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額綠鸚嘴魚

高額綠鸚嘴魚

青綠鸚嘴魚,Chlorurus frontalis (Valenciennes, 1840),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綠鸚嘴魚屬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太平洋琉球群島至澳洲大堡礁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米,體長可達50厘米,棲息在礁石區,成小群活動,以藻類為食,可做為觀賞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高額綠鸚嘴魚
  • 拉丁學名:Chlorurus frontalis (Valenciennes, 1840)
  • 二名法:Chlorurus frontal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隆頭魚亞目
  • :鸚哥魚科
  • :綠鸚嘴魚屬
  • :高額綠鸚嘴魚
  • 英文名:Tan-faced parrotfish
概況,分布,特徵,繁殖方法,生活習性,生態,漁業利用,

概況

命名者:(Valenciennes, 1839)
俗名:鸚哥 。
英文俗名:Tan-faced parrotfish
是否有毒魚類:否
經濟型魚類: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同種異名:
Scarus frontalis

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由琉球群島到萊恩群島與迪西島,南至大堡礁。台灣發現於南部海域。

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隆起,使得在眼前方之前額呈陡直狀。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後端具2顆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通常為3);頰鱗2列,上列為4-5鱗;下列為4-5鱗。胸鰭具14-16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稍圓形到截形,大成魚略為新月形。幼魚體呈橄欖色,腹部較澹。成魚體呈藍綠色,鱗片上具橙紅色斑;眼上方及眼前方具不規則之橙紅色斑塊,嘴角及下唇亦有橙紅色斑紋。背、臀鰭橙紅色,基底及邊緣為藍綠色;胸鰭上半部藍紫色,下半部藍綠色;尾鰭藍綠色,具數條橙紅色紋。

繁殖方法

鸚鵡魚的繁殖方法:水溫21度~35度,遺傳基因的因素血鸚鵡的呼吸系統是不夠完備的,其功效也只有其他魚類的一半,所以鸚鵡需要水族箱中的溶解氧要高很多。
鸚鵡魚和鸚鵡魚之間不能繁殖後代,而雌性的鸚鵡魚和某些品種的雄性魚,是可以雜交出後代的。鸚鵡魚是由紅魔鬼和紫紅火口魚雜交而成。由於它是不同品種間的雜交種,所以雄性血鸚鵡是不具備生殖能力的。魚卵的染色體也就無法整齊配對,所以胚胎不能發育成為仔魚。用雄性的火口、紅魔鬼為鸚鵡卵受精,理論上是應該可以的。有些雌鸚鵡還能和羅漢雜交。

生活習性

鸚鵡魚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熱帶魚類。每當漲潮的時候,大大小小的鸚鵡魚披著綠瑩瑩、黃燦燦的外衣,從珊瑚礁外的斜坡的深水中游到淺水礁坪和瀉湖中。鸚鵡魚有特殊的消化系統。鸚鵡魚用它們板齒狀的喙將珊瑚蟲連同它們的骨骼一同啃下來,再用咽喉齒磨碎珊瑚蟲,然後吞入腹中。有營養的物質被消化吸收,珊瑚的碎屑被排除體外。鸚鵡魚的咽喉齒不象牙齒一樣尖利,而是演變為條石狀,咽喉齒的上頜面上凸起,正好和下面的凹處相吻合。上、下頜上各生長著一行又一行的細密尖銳的小牙齒。小牙齒密密地排列形成了許多邊緣銳利的板。每當一大群鸚鵡魚游過,一條條珊瑚枝條的頂端被切掉。

生態

主要棲息於裸露的礁石平台與臨海礁石上。時常形成小群魚群。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