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甸縣

魯甸縣

魯甸縣是雲南省昭通市下轄的縣之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南部,牛欄江北岸。縣境東西橫距50千米,南北縱距60千米,總面積1519平方千米,其中山區占總面積的87.9%,壩區占12.1%。

截止到2013年魯甸縣轄10個鎮、2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共有4個居委會、80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文屏鎮。魯甸縣垂直氣候變化明顯,夏元酷暑,冬無嚴寒。年均氣溫12.1℃,年無霜期220天,年均降水量900毫米。有銀、鉛、銅、硫磺、煤、磷等礦藏,樂馬廠銀礦在境內。

魯甸縣為中國蠟蟲主產縣,雲南省核桃、優質烤菸主產縣,雲南省綿羊、生豬、黃牛基地。名優土特產小寨櫻桃、龍頭山辣椒、梭山青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魯甸縣
  • 外文名稱:Ludien K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雲南省 昭通市
  • 下轄地區:10鎮、2鄉
  • 政府駐地:文屏鎮
  • 電話區號:0870
  • 郵政區碼:657100
  • 地理位置:雲南省東北部,鄰接貴州省
  • 面積:1487平方公里
  • 人口:43.5萬人(2012年)
  • 方言:西南官話  
  • 氣候條件:乾燥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沙壩河谷
  • 機場:昭通機場
  • 車牌代碼:雲C
  • 特產:小寨櫻桃、龍頭山辣椒、樂紅板栗
  • 行政代碼:530621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氣候環境,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水能資源,人口概況,總人口,人口性別比,人口城市化水平,民族,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郵電通信,醫療,交通,風景名勝,名優特產,

歷史沿革

因魯甸山而得名。魯甸,系彝語地名。魯(諾),為彝族稱號,甸(迪),意為平地、水草壩子,即彝族居住的平壩之意。古代,魯甸境內有朱提山,因產銀出名,稱朱提銀。
西漢建元六年(前135)為犍為郡朱提縣地。
東漢屬犍為屬國朱提縣,東漢建安二十年(215)設朱提郡,均以朱提山命名。
三國蜀漢至西晉屬益州朱提郡。
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南廣郡地。
北朝周屬南寧州。
隋開皇年間屬南寧州總管府轄恭州,大業年間屬犍為郡。
唐初屬劍南道戎州轄曲州地。唐南詔時屬拓東節度烏蒙部。
宋屬潼川府路烏蒙部地。
元至元十三年屬烏蒙路;至元二十一年,烏蒙路屬烏撒烏蒙軍民宣撫司;至元二十四年,烏蒙路屬烏撒烏蒙宣慰司管軍萬戶府。
明為烏蒙府,改隸四川。
洪武十五年(1382年),烏蒙路改置烏蒙府,屬雲南布政司;置歸化州屬烏蒙府(尋廢);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屬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置烏蒙軍民府。其間魯甸均稱小烏蒙。
民國2年(1913年)改廳為魯甸縣,屬滇中道。民國6年魯甸縣劃北區為北一、北二區,劃西區為西一、西二區,魯甸縣為七個區。民國18年(1929)裁道後,魯甸縣直隸雲南省府。民國19年(1930)魯甸縣劃分為一、二、三、四、五、六區,轄11鎮79鄉。
民國27年(1938)魯甸縣設五區,轄4鎮13鄉。民國28年(1939),魯甸撤區擴大鄉鎮,建四個鎮六個鄉,轄124保。民國29年(1940)魯甸改崇文鎮為文屏鎮,文賢鎮為古寨鎮,育賢鎮為梭山鎮,大同鄉為南岩鄉,慕化鄉為鄰巧鄉,轄124保1317甲。重建縣署。民國31年(1942),魯甸縣屬雲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駐昭通縣)。
1950年4月26日,魯甸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昭通專區。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撤銷魯甸縣,將原魯甸縣的行政區域並歸昭通縣(1958年11月撤併)。
1963年9月14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35次會議決定:恢復魯甸縣。以合併於昭通縣的原魯甸縣除馬路、蘇甲、水屯、酒房四個人民公社以外的行政區域,及昭通縣永豐區的祖家包包、馬鞍山、板板房、陳家灣、馬家院子、楊家台子、龍家台子7個村為魯甸縣行政區域。1970年,昭通專區改為昭通地區,魯甸縣屬昭通地區。2001年8月,昭通撤地設市,魯甸縣屬昭通市。
民國2年(1913)改廳為魯甸縣,屬滇中道。民國6年(1917)魯甸縣劃北區為北一、北二區,劃西區為西一、西二區,全縣為七個區。民國18年(1929)裁道後,魯甸縣直隸雲南省府。民國19年(1930)魯甸縣劃分為一、二、三、四、五、六區,轄11鎮79鄉。民國27年(1938)魯甸縣設五區,轄4鎮13鄉。民國28年(1939),魯甸撤區擴大鄉鎮,建四個鎮六個鄉,轄124保。民國29年(1940)魯甸改崇文鎮為文屏鎮,文賢鎮為古寨鎮,育賢鎮為梭山鎮,大同鄉為南岩鄉,慕化鄉為鄰巧鄉,轄124保1317甲。重建縣署。民國31年(1942),魯甸縣屬雲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駐昭通縣)。
1950年4月26日,魯甸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昭通專區。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撤銷魯甸縣,將原魯甸縣的行政區域並歸昭通縣(1958年11月撤併)。1963年9月14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35次會議決定:恢復魯甸縣。以合併於昭通縣的原魯甸縣除馬路、蘇甲、水屯、酒房四個人民公社以外的行政區域,及昭通縣永豐區的祖家包包、馬鞍山、板板房、陳家灣、馬家院子、楊家台子、龍家台子7個村為魯甸縣行政區域。1970年,昭通專區改為昭通地區,魯甸縣屬昭通地區。2001年8月,昭通撤地設市,魯甸縣屬昭通市。
1997年,魯甸縣轄1個鎮、13個鄉:文屏鎮、茨院回族鄉、桃源回族鄉、大水井鄉、小寨鄉、龍頭山鄉、樂紅鄉、翠屏鄉、火德紅鄉、龍樹鄉、新街鄉、水磨鄉、鐵廠鄉、梭山鄉。縣政府駐文屏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魯甸縣總人口345740人,其中:文屏鎮34607人,桃源鄉45770人,茨院鄉24194人,小寨鄉19067人,大水井鄉28128人,火德紅鄉16890人,龍頭山鄉29249人,翠屏鄉14741人,龍樹鄉31116人,新街鄉15155人,梭山鄉27006人,樂紅鄉28467人,水磨鄉16837人,鐵廠鄉14513人。
2002年,魯甸縣轄1個鎮、11個鄉、2個民族鄉:文屏鎮、小寨鄉、大水井鄉、火德紅鄉、龍頭山鄉、翠屏鄉、樂紅鄉、龍樹鄉、水磨鄉、鐵廠鄉、新街鄉、梭山鄉、桃源回族鄉、茨院回族鄉。共有82個村委會。全縣總戶數8.6萬戶,總人口36.2萬人,其中農業戶7.9萬戶,農業人口34.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約達20%,其中以回族居多。
2006年,撤銷鐵廠鄉和水磨鄉,設立水磨鎮,新設立的水磨鎮管轄原鐵廠鄉和水磨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鎮政府駐原鐵廠鄉政府駐地;撤銷龍頭山鄉和翠屏鄉,設立龍頭山鎮,新設立的龍頭山鎮管轄原龍頭山鄉和翠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鎮政府駐原龍頭山鄉政府駐地;將大水井鄉的馬鹿溝村委會和桃源回族鄉的普芝嚕、岩洞2個村委會劃歸文屏鎮管轄(省政府2006年1月20日批准)。同年,大水井鄉更名為江底鄉(省政府2006年4月30日批准)。

行政區劃

2013年,魯甸縣轄10個鎮、2個民族鄉,4個居委會、80個行政村。(本詞條僅對各鎮做簡單介紹,詳情請參見各鎮詞條)
2015年末,全縣轄文屏鎮、桃源回族鄉、茨院回族鄉、江底鎮、火德紅鎮、小寨鎮、龍頭山鎮、樂紅鎮、龍樹鎮、新街鎮、水磨鎮、梭山鎮2鄉10鎮94村(居)委會。
文屏鎮
面積:86.14平方千米 人口:6.26萬人 郵編:657100 轄4個居委會、6個行政村:文昌宮、石橋、民富、保健;聯合、硯池山、安閣、岩洞、普芝嚕、馬鹿溝。鎮政府駐文屏。1951年為魯甸縣第一區,1964年建文屏鎮。2006年,將大水井鄉的馬鹿溝村委會和桃源回族鄉的普芝嚕、岩洞2個村委會劃歸文屏鎮管轄。
水磨鎮
面積:268.63平方千米 人口:3.50萬人 郵編:657109 轄10個行政村:水磨、新棚、黑魯、拖麻、岩頭、鐵廠、營地、嵩屏、黃泥寨、滴水。鎮政府駐鐵廠。1951年為第七區,1958年建水磨公社,1962年改區,1969年復改公社,1983年改區,1988年改水磨鄉。2006年,撤銷鐵廠鄉和水磨鄉,設立水磨鎮,鎮政府駐原鐵廠鄉政府駐地。
龍頭山鎮
面積:212.14平方千米 人口:4.80萬人 郵編:657106 轄11個行政村:龍泉、沿河、沙壩、光明、營盤、八寶、龍井、翠屏、新民、銀屏、西屏。鎮政府駐龍泉。1958年建龍頭山公社,1962年改區,1969年改龍頭山公社,1983年改區,1988年析置改鄉。原翠屏鄉1988年從龍頭山鄉劃出建翠屏鄉。2006年,撤銷龍頭山鄉和翠屏鄉,設立龍頭山鎮,鎮政府駐原龍頭山鄉政府駐地。
桃源回族鄉
面積:59.94平方千米 人口:3.77萬人 郵編:657101 轄5個行政村:桃源、箐門、拖姑、鐵家灣、大水塘。鄉政府駐桃源。1988年新建桃源回族鄉。2006年,將桃源回族鄉的普芝嚕、岩洞2個村委會劃歸文屏鎮管轄。
茨院回族鄉
面積:38.7平方千米 人口:2.56萬人 郵編:657101 轄5個行政村:茨院、葫蘆口、沿閘、板板房、田合。鄉政府駐滲水底。1988年由桃源析建茨院回族鄉。
小寨鄉
面積:96.92平方千米 人口:2.90萬人 郵編:657105 轄4個行政村:大坪、小寨、梨園、趙家海。鄉政府駐大梨園。1958年建躍進公社,1962年成立小寨區,1969年改公社,1983年改區,1988年改鄉。
江底鄉
面積:141.03平方千米 人口:2.60萬人 郵編:657102 轄7個行政村:大水井、仙人洞、坡腳、箐腳、洗洋塘、水塘、江底。鄉政府駐潘寨。1958年建大水井公社,1962年改區,1969年改公社,1983年改區,1988年改大水井鄉。2006年,將大水井鄉的馬鹿溝村委會劃歸文屏鎮管轄,同年,大水井鄉更名為江底鄉。
火德紅鄉
面積:91.6平方千米 人口:1.98萬人 郵編:657104 轄6個行政村:火德紅、鵲落、李家山、銀廠、南筐、機車。鄉政府駐火德紅。1962生為火德紅區,1969年建公社,1983年改區,1988年改鄉。
龍樹鄉
面積:112.32平方千米 人口:3.70萬人 郵編:657108 轄4個行政村:龍樹、新樂、照壁、塘房。鄉政府駐龍樹。1951年為第四區,1958年建龍樹公社,1962年改區,1988年改鄉。
新街鄉
面積:113.1平方千米 人口:1.80萬人 郵編:657108 轄5個行政村:新街、酒房、閃橋、坪地營、轉山包。鄉政府駐新街。1988年從龍樹鄉劃出設新街鄉。
梭山鄉
積:136.2平方千米 人口:3.10萬人 郵編:657111 轄9個行政村:梭山、黑石、查拉、密所、挖水、黑寨、埂底、妥樂、甘田。鄉政府駐梭山。1951年為第五區,1958年建梭山公社,1962年改區,1969年改公社,1983年改區,1988年改鄉。
樂紅鄉
面積:127.2平方千米 人口:3.30萬人 郵編:657107 轄8個行政村:官寨、紅布、利外、關溜、新林、樂紅、施初、對竹。鄉政府駐古吉。1951年為六區,1958年建樂紅公社,1962年改區,1969年改公社,1983年改區,1988年改鄉。

地理環境

魯甸縣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西南部,牛欄江北岸。地跨東經103度09’一103度40’、北緯26度59’一27度32’之間。東北與昭通市接界,東南與貴州威寧縣毗鄰,南部和西部與會澤、巧家兩縣隔牛欄江相望。縣人民政府駐文屏鎮,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陽區27公里,距省會昆明市310公里。縣境東西橫距50公里,南北縱距60公里。總面積1487平方公里,其中山區1305.4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7.9%,壩區180平方公里,占12.1%。魯甸縣有耕地32252公頃,其中水田2227公頃。

地形地貌

魯甸縣地處雲貴高原西北部,滇東北高原南部。由一江(牛欄江)、兩山(烏蒙山、五蓮峰)、三河(龍樹河、沙壩河、昭魯河)、兩個壩子(文桃壩子、龍樹壩子)構成。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間低平,地貌錯宗複雜,有深切中山、中切中山、岩溶高原、混合丘嶺、高原湖積盆地、斷陷河谷壩。海拔最高3356米,最低568米,縣城海拔1917米。

氣候環境

魯甸境域屬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四季溫差不大,冬無嚴寒,夏無酷署,立體氣候特點突出。年平均氣溫12.1℃,年平均降雨量923.5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魯甸縣金屬礦主要有鉛、鋅、銀、白雲石鎂礦、鋁土礦、鐵等十餘種,其中開發中的銀礦金屬儲量大,品位高達500克/噸;已探明可露天開採的金屬鎂儲量高達4220噸,回收率90%,金屬鎂含量99.95%,屬特大型高品位白雲石鎂礦床。非金屬礦主要有水泥石灰岩、瑪瑙、矽石、煤等。小寨自然銅礦金屬儲量高達3.48萬噸。此外還有重晶石、方解石、粘土、高嶺土、硅藻土、磷塊岩、冰洲石、水晶、石英沙等等,具有豐富的亟待開發的礦產優勢。

森林資源

魯甸縣有森林3.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4.5%。有樹種200餘種,主要有雲南松華山松馬尾松滇楊、花椒、生漆等。被列為“長防”、“德援”、“水保”、“天保”工程建設縣。

水能資源

魯甸縣水能蘊藏豐富,主要集中在牛欄江、沙壩河、龍泉河黑石河,已開發8000千瓦。全長101公里的牛欄江水能資源蘊藏量達74萬千瓦。泉水有30多處,其中出水量在1立方米/秒左右的有陸家龍潭、許家龍洞、四方井、龍泉和大龍樹等。溫泉主要有牛欄江邊的南筐、甘田兩處,水溫均在43℃以上。

人口概況

總人口

2015年,戶籍總人口45.8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12萬人,占總人口24.3%;人口出生率17.51‰,人口死亡率7.01‰,人口自然增長率10.5‰。
2010年末魯甸縣總戶數114879戶,戶籍人口42979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8134人,農業人口401657人。人口密度277人/km2,城鎮化率15.0%。
2012年,魯甸縣總人口43.5萬人。居住著回、彝、苗等13種少數民族8.9萬人,占總人口的20.5%。

人口性別比

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204595人,占總人口的52.37%;女性為186059人,占總人口的47.63%。總人口性別比為109.96,比2000年上升了1.01。人口專家認為,人口總量中男女性別比標準值為105—107,據此可以看出我縣性別比已超出警戒線並且呈現上升趨勢。

人口城市化水平

全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7153人,占總人口的17.1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23501人,占總人口的82.8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了49497人,鄉村人口減少了4583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2.07個百分點。城市化率遠遠低於全國水平。

民族

2010年,魯甸縣少數民族人口中,回族6.88萬人、占16.6%,彝族0.99萬人、占2.4%,苗族0.24萬人、占0.1%。
魯甸縣少數民族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發展

2010年,魯甸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251070萬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8088萬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24558萬元,增長26.5%,其中,工業增加值103501萬元,增長26.7%,建築業增加值21057萬元,增長25.5%,第三產業增加值68424萬元,增長12.7%。人均GDP為6531元,比上年增加1337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75元,比上年增加1047元,增長9.2%;農民人均純收入2572元,比上年增加236元,增長10.1%;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13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959元。
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47.6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83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18.7億元,增長15%,其中,工業增加值10.52億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指數(CPI)101.2%。全部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96.6%)。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億元,增長10.5%。全年旅遊總收入9.74億元,增長12.3%。接待國內外旅遊者25.4萬人次,增長43.16%。

第一產業

2007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064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5.8%。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分別完成總產值34245萬元、2195萬元、20314萬元、210萬元和210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分別比上年增長5.4%、31.9%、3.4%、10.0%和9.6%,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比例為58.0:3.7:34.4:0.4:3.5。大小春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全年糧食產量115524噸,比2006年增收5481噸,增長5.0%,烤菸產量10453噸,下降19.3%,油料產量723噸,比上年增加2噸,增長0.3%;全年水果產量7429噸,比上年增長15.0%;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5.1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6.8萬畝,烤菸播種面積6.8萬畝,同比分別增長1.5%和下降20.9%。
2009年,烤菸、畜牧、果蔬、馬鈴薯等優勢農產業發展加快,冬季農業開發力度加大,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完成核桃種植20萬畝,新植花椒6萬畝,魯甸縣核桃面積達61萬畝,花椒達15萬畝;共改造低產蘋果園1萬畝,創建優質高產蘋果1萬畝;完成蔬菜種植12.5萬畝,實現產值1.2億元,增長23.7%;完成冬季農業開發6.2萬畝。
2010年被農業部表彰為糧食生產先進縣。農業基礎設施明顯加強,實施農業綜合開發4.99萬畝,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32.5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8%,2010年被評為雲南省綠化模範縣。新植核桃80.44萬畝,花椒21.14萬畝,水果、蔬菜等優勢作物穩步發展。烤菸產業得到鞏固,交售菸葉89.74萬擔,實現稅收1.13億元,現代菸草農業示範建設穩步推進。畜牧產值年均增長10%,達3.13億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7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7個,專業協會12個。
2015年,全縣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總產值16.7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全年糧食總產量18.1萬噸,增長3.3%;生豬出欄26.23萬頭,增長0.79%;牛存欄9.53萬頭,增長0.3%;羊出欄4.22萬隻,增長2.4%。全年肉類總產量2.82萬噸,減少2.19%。全年水利建設投資6.16億元,增長82.9%,全縣完成3.27萬公頃中低產田地改造。農業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專業合作社達247個,涉農企業發展到15戶,實現產值6.5億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5.5萬千瓦特,增長8%。

第二產業

2007年末魯甸縣工業企業3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12家,規模以下工業23家。全社會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59639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26.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52152萬元,比上年增長28.0%。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產值7487萬元,增長0.9%。分輕重工業看,全年輕工業產值4465萬元,增長5.8%;重工業產值155174萬元,增長27.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工業完成產值5022萬元,股份合作工業完成產值2278萬元,個體工業產值4750萬元,私營工業產值147589萬元。全社會實現工業增加值68308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5.9%。分行業看:採礦業增加值45726萬元,增長29.7%,製造業增加值12652萬元,增長11.6%,電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3404萬元,增長36.8%。全部工業增加值率4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率43.5%,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率28.5%。
2009年,魯甸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56106萬元,增長3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0108萬元,主營業務收入實現137434萬元,利稅總額完成25489萬元,分別增長32.8%、23.4%和107.5%,利潤總額完成9825萬元,總量全市排名第四位,增幅排名第二位。
2010年魯甸縣實現工業總產值24.3億元,同比增長27.6%,年均增長37.1%。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成立了工業園區管委會,完善了縣級領導掛鈎企業、安排專項發展基金、交納風險金、搭建融資平台、簡化審批手續等機制體制。紅石岩、黑石河等電站建成運營,天花板電站首台機組正式發電,黃桷樹電站成功截流。工業園區建設快速推進,新建了桃源工業園區,園區面積擴大到13.33平方公里。60萬噸水泥廠、5萬噸電爐鋅廠、10萬噸鋅焙燒制酸廠。
2015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0.52億元,比上年增長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1億元,同比減少8.8%。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增加值下降10.5%,輕工業增加值增長4.4%,重輕工業比例為87∶13。“一園三片區”入園企業達58戶,實現園區總產值34.6億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3億元,受到經濟下行的影響,下降5.2%。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93.97%。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8.2億元,增長55.6%。

第三產業

2009年魯甸縣各項存款餘額達14.69億元,同比增長39.1%,貸款餘額達10.14億元,同比增長33.6%,實現了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一般預算支出、金融存貸款餘額四個歷史性突破,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建設和發展。2009年魯甸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6億元,同比增長21.5%。
2012年魯甸縣共有旅遊住宿設施48家,客房650間,床位1780個,旅遊定點單位1家。2012年,全縣累計接待遊客9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3.3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0年,魯甸縣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099人,比上年增加327人,國小在校學生數58304人,比上年減少1518人,減少2.5%;學齡兒童入學率99.16%,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7.34%。普通中學專任教師數1199人,比上年減少1人;國小專任教師2658人,比上年增加80人,增長3.1%。“十一五”發展以來,教育事業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兩基”攻堅目標如期實現。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五年共投入資金2.15億元,是“十五”時期的9.35倍,排除D級危房10.5萬平方米,新增中國小校舍20.2萬平方米。教學質量明顯提高,2010年高考上線率為91.83%,比2005年上升66.29個百分點。

郵電通信

2010年魯甸縣全年郵電業務總量5816萬元,比上年增長9.1%。通信基礎明顯加強,新建行動電話基站222座,行動電話普及率提高到29%,新增網際網路用戶2409戶。年末全縣固定電話(含小靈通、致富通)11171部,比上年下降0.3%,行動電話通戶數12.38萬戶,比上年增長31.7%,電話普及率達34.96部/百人,網際網路用戶數3514戶,比上年增加211戶。

醫療

2010年魯甸縣醫院新院區投入使用,縣中醫院實現搬遷,魯甸縣衛生機構共有病床575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509人,其中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311人,傳染病發生率十萬分之143.88,166.3萬人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交通

213國道穿越縣境。縣政府駐地距省會昆明366公里,距市政府駐地昭陽區27公里,距昭通機場和火車站35公里,從昭等高等級公路大水塘處進入魯甸縣城僅13公里,是昆明進入昭通的第一站。

風景名勝

太陽湖位於縣城南郊,東臨巧威公路過境線,西接鳴樓自然村,占地面積320畝。園區整體布局主要由水體湖面、小島嶼、環湖公路和商業區四個部分組成。太陽湖呈蝴蝶型鑲嵌於城郊平壩中央,水體面積為16萬平方米,湖面水深2.2米。湖畔有島嶼3個,在島上設定了八角亭及長廊等江南風格園林設施,拱型廊橋將孤島與小島連為一體,形成湖中有島、小島四面迎水的秀美景觀。
伊斯蘭風情城
伊斯蘭風情城是結合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回族聚居條件建設起來的,占地334畝,其中水體面積100畝,中軸線長1000米,除了入口廣場區外,還按南北空間系列分布著宗教文化展示區、演示區、水上遊樂區和休閒購物區,“一軸五區”就是伊斯蘭風情城的總體布局。伊斯蘭教信奉真主,認主獨一,反對偶像崇拜,禁止以物喻主。信教民眾膜拜真主,每天從早到晚有5次虔誠禮拜的儀式,稱作“禮五番”,到了周五,信教民眾就近到清真寺聚眾禮拜,稱作“注姆爾”,俗稱“主麻”。禮拜之前,每個人都必須沐浴乾淨,務必常帶“大淨”,勤洗“小淨”,因而用於洗浴的茶壺也就成了信奉伊斯蘭教的一種普通標識。
崇文閣位於縣城南郊,建於2005年6月,占地面積35畝,主要建築由崇文石階、崇文牌坊、泮池、狀元橋、儒園、先師殿、中和堂、學問堂、明倫堂、邑文堂、硯池齋、墨客軒、尊師坊、觀景台組成。這裡地勢高昂,平壩中突起一巒,蜿如臥龍,得名“臥龍山”,崇文閣正居龍頭。
魯甸縣桃源鄉龍頭山清真寺縣城8公里,距鄉政府1公里左右,坐落在桃源壩區,始建於公元1746年,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清真寺周圍有土地面積20多畝,建築占地面積2360平方米,清真寺主體建築有大殿、喚醒樓、南北廂房、教學樓、廚房、水房等共幾十間。清真寺所轄範圍,居住著穆斯林500多戶,總計2000多人口,每天都有許多穆斯林到清真寺做禮拜,主麻日參加禮拜的有幾百人,逢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和古爾邦節高達700多人參加會禮。

名優特產

魯甸當地特產主要清真食品“桃源牛乾巴”、硯池山蘋果、小寨櫻桃、黃梨、龍頭山辣椒、樂紅板栗、薄殼核桃、梭山花椒、雲香瓜子、優點牛奶、聖崴麥芽糖、金江魔芋、鐵廠黑山羊等為名優特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