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少人才

魯國少人才

魯國少人才是一篇具有諷喻意味的中國古代寓言。真才實學不是靠衣著來裝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實質。一種思想、學說或職業吃香與流行後,就會有人弄虛作假,附庸風雅,藉以謀取私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國少人才
  • 故事類型:中國古代寓言
  • 性質:具有諷喻意味
  • 講述類型:附庸風雅,藉以謀取私利
寓言故事,分析,

寓言故事

魯哀公對拜見他的莊子深有感慨地說:"咱魯國儒士很多,唯獨缺少像先生這樣從事道術的人才。"
莊子聽了魯君的判斷,卻不以為然地持否定態度:"別說從事道術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魯哀公反問莊子:
"你看全魯國的臣民幾乎都穿戴儒者服裝,能說魯國少儒士嗎?"
莊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魯國的所見所聞:
"我聽說在儒士中,頭戴圓形禮帽的通曉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絲帶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斷。"莊子見魯王認真聽著,接著表示自己的見解:"其實那些造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著儒裝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他向魯王建議:"您如果認為我判斷得不正確,可以在全國範圍發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沒有真才實學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問斬!"
魯哀公採納了莊子諫言,在全國張貼命令。不過5天,魯國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見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獨有一男子漢,穿戴儒裝立於國宮門前。魯哀公聞訊立即傳旨召見。魯哀公見來者儀態不俗,用國家大事考問他,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千變萬化,對方對答如流,思維敏捷,果然是位飽學之士
莊子了解到魯國在下達命令後,僅有一位儒士被國君召進宮,敢於回答問題。於是他發表自己的看法:"以魯國之大,舉國上下僅只一名儒士,能說人才濟濟嗎?"
(摘自《中國寓言故事》)
魯國少儒士翻譯
莊子拜見魯哀公時,魯哀公對他說:“我們魯國有很多的儒士,信仰先生道學的人卻很少。”莊子說:“魯國有很少的儒士。”魯哀公說:“全魯國的臣民幾乎都穿戴儒者服裝,能說魯國少儒士嗎?"莊子說:“我聽說戴著圓帽的儒士知曉天時;穿著方鞋的儒士熟悉地理;腰上有用五色蘭繩繫著玉佩的儒士,遇事能果斷地處理。君子懷有這種儒學的,未必穿這種儒士服裝;而穿上儒士服裝的人,也不一定就懷有學問和本事。您堅持認為我說的沒有道理,那您為什麼不在國內下達一道命令說:凡是沒有儒士的學問和本事而又穿著儒士服裝的人,就是犯了死罪。”哀公命令宣布僅五天,魯國便沒有敢穿儒士服裝的人了。只有一個男子,穿著儒士服裝站立於朝門之外。魯哀公立即召見他,拿國家政事來徵詢他,無論怎樣變化發問,他都應對自如。莊子說:“以魯國之大,舉國上下僅有一名儒士,能說(儒士)多嗎?"
注釋
舉:全
斷:果斷
固:堅持
號:命令,下令

分析

有的時候,誇誇其談的驕傲甚至也可以通過一種謙遜的姿態來表示,魯哀公能夠接見莊子、與莊子商討國事正是想借大賢莊子的口來使自己得到讚揚,以顯示自己很會治理國家,把魯國治理成了一個儒士眾多的有道之國,可莊子並不買魯王的賬。讓魯王下了“凡沒有真才實學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問斬!”的命令,讓魯國出了醜:魯國原來是僅有一個儒士的國家。其實,魯哀人公的行為也是一種誇誇其談,以承認魯國缺乏像莊子這樣的從事“道術”的人來宣揚魯國儒者是人才濟濟。這也是誇誇其談的人常用的伎倆。
誇誇其談的人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特別注重形式的東西,特別善於弄虛作假,附庸風雅,藉以謀取私利。這篇寓言正是諷喻了誇誇其談者這樣的行徑。讓我們明白:真才實學不是靠衣著來裝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實質。同時,它也表明了一種社會現象:一種思想、學說或職業變得非常受歡迎與流行後,就會有人弄虛作假,附庸風雅,把自己裝扮成那種思想、學說或者職業的淵博者、從事者,藉以為自己謀取私利。記住:越是注重形式、不講求實際效果的人,越有可能是一個誇誇其談、幹不成任何事情的人,這樣的人,我們趁早躲開點他(她)。
啟示
從“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中,獲得的啟發:不能只從一個人的衣著打扮來判斷他的學識、才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