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苗復口吸蟲病

魚苗復口吸蟲病

魚苗復口吸蟲病,本病又稱雙穴吸蟲病,對魚苗、夏花魚種可引起大批死亡,春片和一齡以上的魚,特別是中上層魚類,如鰱、鱅、團頭魴等則引起瞎眼、掉眼等病症,影響魚的健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苗復口吸蟲病
  • 為害對象:魚苗、夏花魚種
  • 又稱:雙穴吸蟲病
  • 我國:湖北復口吸蟲
疾病概述,病原,症狀,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疾病概述

為害對象:魚苗、夏花魚種

病原

為復口吸蟲的尾蚴和囊蚴,目前我國引起疾病的復口吸蟲有湖北復口吸蟲(Diplostomulum hupehensis)、倪氏復口吸蟲(D. neidashui)和山西復口吸蟲(D.shanxinensis)3種。尾蚴為典型的無眼點,具咽、雙吸盤、長尾柄、長尾叉,特徵是在水中靜止不動時,尾乾彎曲,使蟲體折成“丁”字形。囊蚴呈瓜子形或橢圓形,分前體和後體,前體中有口、腹吸盤、咽、腸道和黏附器,體內布滿透亮的顆粒狀石灰質體;後體短小,內可見1個排泄囊。

症狀

大量尾蚴對魚種急性感染時,由於尾蚴經肌肉進入循環系統或神經系統到眼球水晶體寄生,在轉移途中所導致的刺激或損傷,病魚出現在水中作劇烈的掙扎狀遊動,繼而頭部腦區和眼眶充血,旋即死亡。或病魚失去平衡能力,頭部向下,尾部朝上浮於水面,隨後出現身體痙攣狀顫抖,並逐漸彎曲,1天以後即可死亡。尾蚴斷續慢性感染時,轉移過程中對組織器官的損傷、刺激較小,不論是魚種或成魚,並無明顯的上述症狀,尾蚴到達水晶體後,逐步發育成囊蚴,囊蚴逐漸積累,使魚的眼球開始渾濁,逐漸成乳白色,形成白內障,嚴重的病魚眼球脫落成瞎眼。
本病的診斷可取下病魚的眼球,剪破後取出水晶體,剝下其外周的透明膠質,或放在盛水的玻皿中,肉眼或用放大鏡、低倍鏡觀察,可見白色粟狀蟲體。

發病規律

復口吸蟲的成蟲寄生於鷗鳥,卵隨鳥糞進入水體中,孵化出毛蚴,鑽入椎實螺中發育形成胞蚴和大量尾蚴。故復口吸蟲病的發生,傳染源是鷗鳥,傳播媒介是椎實螺。兩者缺一,此病則不可能發生。若魚池上空有較多的鷗鳥,而池塘中又有大量椎實螺,陽性螺的百分率有20%-30%,在培育魚種時,即有可能發生急性復口吸蟲病。1尾3-6厘米的魚種,若短時間內同時有數十個至近百個尾蚴侵入,即可導致急性死亡。若鷗鳥、椎實螺的密度並不大,而陽性螺在5%左右,則有可能引起部分魚患“白內障”。急性復口吸蟲病的發病季節為5-8月。復口吸蟲性“白內障”則全年均有發生。

防治方法

本病一旦發生,難以治療,因此強調預防和控制。①魚池清塘,可用每1/15公頃按水深1米計,用125千克生石灰或50千克茶餅帶水清塘,殺滅池中椎實螺。②發病池可用硫酸銅(0.7毫克/升)全池遍灑,24小時內連續潑灑2次,可殺死椎實螺。③用苦草或其他水草扎靶,放入水中,誘捕椎實螺,第二天取出,置日光下曝曬,使螺死亡。連續誘捕數天,可控制疾病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