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工委

1937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決定成立中共魯西南工委,由白子明(白學光)任書記,孫衷文、江明為委員,領導濟寧、魚台、單縣、成武、曹縣、定陶、鄆城、菏澤、巨野等縣中共黨的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西南工委
  • 成立時間:1937年10月
  • 上屬:中共山東省委
  • 書記:白子明
  • 地點:菏澤市
創建背景,歷史意義,

創建背景

大革命和抗日戰爭初期,魯西南的中共黨組織處在初創階段。由於受政治、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魯西南地區分屬於中共山東、河南、河北黨組織的領導,其鬥爭分散、孤立、缺乏統一領導;同時,地方反動勢力相對強大,農民革命鬥爭不斷遭受破壞和挫折,處於一種時斷時續、此起彼伏的狀態。
魯西南的中共黨組織誕生於敵人的白色恐怖下。那時,中國共產黨在魯西南地區的基礎十分薄弱。地革命戰爭時期,曹縣、定陶、菏澤、東明、考城、蘭封、民權等縣先後建立12個黨的基層支部,發展黨員150餘名。但是,在鬥爭中不少黨支部多次遭到重大破壞,黨員有的犧牲,有的被迫轉移外地。
七·七事變前夕,魯西南地區保留下來的中共黨員僅有20餘人,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100餘人。他們在各自上級黨委的領導下堅持鬥爭,點燃起魯西南抗日鬥爭的烈火。
1937年,魯西南硝煙瀰漫,狼煙四起。12月27日,日軍侵占濟南,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率省政府機關和主力部隊南逃至曹縣王浩屯一帶。之後,其部排長王惠民(即大王)、王崇魯(即小王,河南人)被菏澤縣長劉澄宇收編,成立了兩個營,即所謂“大王營”和“小王營”。他們吞併了張筱山、李森亭的人馬,又招收了大股土匪,實力大增,有七八百支槍。
1938年1月23日,韓復榘被撤銷省政府主席職務後,任命沈鴻烈為省政府主席,在曹縣就職。同月,原國民黨惠民專區專員劉耀庭被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委任為第五戰區第七路游擊司令。1938年夏,劉耀庭在單縣成立司令部,樹“七路軍”旗幟,收羅土匪武裝,先後組成3個旅,總兵力約5000人。 一時,國民黨潰散勢力,地方頑固派武裝勢力,以及受封建勢力控制的紅槍會等勢力,在魯西南各霸一方,爭奪地盤,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中共魯西南工委的創建 工委委員孫衷文曾到單縣協助開展黨的工作。同月,單縣東部、東北部及北部先後建立了潘莊、曹馬、芳桂三個黨支部,各支部積極進行抗日救亡活動,並發展了一批農村黨員。同年12月,中共魯西南工委派李毅到張寨與張子敬等接上組織關係。月底,以當地和一部分京津流亡學生中的黨員為基礎,在張寨村成立中共單縣縣委,李毅任縣委書記,張子敬任組織委員。單縣縣委成立後,宣傳組織民眾,組建抗日自衛團,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吸收進步青年加入黨組織,壯大黨的力量;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團結爭取各界人士,共同抗日救國。接著,中共辛羊分區委建立。至此,中共單縣縣委轄:中共張寨支部、琴山區支部、單縣特支等,共有黨員100餘人。張寨黨支部成員採取走親戚、串朋友、訪問同學等多種方式,在周圍村莊秘密發展黨員。附近的張花園、袁廟、王崗、侯樓等村先後建立起黨支部,張寨成為魯西南工委和單縣縣委活動的基點村。
1937年底,魯西南工委從金鄉縣耿樓村移駐單縣張寨,領導魯西南各地的黨組織,組建和發展黨的隊伍,籌建抗日武裝,開展武裝鬥爭。中共單縣縣委建立後,中共單縣特別支部於1938年1月撤銷,成立中共城關分區委,魏欽公任書記。為開闢單東北,中共單縣縣委以曹馬、芳桂、潘莊三個黨支部為基礎,組建中共曹芳潘分區委,時思文任區委書記,分區委在農村中發展黨員,組建了一些農村黨支部。6月建立中共終興特支,朱啟昭任書記。1938年5月初,魯西南工委改為魯西南特委, 7月,徐州西北工委與魯西南特委合併,組成中共蘇魯豫區特委,領導魯西南和徐州西北的黨組織,特委常駐張集。中共蘇魯豫區特委根據中共中央積極發展敵後敵後游擊戰爭的指示,採取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組織地方武裝,改造土匪武裝及地方舊勢力等方式,鼓勵民眾參軍參戰。1938年秋,魯西南抗日救國會在曹縣成立,共產黨員劉齊濱任總會長。10月,救國會在曹縣成功組建了魯西南抗日游擊大隊,推舉王道平為司令員,同時,李毅調任中共蘇魯豫皖特委青年部長兼金單曹中心縣委書記,單縣縣委書記由張子敬接任。隨著軍民抗戰激情的高漲,也單縣同時成立了第一個抗日民主區政權--辛羊區抗日民主行政委員會,公推在當地頗有影響的朱筱舫任區長。辛羊區政府組織民眾,以張寨為中心,沿辛羊廟、龍王廟、單碭公路一線,開挖“抗日溝”,一路兩壕,路路皆通,為防禦日軍進犯設定了障礙。
1939年2月16日,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一部挺進直南、豫北和曹縣西北等地區,成立了冀魯豫支隊,楊得志任司令員,崔田民任行動委員會主任兼政治部主任。隴海支隊改編為冀魯豫支隊第五大隊,胡繼成任大隊長,王石鈞任政治委員;三四四旅特務團改編為第二大隊,覃健任大隊長,常玉春任政治委員;獨立團改編為第一大隊,劉震任大隊長,李雪山任政治委員;考城縣縣大隊改編為第四大隊,張耀漢任大隊長,於子元任政治委員;第三大隊鮑啟祥任大隊長,劉漢生任政治委員。
3月下旬,冀魯豫支隊挺進魯西南,創建泰西抗日根據地。他們首先攻克了曹縣東南封建堡壘高辛莊,活捉大地主高對君,其後又一舉殲滅了國民黨頑固派李文齋部。5月,蘇魯豫區黨委派戴曉東等十餘人到達曹縣西北,建立魯西南地委,戴曉東任書記,王健民任組織部長,袁復榮任宣傳部長,宋勵華任軍事部長,於子元任民運部長,劉齊濱任統戰部長。中共地委機關是不公開的,名義上是八路軍冀魯豫支隊工作團。全區先後建立湖邊、魯西南兩個地委,3箇中心縣委(地級),22個縣委、縣工委。在此期間,魯西甫的曹縣、菏澤、定陶及東明(東部〉、蘭考(東部)黨組織均在其領導下開展抗日救亡工作。
中共曹縣工委、菏澤縣工委的建立
1937年8月,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山東省委派沈建華(曹縣城內人,原任濟南市歷城縣特支宣傳委員)、王健民(原名王秀巒,山東省曹縣青崗集鄉田莊村人),回到魯西南中心區家鄉曹縣,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當月與玉石鈞、孫志謙等共產黨員取得聯繫,建立了中共曹縣特支,沈建華任書記,王健民任組織委員,袁復榮任宣傳委員。隨著黨的力量的壯大,於1937年冬建立了曹縣工委,沈建華任書記,王健民任組織部長,袁復榮任宣傳部長,范子成任軍事部長。
1938年3月,曹縣工委改稱曹縣縣委,領導成員原分工不變,12月,王健民任縣委書記。縣委成立後,逐步統一了曹縣及周邊地區黨的領導,並相繼在曹縣建立了幾個中共區委,另在定陶、菏澤交界地區建立了轄有6個黨支部的定菏特支,李鳴亭任書記。為了加強抗日宣傳,動員全民抗戰,縣委創辦了《動員報》,王瑞亭任主編;成立了抗日巡迴宣傳隊,王健民任隊長,在魯西南城鄉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在發動民眾的基礎上,舉辦了各種形式的抗日訓練班,培養抗日骨幹,並從中培養、發展黨員,壯大黨的組織。僅曹縣西北部韓集、大張樓,曹東南的青堌集等地的抗日訓練班,培養抗日骨幹280餘人,並大部發展為共產黨員。訓練班結束後,大批抗日骨幹分赴曹縣、菏澤、定陶、東明、考城、蘭封、民權等縣宣傳發動民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在魯西南地區北部的菏澤縣,七·七事變後,中共山東省委派共產黨員汲丕顯、何建之返回家鄉菏澤,在菏澤西部、西北部至東明交界處,開展抗日活動,並著手籌建菏澤縣工委。其後,共產黨員宋心田由北平、楊海鵬與汲丕顯等與當地民先組織負責人牛朋言、盧渭、傅理軒、楊培要等人取得聯繫,在中共鄆城中心縣委(隸屬中共魯西南特委)領導下,1938年10月於菏澤城內建立了中共菏澤縣委,汲丕顯任書記,楊培要任組織部長,何建之任宣傳部長.楊海鵬任民運部長,宋心田任統戰部長,盧渭任青年部長。1939年3月改建為菏澤縣委,增補朱先舟為軍事部長。
工委建立後,為加強抗日宣傳工作,創辦了《永生》月刊。在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的同時,在菏澤基礎較好的西北部,又建立了臨河、義聚、崗峰、乾元4個區委,發展黨員50餘人,民先隊員70餘人。4個區委的建立,不僅加強了菏西北地區黨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南至曹縣西北、北至黃河沿岸的一條地下交通線,為溝通直南與魯西南、豫東黨組織的聯繫,加強魯西南黨的工作,建立魯西南抗日根據地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共東明縣工委、東長考工委的建立
魯西南地區西部的東明、長垣、考城的部分地區,中共黨的基礎較好,七·七事變後,建立了中共直南臨時特委,劉安明任書記。東明的盛國典、張恩桐、王冠儒等在直南臨時特委領導下,積極進行黨的恢復發展工作,先後恢復建立夏營、游屯、萬家、李江莊等地黨支部。1937年10月成立中共東明縣工委,張恩桐任書記,於紹孟、李宜亭、穆文平為委員。1938年10月東明縣委在東明城內成立,張華任書記,張恩桐任組織部長,崔同軒任宣傳部長,張慧僧、張曉民為委員。中共東明縣委通過各種渠道,與國民黨東明縣政府交涉,使東明縣政府釋放在押的共產黨員李懷道、董義齋、支良田等人。
《國共合作宣言》發布後,中共直南特委與濮陽專署專員丁樹本建立統戰關係,共產黨員張慧僧於1938年10月被丁樹本委任為東明縣長。張改組東明縣政府,委任共產黨員李宜亭為縣政府參議,共產黨員楊銳為民訓科長,愛國人士楊履謙為東明縣民軍常備大隊大隊長。他們利用合法身份,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創辦《紅星》報,成立抗日救國宣傳隊,還舉辦東明縣抗日軍政幹部訓練班,張慧僧兼訓練班主任。訓練班共舉辦兩期,培訓學員370餘人,比較系統地向學員講授了《游擊戰的戰略戰術》、《部隊政治工作》、《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眾運動》、《民先工作》等課程。並在學員中發展共產黨員200餘名,民先隊員170餘名,成立了東明縣民先總隊,張華任總隊長。為加強黨對東明、考城、長垣3縣交界處工作的領導,經直南特委批准,於1939年2月成立中共東長考工委,張華兼任書記,李省三任組織部長,徐作勵任宣傳部長。這時期,在魯西南地區的西部設有1個東明縣委、1個東長考工委,轄32個支部,黨員300餘人。

歷史意義

魯西南縣委、縣工委和基層黨組織的建立大大加強了對魯西南地區抗日鬥爭的領導,使各界抗日民眾有了指路人和團結核心,從而推動民眾抗日救亡運動深入持久地發展,為成立魯西南地委、創建魯西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組織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