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壁

魯壁

在山東曲阜孔廟詩禮堂後,故井以東。秦始皇焚書時,孔子九代孫孔鮒將《論語》、《尚書》、《禮記》、《春秋》、《孝經》等儒家經書,藏於孔子故宅牆壁中。明代為紀念孔鮒保藏儒家經書的功績而刻制魯壁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壁
  • 拼音:lǔ bì
  • 建造原因:紀念孔鮒保藏儒家經書的功績
  • 類型:碑
  • 歷史記載:魯壁銘並序
  • 建造時間:明朝
拼音,解釋,魯壁簡介,歷史典故,《〈書〉序》,指蝌蚪文書法,借指古代文化典籍,歷史事件,

拼音

lǔ bì

解釋

1.《<書>序》:"至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後以"魯壁"指孔子故宅藏有古文經傳的牆壁。
2.指蝌蚪文書法。
3.借指古代文化典籍。

魯壁簡介

魯壁魯壁
西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劉啟將他的兒子劉餘從淮南遷到曲阜,封為魯王,史稱恭王。魯恭王好治宮室,傳說在擴建王宮拆除孔子故宅時,忽然聽到天上似有金石絲竹之聲,有六律五音之美,結果從牆裡面發現了《尚書》、《禮》、《論語》、《孝經》等書,一共幾十篇。
孔壁古文”是什麼時候進入孔壁的呢?據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孔子第九代孫孔鮒認為“秦非吾友,……吾將藏之,以待其求”,就將這些經典藏在孔子故宅牆壁內,自己到嵩山隱居去了。孔鮒到死也沒有把它們取出,但“竹簡不隨秦火冷”,這些經典終於保存下來。

歷史典故

《〈書〉序》

“至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 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後以“魯壁”指孔子故宅藏有古文經傳的牆壁。 唐玄宗《晚宴兩相》詩序:“乃命學者繕落簡,緝遺編,纂魯壁之文章,綴秦坑之煨燼。”宋 陸游《晴窗讀書自勉》詩:“天全魯壁藏,不墮秦火虐。” 明 何景明《寄徐博士二十二韻》:“ 魯壁藏書日,齊門鼓瑟年。”

指蝌蚪文書法

宋 蘇軾《文勛篆銘》:“ 安國用筆,意在隸前,汲冢魯壁,周鼓秦山。”

借指古代文化典籍

宋 葉適《祭朱文昭文》:“獨釣孤耘,蜑浦蠻村;汲墳魯壁,暗理冥論。” 清 吳偉業《蘆筆》詩:“掃來魯壁枯難用,焚就秦灰煮不成。”

歷史事件

事情發生在公元前213年前後,當時,秦始皇為在全國推行封建主義的中央集權郡縣制政體,採納了丞相李斯的建議,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下令焚燒除《秦史》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官的私藏“詩”、“書”等也要限期交出銷毀。這時,孔子的第九代孫孔鮒不忍書毀,便將《尚書》、《禮》、《論語》及《孝經》等經典偷偷地藏於孔子故宅的牆壁內,自己就跑到嵩山隱居去了。孔鮒生前雖無緣把它們取出來,但這些經典著作終於免遭了一場劫難,完整地保存下來了。
藏於壁內的經書後來又是如何重見天日的呢?歷史進到了公元前154年,西漢景帝三年,皇帝劉啟將其子劉餘從淮南遷到了曲阜,封為魯王,史稱魯恭王。魯王好治宮室,據說他在擴建宮室拆除原孔子故宅時,忽聞天上有絲竹金石之聲,六律五音之美,結果從牆壁里發現了數十篇經書。不過這些經典與當時民間所保存的卻有所不同,它們不是用隸書書寫的,而是用蝌蚪文寫成的。於是人們便把這些經書稱之為“孔壁古文”。在這些經書中,最有價值和影響的要數《古文尚書》了,它比《今文尚書》要多16篇。歷代的古文經學家們也都認為這是可信的,直到清代的今文經學家魏源、龔自珍和康有為等才對此提出了質疑,懷疑它們是偽造的,但也拿不出什麼有力的佐證來。
到了金代,人們為了紀念孔鮒藏書,在孔廟裡的孔子故宅內修建了殿堂,名為“金絲堂”,取的是傳說中拆牆取書時,天上有金石絲竹之聲的意思。此後歷代又多加重修,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重修孔廟時又將“金絲堂”遷往孔廟西路,而在原址上建起了詩禮堂,後來又在詩禮堂之後增建了魯壁,作為紀念孔壁藏書的象徵性遺址。
魯壁藏書的故事一直為歷代文人所津津樂道,宋代文學家王禹稱曾在其《魯壁銘並序》中稱:“文籍不可以久廢,亦受之以興……其廢也,賴斯壁以藏之,其興也,自斯壁而發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