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山村(山東省東阿縣曹植鄉魚山村)

魚山村位於聊城市東部,東阿縣城南27華里處,黃河岸邊,該村由魚北、魚中、魚南三個自然村組成,耕地面積126.66公頃。總戶數534戶,居民170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魚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635
  • 面積:126.66公頃
  • 人口:1704人
  • 車牌代碼:魯P
簡介,景點,魚山,龍山文化台址,柳舒城遺址,摩崖刻石,三國魏東阿王曹植墓,子建祠,羊茂台,洗硯池,聞梵處,梵音洞,神女祠,仙人足印,穿陽洞、浴仙池與四眺亭,星星石,

簡介

魚山村位於聊城市東部,東阿縣城南27華里處,黃河岸邊,該村由魚北、魚中、魚南三個自然村組成,耕地面積126.66公頃。總戶數534戶,居民1704人。
魚山峙立於鄉政府駐地東南隅,瀕臨黃河,為泰山西來之餘脈,地處魯中南中低山丘陵區與魯西北平原分界處。南與東平縣、東與平陰縣僅一河之隔。東及東南與平陰縣後姜溝、東平縣前姜溝隔河對峙;南及西南與小清河口左岸龐口、龍山隔河相望。
魚山村歷史悠久,一說因魚山形似甲魚靜臥故名;另說因每年桃花汛期海洋魚族溯河而上至魚山朝拜魚姑而得名。魚山亦名吾山。《漢書?溝洫志》記載:漢武帝臨河決,作《瓠子歌》云:“吾山平兮巨野溢,魚弗郁兮柏冬日”,歌中“吾山”即魚山。

景點

魚山

魚山海拔82.1米,占地80公頃。登臨魚山,盡覽周邊勝景。今魚山以下的黃河為古濟水故道,後為大清河河道。清鹹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蘭陽銅瓦廂決口,大水分三股下泄,匯集張秋,繼而穿運河至魚山,奪大清河入海,形成至今日的黃河河道。現此處黃河由西面涌流而來,環繞魚山南麓、東側,向東北奔瀉而去,如黃龍靜臥。小清河南與東平湖、北與黃河一脈相通,臨河堤自西向東北蜿蜒而去,呈兩道綠色屏障,堤內碧波蕩漾。隔河遙望東及東南方向,重巒迭嶂,奇峰聳翠,泉水遍布。放眼西北,沃野千里,一望無垠。周圍村莊星羅棋布,房舍鱗次櫛比,樹木鬱鬱蔥蔥。南有魚龍浮橋,東有魚姜浮橋,環繞魚山,飛架黃河之上,車輛川流不息,景象萬千,令人流連忘返。魚山名勝古蹟遍布,文化底蘊極為豐富。

龍山文化台址

龍山文化台址位於魚山西麓,依魚山而建。1995年4月,省、地、縣考古工作者發現,魚山曹植墓周圍有一處龍山文化夯築台址,並有商周至西漢時期大量遺物。今曹植墓以北,現存台基南北長約150米,面積約500平方米;曹植墓以南,現存台基約300平方米,殘存高度2米左右;台基下為原山坡堆積和基岩。台上有斷續的龍山文化堆積,其上有東周至漢代的文化堆積。台址用生黃褐土夯築,土質堅硬、純淨、難辯夯層。據有關史料記載,龍山文化夯築台址,為上古先民祭祀古濟水或遙祭泰山的一處大型祭壇。該台址西南距陽穀縣景陽崗大型龍山文化古城址約25公里,北距茌平縣教場鋪大型龍山文化古城址約28公里。據分析,此台很可能與兩座古城的祭祀活動有關。

柳舒城遺址

柳舒城遺址坐落在魚山之上,古籍又寫作留舒城,為春秋時期古地名。清《東阿縣誌?古蹟志》“柳舒城”條記載:“《山東通志》謂即留舒。《左傳?哀公二十七年》:‘陳成子救鄭及留舒,違谷七里,穀人不知’,即此地也。《水經注》:‘吾山上有柳舒城’。按吾山即魚山。”

摩崖刻石

摩崖刻石位於魚山北側一片平坦的石壁上,鐫刻著“御山”“ 後山”“左川”“壽”等幾個蒼勁有力的楷書字;石面北邊緣鐫刻著龍體圖案,栩栩如生,有騰躍欲飛之勢。傳說這是曹植登魚山時所刻,也有人說這是乾隆皇帝南巡幸臨魚山時留下的作品。

三國魏東阿王曹植墓

三國魏東阿王曹植墓坐落在魚山西麓。該墓坐東朝西,南臨星落隕石,北傍羊茂台,依山營穴,封土為冢。自古至今,謁墓觀光者紛至沓來,文人墨客,名流政要多有題詠。墓區碑刻林立,令世人矚目。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植(192~232),字子建,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胞弟。太和三年(229年)徙封東阿王,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改封陳王,是年十一月病逝於陳(今河南淮陽),太和七年(233年)三月,其子曹志遵遺訓,將其遺體葬於魚山。陳壽《三國志?曹植傳》云:“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志。遂營為墓。”
曹植自幼聰穎過人,文獻記載:“年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建安十五年(210年)冬,曹植19歲時,鄴城(今河北臨漳)銅雀台剛剛建成,“太祖(曹操)悉將諸子登台,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由此,曹植深得曹操喜愛,認為他是諸子中“最可定大事者”,曹操幾次想立他為太子。但由於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終於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繼位,怕他爭奪王位,曹植遭到多方猜忌。曹丕曾以“醉酒悖慢,劫脅使者”的罪名,令他“七步成詩,不成則行大法”。曹植應聲而對,七步之內,吟詩一首:“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性命雖然保住了,但曹植從此開始了屈辱苟生的悲慘生活。他在《求通親親表》中記述:“每四節之會,塊然獨處。左右惟仆隸,所對惟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議無所與展。”太和三年(229年),以“雍丘下濕少桑,欲轉東阿”,在母親卞太后的關照下,徙封東阿為王。時東阿“田則一州之膏腴,桑則天下之甲第”,生活有所好轉。但曹丕並沒有放鬆對他的防範,“兵給其殘老,數不過二百,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死後諡號“思”,意為追悔前過,曾封陳王,世稱陳思王。
1700多年來,古墓蒼蒼,歷經磨難。據記載,早年“兆塋崩淪,茂響英聲,遠而不絕”。北齊皇建年間,曹植的十一世孫曹永洛奏請孝昭皇帝恩準,在魚山“興復靈廟”“雕鏤真容”。元代朝廷封曹植為東阿城隍,又另建祠於東阿城中,後城遷祠廢。明隆慶年間,縣令田樂建祠於墓下,有屋三楹,未設廟貌。惜年久荒蕪,古建均已湮沒。
今墓區幾幢古碑,仍可見古代墓貌之一斑。其中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建的神道碑甚為珍貴。碑文書法雜用,篆隸八分,結構嚴謹,字型奇異,筆力遒勁。此碑早年曾湮沒在大清河中,到清代抬撈出土,還置墓前,並建碑樓保護。1996年此碑移置於新建的隋碑亭內,碑亭四角重檐,巍峨壯觀。清代大書法家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一書中對曹植墓碑(即隋碑)評價:“快刀斬陣,雄快勁者,莫若《曹子建碑》矣”。另兩方石刻也較為珍貴。其一是明傳碑,惜因年久風化,字跡漫漶不清,僅能辯出碑冠“魏陳思王傳碑”6個小篆體大字標題;另一方為明弘治八年(1495年)山東按察司洽陽九皋子章草狂書七律一首。
曹植墓區銘碑林立。其中曹植墓神道碑現移立於隋碑亭內;碑樓內西牆壁立有明詩碑,東牆立有曹植傳碑,碑樓外左側有清《重修陳思王碑樓記》碑;墓區外一農戶家存有清《新建故魏陳思王墓碑亭記》碑;曹植墓台築下石側立有大書法家楊萱庭題《繡虎》碑;墓前台築左右分別立有民國時期東阿縣縣長周竹生和現代大文豪沈雁冰(茅盾)所題墓名碑。此外還有今人臧克家、趙朴初、端木蕻良,孫大石、顏文良、劉海粟、房甲山、溥傑、朱復戡、蔣維崧、杜震、王希堅、蘇毅然、梁步庭、馬連理等專家學者、名流政要的詩文碑刻。另有台灣學者名人詩詞碑刻8幢,日本宗教團體碑刻6幢。計碑林3排,共22幢,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

子建祠

子建祠位於曹植墓神道北側。始建於明隆慶年間。早年遭毀棄,現存為1996年重建,仿漢魏風格。主要建築有大殿、東西廂房、小山門等。大殿內安放有漢白玉曹植半身雕像,陳列有曹植墓1951年出土的部分隨葬品,及曹植生平簡介、魚山曹植墓區圖、有關文獻作品等。東西廂房內懸掛著部分現代名人憑弔、紀念曹植的書畫。整個建築區呈郁然而深透之氣。

羊茂台

羊茂台位於曹植墓北側山坳上。此處為一塊突兀奇形的大青石,因狀似臥羊少憩,周圍長有茂密的草木,人們稱為羊茂台。據傳,羊茂台為曹植讀書的地方。當年曹植到東阿後,見魚山翠柏鬱郁,雲霞繚繞,山頂金碧輝煌的魚姑廟,掩映於濃蔭之中,山下河水滔滔,一瀉千里。奇異的羊茂台,為曹植流連忘返、久久駐足之地,青石板上至今留有他深深的足跡。今在羊茂台西數步之遙,建有曹植讀書亭,與羊茂台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洗硯池

洗硯池位於羊茂台左上方,為十餘米見的方天然池塘,崖上樹木繁茂,荊棘叢生,塘內泉水一泓,倒映著藍天白雲,半山秀色。傳說當年曹植封為東阿王時,常在羊茂台上讀書、吟詩、著文。久而久之,洗硯池內的清水被曹植的筆硯染成了墨色。據傳舊時池內“金鱗游泳,有吐墨狀”。時隔1700多年後的今天,石縫隙間仍時常流出墨色的水漿。

聞梵處

聞梵處位於魚山北麓登山道上段北側石壁上,上刻“聞梵”二字。相傳石壁前這片地方是曹植當年在魚山聞聽梵樂之處。據《法苑珠林》記載,曹植“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乃慕其音,寫為梵唄’”。又據《異苑》記載,曹植“嘗游魚山,臨東河,忽聞岩岫有誦經聲,清道深亮,遠各流響,肅然有靈氣,不覺斂敬,便有終焉之志,即效而則之,今之梵唱,皆植以擬所造”。《大藏經》所載“魚山十二調子”,即曹植當年在魚山聞梵後創作的。曹植是中國佛樂(又稱梵唄)的創始人,魚山是佛樂的發源地。

梵音洞

梵音洞位於聞梵處的下方,魚山西麓半山腰處。此處翠柏鬱郁,曲經通幽,有個足有兩間房大小的天然石洞,洞口鐫刻“梵音洞”三字。相傳當年曹植在魚山頂上聽到的梵音,就是從這個洞中傳出的。如今夜深人靜時,有緣人仍可隱隱約約聽到梵樂之音。“魚山聞梵”成為魚山一大景觀,有詩曰:
宣房既塞吾山平,上有思王古墓橫。
萬籟息時仙梵動,宛然空谷自傳聲。

神女祠

神女祠(魚姑廟)遺址位於魚山之巔,為紀念曹魏濟北郡從事椽弦超在魚山遇神女而建。西晉文士張華曾寫《神女賦》以記其事。唐代詩人王維過魚山曾寫有《魚山神女祠歌》二首。後神女祠逐漸演繹為“魚姑廟”。抗戰初期還留存於魚山之巔,日軍將魚姑廟拆掉用來修炮樓,現山頂遍布瓦礫,遺蹟猶存。魚姑廟內供奉著主管天下魚族的魚姑神像。本地至今還流傳有曹植與魚姑之間浪漫的戀情故事。

仙人足印

仙人足印位於魚山南坡一塊光滑突兀的大青石上。石上幾隻大小不一的腳窩,是傳說中的仙人足印。傳說當年八仙遊覽魚山,拜謁詩人曹植陵墓。時八仙中少呂洞賓與何仙姑兩仙,道長鐵拐李非常著急,滿山尋找,當來到南山坡時,遠遠看見到呂洞賓與何仙姑在一幽靜之處傾訴衷腸,鐵拐李急匆匆走到二人跟前,大吼一聲:“呔,大家來魚山參拜才子曹植陵,你們倆卻躲在這裡談情說愛,成何體統!”說罷,一甩手將鐵拐插在二人站立的石頭上。這樣,呂洞賓、何仙姑、鐵拐李的腳印及拐窩,便深深地定格在大青石上,雖歷經千年風雨剝蝕,今依然如故。仙人足印以西,在浴仙池的北臨、登山道的南首有仙人橋。橋身為一平面巨石,長約18米,寬3米,以西南、東北走向騰空橫架于山澗之上。橋上綠蔭鬱郁,橋南有飛流直下的小瀑,狀如銀帶,橋下流水潺潺。相傳仙人橋為魚姑去浴仙池沐浴的必經之路。前人為仙人橋題詞曰:
仙人太狡獪,鞭石竟成橋。
飲澗虹雙落,躡雲路一條。
下臨疑無地,上出即重霄。
唯有清風過,常將明月邀。

穿陽洞、浴仙池與四眺亭

穿陽洞、浴仙池與四眺亭。穿陽洞位於魚山西麓偏南半山腰處。此山洞遠遠望去,狀如巨牛鼻子,鼻樑、鼻孔,栩栩如生。為此,又稱牛鼻子穿陽洞。穿陽洞濃蔭掩映,翠柏鬱郁。每當冬至這天下午四時,太陽光直射洞底,一片金光燦爛。穿陽洞南有一偌大的池塘,名為浴仙池。池內碧水一泓,周圍樹蔭森森。雨時,飛流直下的小瀑直瀉池塘。相傳,浴仙池為神女魚姑沐浴處。四眺亭位於魚山之巔。藍天白雲之下,佇立著一座巍峨壯觀的漢魏風格建築四眺亭(又名觀河亭)。亭為廊式,東西長16.8米,全石結構,氣勢恢弘。登臨四眺亭,極目遠望,魚山四周勝景盡收眼底。

星星石

星星石位於魚山西麓南端,俗稱老花園處。為一碩大的隕落巨石,俗稱星星石,約1.3米見方,重數千斤,褐色,質地堅硬如金屬。早年有好奇者曾試圖砧開,觀其究竟,均告徒勞。天外客星星石為魚山一大景觀。清《東阿縣誌》記載:“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戍時,星大如斗,其亮如日,自西而東,散作七星,光耀燭天。”星星石即是當時墜落於魚山西麓,深埋於地表以下。又據民國《東阿縣誌》記載:“光緒十四年(1888年)魚山村南臨黃堤伏汛決口,口寬50米。”經此次洪水沖刷,使沉睡於地下216年之久的星星石重見了天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