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環境類系列教材·環境學

高等院校環境類系列教材·環境學

《高等院校環境類系列教材·環境學》是編者多年教學實踐和從事環境科學與工程方面研究、開發工作的結果。《高等院校環境類系列教材·環境學》共分五篇17章,第一篇為環境學基礎,介紹環境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分為緒論、生態環境基礎,環境資源利用和保護;第二篇為環境污染原理篇,介紹環境學基本理論,分為水污染原理、大氣污染原理、土壤污染原理、噪場污染原理和環境污染生態效應;第三篇為環境技術篇,介紹環境污染控制技術,分為水污染控制技術、大氣污染控制技術、固體廢物處理與利用技術、噪聲污染控制技術;第四篇為環境管理篇,介紹環境管理體系,程式和方法手段,分為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法、環境經濟;第五篇為可持續發展篇,介紹環境與發展關係,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國際上要持續發展工作趨勢。

基本介紹

  • 書名:高等院校環境類系列教材•環境學
  • 類型:環境科學理論
  • 出版日期:2001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1630904, 9787801630902
  • 品牌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作者:陳英旭
  • 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頁數:434頁
  • 開本:16
  • 定價:32.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高等院校環境類系列教材·環境學》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陳英旭,男,1962年8月出生,浙江義烏人,博士研究生學歷。現任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民進中央委員,民進浙江省委會副主委,全國政協委員。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曾任浙江農業大學教師、環保系系主任,1998年9月起任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常務副院長。2004年被確定為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人員。主要從事環境污染模擬與控制、水(湖泊)污染控制與治理、廢棄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等研究。主持“氮磷在農田土壤中的遷移轉化規律及其對水環境質量的影響”973子項目、“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處置技術與示範研究”等863項目、“重金屬在土壤、微生物-根系微界面遷移轉化的分子機制”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和面上基金、浙江省科技廳重大項目等多項課題研究。近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二項;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14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50餘篇(環境類SCI論文名列全國高校第一),EI收錄30多篇。主編出版《環境學》、《資源與環境概論》兩部教材。授權國家發明專利兩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四項。1997年3月加入民進。歷任民進浙江省第六屆、七屆委員會常委;民進浙江省委會經濟法律工作委員會主任;第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環境學基礎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環境及其組成
一 環境
二 環境的形成和發展
三 環境要素與環境質量
第二節 環境問題
一 環境問題
二 環境問題分類
三 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
四 環境問題的實質
五 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第三節 環境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
一 環境學的產生
二 環境學的特點
三 環境學的研究內容及分科
四 環境學的基本任務
第四節 環境學的研究方法
一 環境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環境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態環境基礎
第一節 生態系統與生態環境
一 生態系統
二 生態環境的內涵
第二節 生物層次結構及其特徵
一 種群
二 群落
第三節 生態因子及其生態作用
一 主要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
二 生態因子作用的生態作用
三 生態因子的作用方式
四 生態因子作用的規律
第四節 生態系統的功能
一 生物生產
二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三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四 信息傳遞
第五節 生態平衡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一 生態平衡
二 生態平衡的基礎
三 生態平衡失調的特徵
四 引起生態平衡失調的因素
五 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
第六節 種群生態理論在自然資源利用與保護中的套用
一 人口預測和人口增長率的計算
二 種群理論在指導生物資源的保護與科學管理中的作用
第三章 環境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第一節 自然資源類型與可持續利用
一 自然資源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二 自然資源的特徵和分類
三 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
第二節 土地資源利用與保護
一 土地和土地資源
二 土地的基本屬性
三 土地的分類
四 耕地與土地生產潛力
五 世界土地資源利用
六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情況
七 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對策
第三節 水資源利用與保護
一 水資源及其重要作用
二 世界水資源的利用情況
三 我國水資源的特點
四 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第四節 森林資源利用與保護
一 森林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
二 世界森林資源利用情況
三 我國森林資源現狀與特點
四 森林資源破壞對環境的影響
五 森林資源的保護
第五節 物種資源利用與保護
一 物種保護與其意義
二 我國的物種資源
三 物種資源保護
……
第二篇 環境污染原理篇
第四章 水污染原理
第五章 大氣污染原理
第六章 土壤污染原理
第七章 噪聲污染原理
第八章 環境污染生態效應
第三篇 環境技術篇
第九章 水污染控制技術
第十章 大氣污染控制技術
第十一章 固體廢物的處理與利用技術
第十二章 噪聲污染控制技術
第四篇 環境管理篇
第十三章 環境規劃
第十四章 環境影響評價
第十五章 環境法
第十六章 環境經濟
第五篇 可持續發展篇
第十七章 環境與發展

文摘

第一章 緒論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物質財富得到空前的繁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人類進入了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全球化的通訊網路,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使人類從來沒有生活得如此便利和富有,但這並不能說明人類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生活得更加舒適和愜意。人類在向自然界大肆索取的同時,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有毒有害化學物品污染加劇,土地沙化,颶風肆掠,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的威脅。
這一系列的變化,有自然的原因,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自種的苦果。工業革命以後,人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了工業的迅猛發展,從而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但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卻受到了無情的污染和破壞,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面臨著危機。當然人類總是不甘自我毀滅的,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正說明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決心。環境學的出現,標誌著人類開始理性地關注與之休戚相關的自然環境。保護好我們的生存環境,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是一項刻不容緩的艱巨任務。
要完成這樣艱巨的任務,僅靠善良的願望還遠遠不夠,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提高環境意識,增強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深刻理解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通曉人類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對環境變化過程的影響,掌握變化規律,提高對影響環境質量變化的因子識別能力,以系統化、全球化的戰略方針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