寫出過了。
他的妻子獨自守護在這裡
在魯迅故居里轉了一圈,在南房裡看到有青年給魯迅畫的像掛在牆上:人依然是瘦的,眼神似乎在笑
,又似乎有些哀傷,也似乎有調侃和諷刺地看著每個來的遊客。
在“老虎尾巴”上,接待人員指著窗下一張長凳架著兩塊木板的單人床,說:“魯迅看書累了,就睡在這裡。他和朱安不睡在一起。”
關於朱安,曾經住在阜成門內橫四條2號的張大爺有一些印象。他說,他們家就和魯迅故居隔著一道牆,只是到了1953年,要建魯迅故居博物館,他們家的房子被政府收購,這才遷往別處。
張大爺說:“朱安女士是纏足,而且不會說北京話,因此外出辦事不太方便。作為鄰居,朱安女士常托我父親代她向上海郵寄包裹,主要是圖書、資料等。有時也請求代筆幫她寫信。她常給我們小孩一些糖果,還叫我們‘小寶寶’,我們很喜歡她。背後,我們小孩子稱她為‘小寶寶奶奶’,不過她那一口紹興話,我們是一點也聽不懂的。”
魯迅1926年離開北京後,朱安一直陪伴在魯迅的母親身旁。魯迅母親1943年去世後,這個沒
有得到愛情的舊式女子獨自守護故居,直到1947年6月去世,像影子一樣消失在這個寂寞的世間。
朱安和魯迅的婚姻是一個不幸,而這種不幸似乎不是某一個人造成的。
前去拜謁的人數都數不清
魯迅離開這裡已經80年,追尋前來的拜謁的人數不勝數。
接待員說:“許廣平回北京,在這裡住過。魯迅的兒子周海嬰,現在也常來。有時候,他還帶著孫子來。那個老頭,頭髮都白了,挺有意思的。”

探訪指南

魯迅離開北京後,他的母親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這裡生活,直至她們相繼去世。朱安去世後,小院無人照顧。為使魯迅的手稿、藏書不致受損,魯迅的生前好友從法院的渠道,以“接管”為名,把魯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展望

魯迅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是億萬人民所尊敬的學者,思想家。魯迅的故居也成為人們瞻仰的極具歷史價值的遺蹟,所以魯迅故居旅遊發展前景非常可觀。而其在先進文化傳播方面貢獻也將十分巨大,無論對於中國經濟發展,還是文化建設方面都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