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珠炮台遺址

魚珠炮台遺址位於黃埔區魚珠廣州港務監督站內。包括魚珠、獅腰、獅山等炮台,分別建於清光緒十至十一年(1884~1885)。山頂上有3處近代炮台,當時山崗形似一條魚,在魚口前有一塊岩石圓石珠,故稱魚珠炮台。現因開路,珠岩已削去大部分,炮台現存一大一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珠炮台遺址
  • 位於:黃埔區魚珠廣州港務監督站內
  • 包括:魚珠、獅腰、獅山等炮台
  • 分別建於:清光緒十至十一年
結構,歷史事件,炮台遺址,製造過程,歷史意義,文物見證,

結構

魚珠台是由一條較完整的梯級小路環山而上。炮台大門面向西北方向,水泥蓋頂,在壁拱紅磚中鑲嵌著一個長約2.2、寬約0.6米的花崗石門額。石額正中間鐫 刻“魚珠台”3個楷書大字;右邊用楷書鐫刻“光緒十年仲夏吉旦”,左邊用小楷鐫刻“兩廣總督張、廣東巡撫倪、記名總兵銳勇巴圖魯邦督造,繪圖監造同知銜陳 柴熙”等字樣。大門邊各有一個高達3.6米的下寬上窄有豎條裝飾線的水泥圓柱。門高約4、寬5.6米,裡面巷道洞口寬約3.29.高約2.25米。現狀完整,但已被封死。
現存的大炮台的形狀呈扇形,周6約28.6米。整個炮台向東南方向傾斜,東南方向高2.22、西南方向高約2.仍米,炮台凹下去高0.5、長3.8米的地方為炮口,炮口向東南方向。炮台內外都是鋼筋水泥結構,台內周圍牆上分別有11個高95。寬36厘米的藏彈洞,有11個固定炮身的固定環。炮台的東北方向緊貼牆內有1個上寬0.75、下寬0.58米的10級台階。西南方向有個藏兵洞,洞口貿3.29、高2.25米。洞內壁拱均是紅磚結構, 走道兩壁是水泥批盪,地面是水泥地,兩邊有流水溝並向下傾斜。走道是呈三叉形的。一條是南北走向,另一條是從東西轉為南北走向。南北走向一直通巷道口,走道上有1個氣孔,全長 913.4米。從東西轉為南北走向中的東走向一段,全長24.6米,走道右邊有7個藏兵室(按順序排里一7室)其中1室和2室之間有門相通,出入口是在 2室,l室靠走道方向有1個扇形窗,l室和2室之間有個三角形氣窗;3室和4室之間也有門相通,但又各自有門還走道;5室和6室之間共用1個與走道平行的通道,進入通道後再分兩,兩室之間又有相通;7室是單獨l個紅各室頂上都有氣孔。自7室之後走道備轉南北走向,全長約12米,在走道的左邊有兩個相通的藏兵室(現門已封人民室又各有門通走道,走道的盡頭通向多一個炮台(現填平地全東西轉南北走向的走道頂上共8個氣孔。整個藏兵洞囹著山勢的起伏而建造,環繞炮台大半圈現狀保存完好。
距大炮台約13.3米的小炮台,方位和形狀與大炮台基本相同,只是沒有藏兵洞,也不與大炮台相通,單獨有兩個一大一小的出口,已封死。

歷史事件

1921年10月8日,國會非常會議通過孫中山提出的北伐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卻勾結直系軍閥吳佩孚,反對北伐;聯合湖南督軍趙恆惕,阻止北伐軍入湘;暗殺堅定擁護孫中山和支持北伐的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鄧鏗;並以辭去各項職務相要挾。民國11年4月21日,孫中山免去陳炯明內務部長、廣東省 長、粵軍總司令職務,專任陸軍部長。5月初,孫中山赴韶關指揮北伐。當北伐軍由粵入贛之際,陳軍葉舉等部開抵廣州,要求孫中山恢復陳炯明被免各職,並撤銷 廖仲愷、胡漢民等人職務,以“清君側”,“除宵小”。6月1日,孫中山由韶關北伐軍大本營返回廣州坐鎮,胡漢民留守韶關。
15 日,陳軍葉舉、熊略洪兆麟等將領在廣州白雲山總指揮部召開軍事會議,策劃圍攻總統府。當日下午,總統府獲悉陳軍圖謀叛亂情報,孫中山始則表示懷疑,直到 圍攻總統府的陳軍已開始調動,才令衛士隊做好迎擊陳軍的準備。16日3時,陳軍逼近觀音山時,孫中山才在秘書林直勉等再三苦勸下,離開總統府。此時,洪兆麟部4000餘人包圍了總統府,並開始攻擊。總統府衛士隊和警衛團依託觀音山有利地形,頑強抵抗,擊退洪部多次衝擊,殲敵300餘名。10時,葉舉部1000餘人增援,亦未逞。相持至12時,陳軍見步兵進攻無效,乃以炮轟擊,並用煤油焚毀孫中山住所粵秀樓。14時,陳軍攻入總統府。堅持留守總統府的孫中山夫人宋慶齡此時由衛士護衛,突圍脫險。  
孫中山撤離總統府後,經永漢路(今北京路)、長堤,安抵海珠海軍司令部,與海軍司令溫樹德同登楚豫艦,17日轉登永豐艦。當日,孫中山親率永豐、永翔等7艦自黃埔駛向白鵝潭,沿途向叛軍進行炮擊,並令廣州衛戍司令魏邦平所部策應海軍,討伐陳軍,收復廣州各要地,又令廣東省長伍廷芳以總統府外交部總長名義照會駐穗各國領事,嚴守中立。魏邦平見叛軍勢大,投機觀望,以中立自居,魏部旅長陳章甫又被陳軍收買,海軍孤立無援,各艦乃經二沙頭,返回黃埔。19日,孫中山電令李烈鈞、許崇智等入贛北伐軍回粵平叛。29日,蔣介石自滬抵穗,登上永豐艦, 協助孫中山與叛軍作鬥爭。7月8日,海軍司令溫樹德為陳炯明收買,率艦隊中噸位最大的海圻海琛和三艦叛離黃埔。9日,魚珠炮台陳軍鐘景棠部襲擊長洲炮台,長洲要塞司令馬伯麟率部應戰,不料,海軍陸戰隊司令孫祥夫叛變,引敵登入,長洲炮台失守。孫祥夫復率部攻擊孫中山座艦永豐號。楚豫、同安等艦奮勇反 擊,始將陳軍擊退。因長洲炮台失守,永豐等艦處境艱險。孫中山於當日率各艦自黃埔移泊新造河面。10日,又率各艦由新造駛往白鵝潭。途經車歪炮台及東塱、 南石頭等陳軍陣地時,陳軍以重炮阻擊艦隊通過。孫中山指揮各艦還擊,急駛而過,進泊白鵝潭。各艦均受微傷,孫中山座艦永豐號連中6彈,傷亡10餘人。19 日,叛軍又於永豐艦旁布設水雷並引爆,但未造成傷害。  
7月中下旬,由返粵平亂的北伐軍在粵北同叛軍展開激戰,初時互有勝負,因勢大,加之北伐軍內部分化而告失敗。8月3日,北伐軍領導人於南雄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分東、西兩路撤退。粵軍第二軍、李福林軍經江西進入福建;滇軍 及陳嘉等部經湘南進入廣西。至此,討伐陳炯明叛亂宣告失敗。孫中山遂於8月9日乘艦離穗,經香港赴滬。15日,陳炯明自任粵軍總司令。

炮台遺址

遺址在魚包門鎮魚包門圩西側海邊,炮台的大門面向西北方向,水泥蓋頂,在壁拱紅磚中鑲嵌著一花崗石門額,石額正中間鐫刻“魚珠台”三個楷書大字。炮台原共有三個炮位,但其中一個炮位已填平,現存一大一小。現存炮位均呈扇形,藏彈洞、藏兵洞、走道等也基本保存完整。

製造過程

炮台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道光十四年(1834)紳士林光佩重修。炮台四周牆體長119米,高 4.5米。全部為灰沙夯築。內設駐兵營房13間。這是為防倭寇搶掠而建的。清鹹豐年間,曾為黃履恭領導的海豐農民起義軍占領達數月之久。 炮台西南臨魚後門海,因海潮常年沖刷,營房和部分炮台牆體已倒塌,且浸泡在海水之中。東南、西北二面牆體保存較好。

歷史意義

在魚珠炮台東北方向有獅山和獅腰炮台兩座,西南方向有蟹山炮台1座。 魚珠炮台前臨江處還有3座,因建港務監督站宿舍,已被拆毀。這些炮台形制與魚珠炮台基本相同,但規模較小,而且保存不及魚珠炮台完整。其中魚珠台、獅山台是光緒十年(1884年)仲夏建的,獅腰台是光緒十一年(1885年)孟夏建的,蟹山台是光緒十一年(1885年)立夏建的,蟹山台的炮已收藏在廣州博物館。蟹山、魚珠、獅山、獅腰等炮台分建於3座山崗上,形成了一個三足鼎立的陣勢,它與長洲、沙路等地炮台構成了長洲要塞,是繼虎門炮台後從海路進入廣州的第二道門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文物見證

魚珠炮台遺址是黃埔區(西部)主要文物古蹟之一,於1993年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 等級 地點 簡介
魚珠炮台遺址 市級 黃埔區港務監督站內 近代炮台遺址
蟹崗炮台遺址市級 蟹山公園內 近代炮台遺址
牛山炮台遺址 市級 文沖船廠生活區內 近代炮台遺址
橫沙書香街市級 橫沙村 明清時期古建築群
烏涌清官兵合葬墓市級 文沖船廠內 清代愛國官兵墓葬
萬人坑市級 文沖船廠生活區內 日軍屠殺中國軍民的地點
莊有恭墓市級 文沖飛鵝嶺 清代狀元墓葬
周氏大宗祠內控 大沙鎮茅崗村明清古建築,附近是著名景點“茅崗鶴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