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陽

魏伯陽

魏伯陽(約151~221),名翱,字伯陽,道號雲牙子,會稽上虞(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東漢著名黃老道家、煉丹理論家。

出身高門望族,世襲簪纓,但他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閒居養性,時人莫知之。曾率三弟子周燮、馮良、虞巡入上虞鳳鳴山鳳鳴洞煉丹服食。桓帝時又傳術於同郡淳于叔通。

後世道教有符籙、丹鼎兩派,魏伯陽是丹鼎派的理論奠基人。其所著的《周易參同契》,五行相類,共三卷,是現存最早系統闡述煉丹理論的著作。該書思想來源本於黃老與《周易》,並參考古煉丹術及煉丹古書,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作者由於“恐泄天之符(天機)”,故行文多恍惚之辭、類比之喻,文字古奧難懂,不易捉摸。《周易參同契》被後世奉為“萬古丹經王”,它奠定了道教丹鼎學說的理論基礎,在世界科技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美、英、前蘇聯等國教科書和百科全書中均提及此書並有譯本,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更稱它為“全球第一本這方面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本名:魏伯陽
  • 別稱:雲牙子
  • 所處時代:東漢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會稽上虞(今屬浙江)
  • 出生時間:151年
  • 去世時間:221年
  • 主要作品:《周易參同契》
  • 主要成就:最早留有著作的煉丹家
  • 信仰:黃老道
  • 祖籍:一說為鄶國(今河南密縣)
人物生平,文獻記載,成就榮譽,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魏伯陽生於漢桓帝元嘉元年,即151年。至漢恆帝延熹十年(167年),其父魏朗會稽上虞人,“東漢三君八俊”之一)遭黨禍被禁錮上虞家中。魏朗之《魏子》可能寫作於此時,魏伯陽的儒學功底亦可能於這以後在其父子督導下築成深厚根基。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魏朗因黨禍被害致死。時人尊其為“八俊”之一,魏伯陽則成年。漢靈帝熹五年(176年),因黨禍牽連家屬,魏伯陽在高壓下被迫隱遁山林修道,時年二十六歲。在十八歲至二十六歲之間,魏伯陽的生活大致為進修學業,整理父親遺稿並編輯成《魏子》一書傳世,與淳于叔通之交往亦可能在這一時期,因而奠定了後來入山修道之志。宋代人曾云:“雲牙子游於長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鉛汞之理龍虎之機焉,遂著書十有八章,言大道也,”游長白山之事無旁證可徵,但魏伯陽修道之初造訪名山可能性很大,是否一定為長白山也無關緊要。魏伯陽的著作有《參同契》以及為“補塞遺脫”而作的《五相類》各一卷,此外《抱朴子內篇·遐覽》載有《魏伯陽內經》一卷。至於著書之時間,至早也應在修道十餘年之後,若定四十歲左右著《參同契》一卷,那么《五相類》當在又五至十年之後。(以五言句為《參同契》、四言句為《五相類》,說詳在第三章)至於《魏伯陽內經》一卷,內容已不可考,因而成書時間亦難以推測。以終年七十歲計,魏伯陽去世之年約在魏曹丕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其事跡與印度悉達伯葛的相似。
魏伯陽的生平事跡未見於正史。據葛洪的《神仙傳》記載,“魏伯陽出身高貴,而性好道術,不肯仕宦,閒居養性,時人莫知其所從來”。五代後蜀時,彭曉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一書的序言中說,魏伯陽是東漢會稽上虞人,不知師承誰氏,他“博贍文詞,通諸緯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參同契》“密示青州徐從事,徐乃隱名而注之。至後漢孝桓帝時,公復傳授與同郡淳于叔通,遂行於世”。這說明魏伯陽是生活於東漢桓帝(公元147—167年)前後的人物,他的弟子有徐從事、淳于叔通(即淳于斟,又名翼)等人。
魏伯陽的生平事跡未見於正史。據葛洪的《神仙傳》記載,“魏伯陽出身高貴,而性好道術,不肯仕宦,閒居養性,時人莫知其所從來”。五代後蜀時,彭曉在《周易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一書的序言中說,魏伯陽是東漢會稽上虞人,不知師承誰氏,他“博贍文詞,通諸緯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參同契》“密示青州徐從事,徐乃隱名而注之。至後漢孝桓帝時,公復傳授與同郡淳于叔通,遂行於世”。這說明魏伯陽是生活於東漢桓帝(公元147—167年)前後的人物,他的弟子有徐從事、淳于叔通(即淳于斟,又名翼)等人。
關於魏伯陽的著述,葛洪在《神仙傳》中說:“伯陽作<參同契>、《五相類》,凡二卷。”但在《抱朴子內篇·遐覽》中卻只記錄了《魏伯陽內經》1卷。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編成的《舊唐書》著錄有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2卷、《周易五相類》1卷。彭曉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中說魏伯陽撰《參同契》3篇,“復作補塞遺脫一篇”。今僅存《周易參同契》一書,卷數視版本而定,或作3卷,或作2卷,或不分卷而作上、中、下3篇。
魏伯陽煉丹魏伯陽煉丹
煉丹術是化學化學的原始形式。中國煉丹術大約始自春秋戰國時代。到了漢代,煉丹術在封建帝王和豪強貴族的資助下取得長足的進展,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為後世煉丹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魏伯陽所撰的《周易參同契》就是世界煉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論著作,歷代煉丹家對此書均很重視,被稱為“萬古丹經王”。梁興揚道長參考《神仙傳》《周易五相類》
服氣煉內丹燒製成外丹
魏伯陽修真潛默,養志虛無,博瞻文詞,精通緯候,恬淡守素,惟道是從。視軒冕,如秕糠。乃從陰長生得受金丹大道,後與弟子三人入山煉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篤者,乃以丹餵白犬,白犬暫死,自己也服丹暫死,以試弟子,獨有一虞姓弟子說:“吾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將無有意耶”,也服丹暫死,餘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後,魏伯陽即起,將所服丹納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過來,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書與鄉里,寄謝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魏伯陽生活在東漢大興讖緯之風的京畿之地,又是黃老道從東漢宮廷信仰轉入民間信仰的特殊歷史時期,大約從漢安帝到漢桓帝(公元107——167年)這一時期及其前後。
魏伯陽出身於高門望族,自幼受過正統的儒學教育,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蒙受著讖緯神學思想的儒家經典;也接受了流傳民間的黃老道的黃老宗教觀點,更接受了民間流傳的神仙丹術思想,因此,他不願做官,酷愛道術,到處尋師訪友,求術問道。據說,他曾雲遊到長白山,遇到了一位道行高深的真人,傳授給他合煉神丹的秘訣,他得到了丹書《龍虎經》潛行鑽研,深得其妙。
魏伯陽及弟子魏伯陽及弟子
魏伯陽回到洛陽以後,就隱居山林,修真養性。經過多年養煉,功成圓滿。由於他的學識淵博,百家皆通,尤其對大易、黃老、爐丹學說,更是精益求精。他在繼承古代《龍虎經》煉丹的基礎上,親自反覆實踐,融會貫通,達到了當時煉丹水平的最高峰。
魏伯陽在煉製神丹的時候,帶了三個弟子。大丹煉成後,魏伯陽看到其中有兩個弟子用心不誠,就心生一計來考驗他們。他先拿出一粒丹藥餵了白狗,白狗吃了就立即倒地而死。弟子們面面相覷,隨即又把目光不約而同的集中到師傅魏伯陽身上。魏伯陽看著他們微微一笑,就拿出一粒丹藥呑服而下,接著倒地而死。另一位弟子深知師傅不會是騙人,也呑服一粒,就地倒下而死。另兩位弟子,暗自慶幸,沒有服用丹藥,也不斂葬師傅師兄的遺體,就捲起包裹下山而去。二人走後,魏伯陽方才起身,重新拿出真正的丹藥,給弟子和白狗服下,於是一同成仙而去。
魏伯陽一行,在山路上飄然而行,遇到一位打柴樵夫,就托他捎信給故鄉的親友,一時傳遍鄉鄰。原來出走的那兩位弟子,後來見到了魏伯陽的這封信,卻捶胸跺足,真是後悔不迭。這是一個流傳下來的傳說。
魏伯陽煉製的神丹究竟是用什麼原料、怎么煉製成的呢?他沒有秘而不宣,而誠懇地告訴後人:
煉丹的基本程式是,先將八石合成“六一泥”;用1/3水銀,2/3鉛放在鐵器內加熱,製成“玄黃”;用赤土作釜,內外塗上三分厚的六一泥,曬十日,讓其里外乾透,叫赤土釜,其容量有八升至一斗。把丹砂放入釜中,用六一泥封固,用馬糞、糠作燃料,燒三十六日經三次大變,就煉成了“金液還丹”。這就是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一書中所介紹的大體情況。
萬古丹經王譽滿海內外
魏伯陽早年在長白山雲遊時,獲古人所撰《龍虎經》;又在往來京都洛陽和故鄉密縣之間,得到《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等“火記六百篇”,這些丹經是古人煉丹經驗的結集,是古人在人類人體生命科學研究方面的智慧結晶,是東漢時代自然科學尤其是化學、冶煉學發展的里程碑。魏伯陽接受了古人和當時人的煉丹理論之後,開始了實驗養煉,又經歷了相當長的、無數次的反覆實踐,獲得了真實的經驗。魏伯陽面對自己的煉丹成果,產生了極度矛盾的思想:這些成果完全公之於世,不法之徒會藉此欺世盜利,自己將受到天的譴責;這些經驗完全是秘而不宣吧,那無疑會失傳,將是終生十分遺憾的事。有違良知。就這樣,在想寫而又不完全寫明、想傳而不泄露天機的思想矛盾狀態下,用自己高深的文學修養,精湛的文字表達能力,將他的研究成果公之於世了,這就是今天流傳的丹經之祖《周易參同契》,被後世尊為“萬古丹經王”。
魏伯陽與弟子魏伯陽與弟子
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是仿照東漢出現的緯書之名《易緯參同契》。“周易”本為書名,“周”是指周代,“易”是取變化多端之義,表示《周易》的特點。“參”是古文“三”字,“同”是相通的意思,“契”是“書”的意思。“參同契”是三道公同的經典。三道即是大易、黃老與爐火。
魏伯陽寫成《周易參同契》以後,先後秘密地傳授給兩個人,一個是青州的徐從事,一個是洛陽市長淳于叔通。徐從事的名字己不可考,“從事”可能是官職名。他是《周易參同契》的第一位注釋者,由於不願揚名顯姓,因此在注釋本上也隱去了自己的姓名。淳于叔通名斟,叔通是他的名字。他愛好道術,擅長占卜。漢桓帝的時候,曾擔任過節徐州縣令、洛陽市長等職,後來棄官歸隱,養性修真去了。《周易參同契》就是通過他們兩人而流傳下來的。
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內篇·遐覽》提到的《魏伯陽內篇》是否《周易參同契》的異名?不得而知。至唐代,《周易參同契》始有著錄和註疏。五代時蜀地的彭曉,南宋的朱熹,都有注本傳世。此後注家蠭起,引起學者重視。不過,都是從丹學角度去研究的。
1932年,廣州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吳魯強將《周易參同契》譯成英文,引起世界學術界重視,蘇聯的《蘇聯大百科全書》和《普通化學教程》都對此書作了介紹;英國李約瑟博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三部分專題探討《周易參同契》的科學內容,更引起國外學術界的注目。
此後,“出口轉內銷”,《周易參同契》才引起中國大陸科技界、宗教界、氣功界、哲學界的廣泛注意,“萬古丹經王”才被傳播開來。

文獻記載

魏伯陽,東漢煉丹道士,生卒年不詳。據宋曾慥《道樞》記載,名翱,號伯陽,自號雲牙子。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生平事跡,正史無載。晉葛洪的《神仙傳》載有魏伯陽進山修煉、服丹成仙等等。《神仙傳》說: 魏伯陽者,吳人也。高門之子,而性好道術,不肯仕宦,閒居養性,時人莫知其所從來。謂之治民、養身而已。……伯陽作《參同契》、《五相類》,凡二卷,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陰陽注之,殊失其奧旨矣。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魏伯陽是出身於高貴,好道術、善養身的煉丹家,著有《參同契》、《五相類》等煉丹著作。但在籍貫上,葛洪說他是 吳人 ,五代後蜀的彭曉卻說他是 會稽上虞人.彭曉說: 真人魏伯陽者,會稽上虞人也。世襲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潛默,養志虛無,博贍文詞,通諸緯侯。恬淡守素,唯道是從,每視軒裳如糠秕焉。不知師授誰氏,得《古文龍虎經》,盡獲妙旨,乃約《周易》,撰《參同契》三篇。……
魏伯陽魏伯陽
密示青州徐從事,徐乃隱名注之。至後漢孝桓帝時,公復傳授與同郡淳于叔通,道行於世。 ①彭曉除了說魏伯陽是上虞人外,還談到了魏伯陽撰寫《參同契》的由來和師傳情況。但在《參同契》的師傳上,彭曉的說法與南朝道士陶弘景的說法又不同。陶弘景在所著《真誥》卷十二 定錄府有典柄執法郎是淳于斟 一段後自注說: 《易參同契》雲,桓帝時,上虞淳于叔通,受術於青州徐從事。 從陶弘景引《參同契》注文和彭曉說魏伯陽授徒事中可以看到,《參同契》的傳世與淳于叔通有關。淳于叔通其人,史書有記述,他是桓帝時人,曾任徐州縣令,後升任洛陽令。由此推知:《參同契》的寫作年代不會晚於漢桓帝時。既然淳于叔通於桓帝時得術於魏伯陽,那么,魏伯陽應是漢順帝、桓帝時人。
關於魏伯陽的生平事跡及其活動,除了前面提到的這些外,只有葛洪的《神仙傳》有記載。據《神仙傳》說,魏伯陽曾帶領三個弟子入山煉神丹。
他知道兩個弟子心不誠,乃設計考驗他們,在神丹煉成那天就試探他們說: 金丹雖成,應該試試它靈不靈。我們先給狗嘗,狗吃了能飛天,人就可以服用,如果狗吃了死掉了,人就不可服用。 說完就扔一粒令人暫死的毒丹給狗吃,狗立即就死了。魏伯陽轉過身來對弟子說: 這丹恐怕煉不成了,拿它來餵狗,狗吃了就死,恐怕人吃了像狗一樣,怎么辦· 弟子問他: 師父你吃不吃· 魏伯陽回答說: 我離家背井入山煉丹,就是想求得長生不死,今日修仙不成,我還有什麼臉面回去·死生原來沒有什麼不同,我就服用吧。 說完便服丹死去。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說: 出來煉丹,是想求得長生不死,而服用了神丹反而馬上死掉,不知該怎樣好· 其中一個弟子說: 師父並非凡人,他服丹而死,必有深意。 於是也跟著服丹而死。
另外兩個弟子看見這一幕,就互相討論說: 煉丹為的是求長生,而今服用了仙丹反而死了,煉丹還有什麼用·倒不如不煉丹不服丹,回去還可以活幾十年。 於是決定不服用,兩人一起出山,為死去的魏伯陽和另一位弟子買棺材。誰知他們一走開,魏伯陽復活了,再用神丹救醒虞姓弟子和白狗。
於是,魏伯陽留下一封信便帶著弟子、牽著白狗一同遊仙去了。另外兩個弟子見信後懊悔不及。

成就榮譽

魏伯陽作《參同契》,《五行相類》等,其說似解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參同契》以內煉為主,謂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論之。爾後為道教三元丹法中人元金丹內煉法奉為祖經,譽為“萬古丹經王”。魏伯陽本黃老道學者,故該書也兼及爐火燒煉,而總結了東漢前煉丹術中一些化學知識,雖則內容不多,但卻是現存世界討論煉丹術的最早文獻,曾被英譯,刊載在1932年出版的文化史雜誌“Isis”上。而魏伯陽也被世界公認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煉丹家。

個人作品

周易參同契》全書共約6000餘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韻文及少數長短不齊的散文體和離騷體寫成的。該書“詞韻皆古,奧雅難通”,並採用許多隱語,所以歷代有很多注本行世,僅《正統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後注本11種。《參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論、道家哲學與煉丹術(爐火)三者參合而成的煉丹修仙著作。歷代注釋名家對它的基本內容的理解存在著分歧,有的認為魏伯陽講的是燒鍊金丹以求仙藥的外丹說,有的認為魏伯陽主張調和陰陽,講的是靠自身修煉精、氣、神的內養術,即後世所謂的內丹說;有的認為在《參同契》中,外丹說、內丹說二者兼而有之。今人王明認為,“《參同契》之中心理論只是修煉金丹而已”,並斥責內丹、房中、服符、晝夜運動、禱祀鬼神等為徒勞無功的旁門邪道。此說可取。
《周易參同契》中敘述最詳細的部分,也是書中的核心內容,就是煉製“還丹”。原文記載共分三變,第一變是將15份金屬鉛放在反應器四周,加入6份水銀,再用炭火加熱,便生成鉛汞齊。魏伯陽認為“火”也參加反應,是反應物。所以他說,要用6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熱,鉛與水銀、炭火這三種“物質”相互含受,才能夠發生變化而生成鉛汞齊。第二變是隨著火力的增大,水銀逐漸被蒸發掉,鉛被氧化為一氧化鉛和四氧化三鉛,反應完畢時,主要生成黃丹,即黃芽(Pb3O4)。第三變是將第二變的產物鉛丹與9份水銀混合、搗細、研勻,再把這種混合藥料置入丹鼎鼎中,密封合縫,務必使其不開裂、不泄氣,然後加熱。先文火後武火,晝夜察看,注意調節溫度,反應完畢,丹鼎上部得到紅色的產物“還丹”。這種“還丹”就是氧化汞。用現代化學知識來解釋,魏伯陽所述“還丹”煉法如下:
魏伯陽塑像魏伯陽塑像
3Pb + 2O2 = Pb3O4 (黃芽)
2Pb3O4 = 6PbO + O2↑ (下丹鼎)(可逆反應)
2Hg + O2 = 2HgO (下丹鼎)(可逆反應)
魏伯陽還在《周易參同契》中說:“河上奼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將欲制之,黃芽為根。”“黃芽”就是鉛丹,“河上奼女”為汞。這句話的意思是,汞易揮發,鉛丹能與汞在高溫下作用,生成不易揮發的氧化汞,因而汞被鉛丹“制服”住了。
魏伯陽在闡述服餌金丹何以能使人長生不老時,採用的是不恰當的類比法,認為黃金既然不朽,還丹又能發生可逆循環變化(2Hg + O2 = 2HgO(可逆反應))那么餌服黃金和還丹後,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還童。這種希圖把黃金、還丹的性質機械地移植到人體中以求長生的天真想法,在今天看來當然荒謬可笑,但在當時有些人卻深信不疑。
在闡述煉丹術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時,魏伯陽指出,物質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煉丹過程正如以檗染黃,煮皮革為膠,用曲糵作酒等等一樣,是“自然之所為”,“非有邪偽道”。他還將陰陽五行學說用於解釋煉丹術現象,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都是“五行錯王,相據以生”,是陰陽相須,彼此交媾,使精氣得以舒發的結果。
魏伯陽不只是囿於陰陽五行學說,他還提出了相類學說。他認為陰陽相對的兩種反應物質還必須同時屬於同一種類,“同類”的物質才能“相變”,“異類”物質之間則不能發生反應。他說:“欲作服食仙,宜以同類者。……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若藥物非種,名類不同,分劑參差,失其紀綱,雖黃帝臨爐……亦狄和膠補釜,以硇(氯化銨)塗瘡,……愈見乖張。”這就是說,事物的變化是有其內在原因的。這大概是根據煉丹家們一些失敗的教訓而總結出來的。魏伯陽的這一理論雖然遭到葛洪的反對,但到了唐代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它畢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實際上,魏伯陽的這個相類學說是化學親合力觀念的前身。
魏伯陽還認識到物質起作用時的比例很重要,並已經觀察到胡粉(鹼式碳酸鉛)在高溫下遇炭火可還原為鉛等化學現象。在《周易參同契》中,魏伯陽還記述了升華裝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個縮小的宇宙,陰陽變化、萬物終始都在其中。
必須指出,魏伯陽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是同一個道理,道易與丹道是相通的,所以能用《周易》的道理來解釋煉丹的道理,這使本來就比較複雜的煉丹術變得更加神秘,影響了後世煉丹家的哲學思維。此外,魏伯陽主張採用鉛汞作為煉丹的主要原料,所煉得的丹藥是氧化汞之類的毒藥,這就限制了煉丹實驗的範圍,並導致服丹中毒,這實際上阻礙了煉丹術的發展。
魏伯陽簡介魏伯陽簡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