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賈平凹小說)

高興(賈平凹小說)

《高興》是賈平凹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他對農民的一貫關注,寫進了城的農民——城市中的拾荒人的命運。

作品採用口述體的第一人稱,語言幽默,流暢,易於閱讀, 小說中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在城市中艱難地生存。而且,作品在描述他們生活困境的同時,著重關注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寫了他們的理想、追求和愛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高興》
  • 創作年代:20世界80年代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賈平凹
  • 首版字數:約250000字
  • 首版時間:2005年
內容梗概,創作歷程,主要人物,作品賞析,主題思想,藝術手法,作品評價,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正當百事瓦裂、浮華猖獗的社會變改之際,農民劉高興先是將自己的一顆腎賣給了城裡人,隨後來到城裡拾破爛,妓女孟夷純的出現不但引來了城市萬象之態,還帶給了他們支離紛崩、始料不及的命運。
劉高興來到大城市中,孤身一人,什麼都不會,到處流離失所,靠著撿垃圾勉強度日,在撿垃圾的行當中認識了同鄉五富,兩人互相幫助,生活勉強有了好轉,可是五富不幸車禍去世,這就更給劉高興沉重的打擊。
劉高興想盡一切辦法試圖將同鄉五富的屍體運回清風鎮,在火車站被警察攔截而未果始,以劉高興將五富的屍體運回老家,等待五富的老婆等人,和他們一起料理五富後事終。和大多數農民一樣,他們進城後的生活是格外艱辛的。他們帶著尋找新家園的美好願望和對新生活的憧憬來到城市,試圖通過脫離農村和土地、走進大城市來改變他們的命運。可現實和理想往往反差很大,他們沒有資金、沒受過高等教育、沒有技術、沒有所謂的“後門”,想尋一份工作談何容易,最後他們只能選擇做最髒最累最沒有社會地位的工作——拾破爛。
劉高興成為一名拾荒者以後,劉高興和五富對這樣的生活和這樣的工作非常失望,但這已經是在同鄉韓大寶的幫助下了,若是沒有韓大寶的幫助,他們的境遇將更加無法想像。拾破爛的生活是艱辛而屈辱的,每天早晨,劉高興和五富都拉著一輛破架子車,到固定的街道去拾破爛,無論嚴寒酷暑的穿街走巷。他們身上穿的都是拾破爛得來的衣服、鞋子,很多生活用具也是拾來的,包括做飯的鍋灶。辛苦一天,早出晚歸的,也只能賺個一二十元,連維持基本的生計都很難。他們住在兩間簡易房屋裡,條件很差,但是房租便宜。一天中只有晚上才能吃上熱飯菜,白天都是胡亂充飢,有時甚至吃路邊拾來的發霉饅頭。平日裡他們吃的都是蒸饃、包穀糝和麵糊糊疙瘩湯,連麵條都很少吃到,在陰雨天出不了門就吃些少鹽沒醋的飯,吃頓羊肉泡饃這種好飯菜是件非常奢侈的事。他們想去公園逛逛卻捨不得買門票,即使生了病因為怕花錢也不去看醫生。

創作歷程

小說中的這兩個人物都在生活中確有其人。劉高興是賈平凹老家丹鳳縣棣花鎮同村的夥伴,從國小到中學的同學。賈平凹大學畢業後就留在西安當了文學編輯,後來成為作家。而“劉高興”當兵復員後回到農村,做過泥瓦匠、吊過掛麵、磨過豆腐、擺過油條攤子,什麼都沒幹出名堂,年過半百隻好進城打工,拾破爛、給人送煤。
通過自身的經歷並醞釀成熟了文稿,並為了更好地寫作這群都市邊緣人的生存狀態,賈平凹不斷地到西安一個“拾荒村”去調查採訪。這個村子全是來自農村,在城市裡拾荒的農民。賈平凹和他們一起體驗拾荒生活,還跟他們同吃同喝。
在創作之初,《高興》只有20多萬字,但前後修改了五次,每改一次就要重新抄寫一遍,因此書寫總和就超過了100萬字。賈平凹為寫此書右手中指已經嚴重變形,不僅磨出了一個大坑,皮下還有淤血。

主要人物

劉高興
主人公劉高興真有其人,為人大方,但卻做事膽小,沒什麼大的抱負,只想著平凡的過好每一天,但現實總是不如人意他的生活可以用糟糕透頂不形容。劉高興原名叫劉書禎,是賈平凹老家丹鳳縣棣花鎮同村的夥伴,劉高興當年當兵復員後回村繼續當農民,迫於生計在年過半百時領著兒子進城打工,找不到工作就在西安以拾破爛維持生計。雖然生活艱辛,但他卻很樂觀、幽默,他給自己重新起名叫劉高興。他每天就是在城市中撿垃圾,後來與同鄉五福相識,在撿垃圾的過程中互相幫助,後來就成為了好兄弟,但是最後五福卻因車禍死去,劉高興只有一個人孤零零的在城市中撿垃圾了,生活也是越過越苦,最後人活著卻如行屍走肉一般了。
五富
在城市中靠撿破爛的流浪人,後來遇到劉高興,與其認識後便一起合住在一起撿垃圾,或是做其他的勞動工作,為人沒什麼主見,而且還十分邋遢,總是受到劉高興的幫助。但是總算是 還講義氣,在劉高興被警察抓去的時候,自己挺身而出,幫助高興免受牢獄之苦。但最終五福因車禍而死去。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高興》不只是反映了拾荒的農民工的生活狀態,更反映出整個西安城裡各行各業的農民打工者的生存現實,它是一幅描繪農民進城務工的生活圖卷。農民工為了自己的生活,同樣為了城市建設在城市的角落裡默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就像劉高興說的:“如果沒有那些環衛工和我們,西安將會是個什麼樣子,”這是我們這些城裡人所無法想像的。但城市又是如何對待這些農民工的,他們總是懷著一顆虔誠又憧憬的心,渴望在城市生根立足,渴望這極具吸引力的寶地能有他們的容身之處,但他們卻總是受到極不公平的對待。很多人都像劉高興和五富一樣,他們的身心被城市傷害得支離破碎。農民工們不僅付出了辛勤勞動,同時還有尊嚴,甚至生命。即使是這樣的境遇。
高興的故事性很強,故事節奏也相對較快。但這部名叫高興的小說,卻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醞釀的過程。賈平凹在後記里說這是他寫得最吃力的一部小說。劉高興是農村人,進城拾荒,一心想做城裡人,舉手投足,心裡身外,做足了脫胎換骨的準備。最絕的是,他把腎賣給了城裡人。腎是先天之本,主發育、生長、生殖,現在農民給城裡生娃哩。他以為買腎的是韋達(偉哥)是有錢人,在一次搶劫中,兩人不期而遇。從此,韋達成了劉高興在城裡的影子,成了他能留在城裡的根,成了他夢幻的未來。在劉高興看來,腎是認得路的,裝在韋達身體裡的一個腎,和裝在自己身體裡的一個腎,同時向孟夷純靠攏。所以,孟夷純和韋達的關係,並沒有引起高興的醋意,反倒讓他有幾分欣慰。然而,他錯了。韋達並沒有換腎,而是換肝,他失望了。一切都變了,不僅韋達與劉高興失去了紐帶,劉高興做城裡人的根,失去了具體可感的土,而且腎與肝大不相同,腎是先天之本,肝是後天之本。所以,當孟夷純被抓,換肝的韋達很漠然,假如韋達有劉高興的腎,絕不會如此。劉高興為了蓋新房、娶媳婦,賣過三次血,聽說有人賣血得了B肝,才不賣血賣了腎,賣腎的錢蓋起了新房,但新房蓋起來了,那女的卻嫁給了別人,為此,他吹了三天三夜的簫,賣了一雙女式尖頭高跟鞋,來到城裡,要娶城裡的女人做老婆。賈平凹說:我這么安排,是想表達他與城市的關係,劉高興是無法融入這個城市的。劉高興的命運也就是農民工的命運。大部分農民就死了回去了,只有他還在這留著,最後的處理是讓五富留著鬼魂在城裡,但劉高興還在城裡,他在這個城裡還有他的夢想,他還覺得他的腎臟還在城裡,換作城裡人的。他把腎臟賣給城裡人,他就覺得他是城裡人,而實際上那個城裡人換的是肝。但在劉高興的腦子裡覺得自己的腎臟還在城裡,而且在城裡還有他一個女人。他有各種的理想和追求,他的想像還在城裡,他離不開城裡。劉高興留在城裡,帶著殘缺的、只有一個腎的身體,另一個腎賣給了城裡人,成為城裡人的先天之本,融入了城市,農村的腎養活著城市,原來,城市的一半是農村。但劉高興不知道,賣掉的腎長在誰的身體裡,離開了自己,就是別人的了,是城裡的了,與自己無關。只有一個腎的劉高興留在城裡,依然高興著,他將來會怎么樣,劉高興不知道,賈平凹也不知道。答案在時間和城鄉歷史的眼睛裡。
劉高興用身份證幫助教授開門,換來了對他的道德懷疑。面對文化知識和道德質疑的層面,劉高興無法勢均力敵。頑強的做城市人的意願和鄉下人身份的衝突,構成其無法迴避的行為與人格矛盾。面對城市和破爛族群內的人,劉高興擁有雙重身份。他成功地讓“五富只要和黃八在一起,言必稱我劉高興”,依憑比五富、黃八充分的現代知識文化,樹立起在破爛族群內的權威。開導五富體現他領導權的實現過程,但他不能反省不自覺地為城市說話的立場,他是在城市規制下建構主體自我意識。他有情智分裂的傾向除了情感上的聯繫,理智上他卻瞧不起同伴,自問“劉高興,你還講究有文化,完全把自己混成個五富或黃八了么”時刻注意提醒自己與同伴的分別,這與城市人瞧不起鄉下人是同質問題。日漸城市化的劉高興,是否最終和兩三代之前城市化的人們一樣,瞧不起未曾城市化的鄉下同胞劉高興以抗爭方式實現與城市的和解,不知不覺地仍然作了成規的俘虜,甚至不乏精神勝利的意味。他進賓館收破爛,被保全阻止,脫了鞋才得以進人。但他能借想像驅散被身份成規壓迫的屈辱,竟然幻想留在大堂的腳印能夠自由地到處遊走。他穿上皮鞋、西裝去為翠花討回身份證,讓五富稱呼他劉處長而不是劉局長,想像自己在行政制度中適宜的級別。珍藏的那雙高跟鞋代表他對城市女性的想像,而不考慮鄉村大腳骨翠花。他和石熱鬧在一起,更多體現為一種居領導地位的道德優越感,優越感出發點除個人尊嚴以外,只是為自己更能被城市所接受。
農民工大多也是比較滿足的。如五富把一天掙一幾塊錢、一口蘿蔔絲兒一口饃,再喝一陣稀飯”的日子視為好日子,他說:“清風鎮沒幾個人像咱這日子哩!”農民工們普遍認為城裡人看不起他們,但是他們都不願回農村去過缺吃少穿的日子。對城市生活的滿足是建立在與從前農村生活的比較上,這一方面說明了農村生活已經對農民失去了吸引力,無法忍受的貧窮和對城市生活的嚮往讓農民毅然離開土地。另一方面也隱藏了不能橫向對比、知足常樂的意思。如果同其他城裡人比較,農民很可能對城市失望、怨恨甚至起破壞之心。像劉高興那樣不計付出、以苦為樂,把整個生命獻給城市的人,確實是很少見的。在城市中受盡了欺侮、蔑視後,五富和黃八咒罵現實和城市,以此作為回應。而劉高興、孟夷純和杏胡則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抗爭,試圖改變悲慘的現狀。劉高興乾過收購醫療垃圾的違法行為,以此謀取暴利。孟夷純並不是一開始就以出賣身體為生,剛來到城市時,她在飯店做過洗碗工,當過保姆,但收入微薄,勉強維持生計。為了幫助弟弟破案,她不得不成為妓女,賺足錢才會給公安局去調查罪犯。杏胡在經歷喪夫之痛後沒有自尋死路,而是給人生制定了計畫,並從中收穫不少。雖然他們的抗爭都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都以種種原因,最終以失敗告終。劉高興收購醫療垃圾獲得了不少利潤,但後來被制止。孟夷純做了妓女之後,攢了很多錢,但是警察的無休止的索要,讓孟夷純無法擺脫妓女的身份,陷入弟弟與自我救贖中無法自拔。杏胡的“計畫”讓劉高興上受益匪淺,但是在城市意識形態下,杏胡以自身的能力,難以通過正當的手段來實現計畫,無奈走上收購“贓物”的犯罪道路,最終被捕。

藝術手法

賈平凹為敘述層次豐富起來,盡一切能力去抑制,虛空高蹈的敘述,使故事更加生活化、細節化、變得柔和溫暖。五富扯著劉高興衣襟走進西安城,個月城市生活就讓他丟了性命。五富隨著高興住進“城中村”池頭村,從來不離開自己的地盤興隆街,只走“興隆街一廢品收購點一池頭村”三點一線的路,也不會獨自從西安回家。他執著鄉下的糧食觀念,飯食一點不剩,卻不會自己保藏或者郵寄收賣破爛掙來的錢。他不懂也不願接受城市規制,不明白為什麼鄉下的北瓜被叫做南瓜,“雞爪”叫成“鳳爪”。他沒有劉高興“小草不自卑”的態度,永遠只顧眼下的微末機會。《高興》中的生活細節真切,趣味卻得歸諸差異敘述美學。敘述中首先包含對照木吶如閏土的五富,只能被生活俘獲,永遠做不了主人,甚至不會像黃八那樣詛咒權勢劉高興與他最大的差別在於想像力,憑想像超越生活境遇。
《高興》與一般鄉下人進城敘事的不同,在於主體的自覺反思。鄉下人“劉哈娃”自己更名“劉高興”,表現自我主宰的意願,自我主宰和被主宰之間的張力,演繹著反抗成規的鬥爭。命名的特殊行為在一個特殊的語境中被質疑其合法性。小說開頭用兩個無主句展現審查、被審查的話語權力控制場面。尊嚴的警察惜語如金地審問“名字”輕蔑地把“你叫什麼名字”的雙邊對話省略成一個無主句。被審查者堂堂正正自稱劉高興,而不屑於完整回答我的名字是,內心抗拒的潛台詞是“憑什麼要比你多說幾個字”看似旗鼓相當的較量,鄉下人進城的一種敘述潛藏的是進城農民自我命名合法性遭到質疑,劉高興的不怯為鄉下人所少有,他堅持不同於身份證上的新命名。名字是符號,指征的是主體建構。同伴五富雖然習慣了稱呼他為“劉高興”,但自己沒有重新自我命名的意願,也不明白這是要祛除鄉下人的文化烙印和城市新生活的開端。劉高興背五富屍體還鄉的情境成了個寓言。五富死後還鄉的意願是鄉土認同的特殊方式,意願變成行動則有違城市規則,它必須受城市的規制。違規的“背屍”引發了對背屍者自我更名合法性的審查。警察在其堅持下終於叫他劉高興—雖然被手銬拘執,劉高興還是勝利了。劉高興是個矛盾聚合體。他執行五富遺願,客觀上強化了生命之根的鄉土認同與做一個城市人的志願之間的衝突。他改了名字,有一副與城市人無別的外形,卻改變不了鄉下人身份。劉高興鄉下人進城的“越境遷移,難以穿越的是歧視性文化空間,難以更替的是歷史深遠的城鄉意識形態,的規劃約束。鄉下人進城難以擺脫“他者地位,韋達一夥成功者吃素,滿座只為高興和五富添加葷菜,尊重的表象下面是知識文化層面的鄙夷—只有窮人、愚人還嗜葷。
《高興》中劉高興在多重成規之下的主體建構,是一個充滿矛盾衝突的艱難過程。他重新自我命名的“高興”,無論作為形容詞還是作為動詞,主要的意涵是愉快而興奮,是一種對城市的示好。文中通過懷疑“高興”的方式求之於正義、平等的力度。“背屍還鄉”喻指其鄉村根性,解構了“高興”命名的價值意義,這或許是《高興》的最大價值。二元體制分割的城鄉矛盾,因鄉下人進城而變成了同一空間內人的矛盾,鄉下人與城裡人的矛盾演繹成形形色色的生存衝突。明知無法與城市人分割原本由父兄創造而被提取到城市中來的利益,他們只好在城市人無意進人的空間裡謀生存、成為特殊族群破爛族群、民工族群、雜工族群。賈平凹期望從“拾破爛的群體”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里觸摸出這個年代城市的不輕易能觸摸到的“脈搏”小說敘述與社會學研究有別。後者聚焦於由“農家女”到“打工妹”的集合概念,在統計與個案研究的方法統攝下,對生命與身體相當忽視。小說敘述更多矚目孟夷純、米谷那樣的女性生命群體,並且,小說最後以劉高興痛苦悽慘的生活狀態而結尾,更是與文章的主題思想相呼應。

作品評價

這是一部反映現實題材的小說,是一部反映當代農民的小說,也注定是一部令人心情沉重的小說。
————搜狐新聞評價
賈平凹的《高興》為什麼令人心情沉重?是城鄉不和諧令人沉重。在大都市裡,我們看多了一個慶典幾千萬,一個晚會上百萬,到處張揚著盛世的繁榮,或許從這些破爛王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里能摸出這個年代城市不輕易能觸摸到的脈搏”。
————文學家馬祥
賈平凹說他在城市生活了幾十年,但骨子裡還是個農民。他的多數作品也是以農民為主的。《高興》堅持了賈平凹對農民的一貫關注,寫流落都市的拾荒者的命運,這事實上也是寫進城農民的命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城市中艱難地生存。賈平凹不光寫了他們的物質層面,他也寫到了他們的精神層面。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正日益物質化,而精神層面的追求卻一天天減少,這也正是現代化進程中所最可怕的。賈平凹深刻地反映了這一點,他所具有的憂患意識讓人感動。
賈平凹寫出了一份留給歷史的社會記錄,他的《高興》因此無論如何讓人高興不起來。
———— 山東大學徐曉教授

作品影響

2014年8月18日,由瑞典翻譯家、漢學家陳安娜女士翻譯的中國著名作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高興》在瑞典出版。
在讀過瑞典文版的《高興》之後,陳安娜的老師馬悅然專門向其發來郵件表達了自己的讚賞之情,並將《高興》一書和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1937年發表的作品《老鼠與人》做對比。

作者簡介

賈平凹(wā),陝西作協主席,中國書協會員,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家和文學奇才,是一位當代中國最具叛逆性、最富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中國和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被譽為“鬼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商州》、《浮躁》、《廢都》、《白夜》、《秦腔》、《古爐》等,曾多次獲文學大獎。作品《我不是個好兒子》選入魯教版語文必修三、作品《月跡》已選入蘇教版語文課本、作品《落葉》入選北師大版和魯教版中學教材。
高興(賈平凹小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