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

kūn ㄎㄨㄣˉ

◎ 古代剃去男子頭髮的一種刑罰:髡首(剃去頭髮,光頭)。髡鉗(剃去頭髮,並用鐵圈束頸)。

◎ 古代指和尚。

◎ 古代稱修剪樹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髡
  • 拼音:kūn
  • 總筆畫:13
  • 簡體部首:髟 
基本信息,詳盡釋義,動詞,名詞,古籍解釋,字源演變,

基本信息

拼音: kūn
繁體字:髡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造字法:
簡體部首:髟 部首筆畫:10 總筆畫:13
筆順:橫豎橫橫橫折捺撇撇撇橫撇折
五筆86:DEGQ
五筆98:DEGQ
五行:木
UniCode:U+9AE1
四角號碼:72212
倉頡:SHMU
GBK編碼:F7D5
規範漢字編號:5348

詳盡釋義

動詞

1、(形聲。(kūn)從髟(biāo),與毛髮有關,兀(wù)聲。本義:古代一種剃去頭髮的刑罰)
同本義 [ancient punishment of shaving off the hair of a criminal]
髡,剃髮也。——《說文》
髡者,使守積。——《周禮·掌戮》
辯通鑿顛者髡。——劉向《列女傳》
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楚辭·屈原·涉江》
髡鉗季布。——《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因直言觸忤劉璋,被璋髡鉗為徒隸,因此短髮。——《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
髡刖古代刑罰,去發稱髡,斷足稱刖);髡鉗(古代刑罰,去發為髡,用鐵束頸為鉗);髡髮(剃去頭髮);髡首(剃光頭髮,光頭);髡人(被剃去頭髮的罪人);髡頭(光頭。同髡首)
2、剪去樹枝 [lop off tree branches]
十年以後,髡一樹,得一載,歲髡二百樹,五年一周。——《齊民要術

名詞

僧尼 [monk]。如:髡緇(道士,代指道教);髡人(僧侶,僧人);髡首(指僧尼)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苦昆切《集韻》《韻會》《正韻》枯昆切,𠀤音坤。《說文》𩮜發也。從髟,兀聲。或從元。《周禮·秋官·掌戮》髡者使守積。《注》王之同族不宮之者,髡頭而已。《前漢·𠛬法志》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
人名。《孟子注》淳于髡,齊之辨士。
樹禿曰髡。《齊民要術》種柳千樹足柴,歲可髡二百樹。
《集韻》去骨切,音窟。
五忽切,音兀。義𠀤同。

字源演變

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