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專題規劃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推動高等教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制定《高等教育專題規劃》。該《規劃》於2012年3月21日由教育部以教高〔2012〕5號印發。《規劃》分指導思想、戰略目標、主要任務、重大項目、組織實施5部分。《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改革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最佳化結構辦出特色、統籌區域高等教育發展、加強高等學校黨的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等教育專題規劃
  • 附屬檔案::高等教育專題規劃
  • 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主要任務:(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育部通知,高等教育專題規劃,序 言,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大項目,組織實施,

教育部通知

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教育專題規劃》的通知
教高〔2012〕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現將《高等教育專題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和本校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高等教育專題規劃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推動高等教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特制定本專題規劃。

序 言

教育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高等教育是國力強大、民族昌盛、社會文明的重要推動力,承擔著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社會和傳承創新文化的重要任務。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與人才保障。我國目前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居世界第一,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從業人員總數居世界第二,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大國。
同時,相對於國家發展的新需求和人民民眾的新期盼,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明顯差距;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辦學活力不足,辦學特色不鮮明。提高質量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
世界各已開發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的強盛,都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進程緊密相伴。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走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發展之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全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必然要求,是時代賦予我國高等教育崇高莊嚴的歷史使命。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堅持育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圍繞提高質量,改革創新、最佳化結構、辦出特色,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培養造就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更新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健全質量評價體系,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完善現代大學制度。
推進高等教育科學發展。以培養人才為根本,統籌高等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協調發展;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導向,統籌各類型各層次高等學校協調發展;以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為重點,統籌區域高等教育協調發展;以形成學習型社會為目標,統籌普通高等教育與繼續教育協調發展。

戰略目標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到2020年,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現代高等教育體系,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穩步提升。到2020年在學總規模達到355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40%,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比2009年翻一番。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明顯增強,人才培養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水平顯著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成為國家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若干學科領域研究達到或接近世界領先水平。
高等學校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在成果轉化、決策諮詢、繼續教育、文化傳播、科學普及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對綜合國力提升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高等教育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辦學層次類型、學科專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更趨合理,高等學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長,辦出特色。
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教學改革更加深入,體制機制更富活力,高等學校與社會合作更加緊密,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更加完善。
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國際交流與合作更加廣泛,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1.堅持育人為本。
堅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高等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牢固確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著力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等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高等學校各項工作都要緊密圍繞人才培養,資源配置優先保障人才培養。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把教授為本科低年級學生授課作為重要制度,建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機制,激勵和引導教師重視教學。切實保障教學經費投入,加強圖書資料、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教學基本建設。利用好校內校外、國際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成人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牢固確立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首要職責。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工作中,關心關愛學生,潛心教書育人,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努力成才。
2.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
更新教育觀念,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突出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增強學生就業能力。
提升辦學基礎能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加大投入,探索“校中廠”、“廠中校”等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和信息技術套用,保障基本辦學條件。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教師評聘制度,建設專兼結合“雙師”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隊;拓寬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兼職教師的渠道,形成企業一線技術骨幹參與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的有效機制,提高持有專業技術資格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建立健全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吸收行業、企業參與質量評價。
3.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為重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關鍵是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全面發展觀念、人人成才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終身學習觀念和系統培養觀念。注重創新性,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注重綜合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素質;注重實踐性,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開放性,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懷;注重選擇性,為學生創造更加靈活多樣的學習機會。
大力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最佳化知識結構,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注重在科學研究中培養人才,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培養人才,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開設高水平通選課程,促進文理交融,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支持高等學校與有條件的普通高中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研究與試驗。
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注重因材施教,改進培養方式,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機制。注重教學管理改革,積極推進以選課制、彈性學制等為主要內容的學分制改革,完善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的評價方式,形成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良好機制。
4.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和模式改革。
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改革,營造創新氛圍。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開展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研究生改革試點。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為重點,改進研究生論文審查和答辯制度,建立研究生培養質量追蹤機制,著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合理確定高等學校研究生與導師的比例。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和服務面向,制定套用型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規格。大力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探索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律的辦學管理體制和培養模式,著力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5.改革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
積極穩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於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促進高等學校考試招生改革與高中課程改革相結合、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相結合、與高等學校錄取模式改革相結合,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深化考試內容和形式改革,加快建立著重考察學生素質和能力的綜合評價體系,探索實施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試。逐步實施高等學校分類入學考試。深入推進研究生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最佳化考核評價體系,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考查。完善高等學校招生名額分配方式。推進高等學校選拔錄取模式和方式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優秀人才選拔的錄取機制。完善考試招生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制度,深入實施“陽光工程”,加強考試招生工作的法制化建設,加強考試招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強化考試安全責任。
6.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
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專業特色,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把創新創業教育有效納入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加強創業教育教材建設,加強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並在教學考核、職稱評定、培訓培養、經費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
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為主要依託,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成果有機結合,切實扶持一批學生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實現自主創業。
國家支持設立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充分發揮基地的輻射作用,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要建立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系統,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研究機構。加強創新創業理論研究和經驗交流。
建立和完善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完善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政策,鼓勵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和就業指導隊伍建設,提升就業指導水平;為畢業生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就業信息服務,進一步提高就業質量;建立和完善就業困難畢業生的幫扶制度;完善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監測與評價反饋機制。
7.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堅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圍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於高等學校的各個方面,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發揮學生自我教育功能,引導、支持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基層一線砥礪品質、了解國情,在同人民民眾的密切聯繫中錘鍊作風,在實踐中發現新知、運用真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增長才幹。制定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測評體系,形成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
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加強教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實施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發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學生黨團組織建設、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排憂解難。
加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鼓勵優秀教師兼任班主任,完善輔導員聘任制度,提高輔導員、班主任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建設一支熱愛學生工作、責任心強和具有奉獻精神的高素質輔導員、班主任隊伍。
8.完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
加強中央和省級政府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巨觀監控,加強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過程評估和目標評估相結合的內部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建設,鼓勵社會專門機構和用人單位參與對高等教育質量進行監督和評價。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科學規範的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制度。逐步開展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等水平和質量評估。建立高等學校統一信息平台,實現教學狀態數據信息共享。建立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在工程、醫學等領域開展有用人單位參與的專業認證工作,積極推動我國加入國際專業認證組織。探索與國際高水平教育評價機構合作,形成中國特色高等學校評價模式。
(二)提高科學研究水平。
1.加強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
增強高等學校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支持高水平大學以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為導向,承擔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鼓勵地方高等學校以地方產業發展需要為指引,主動服務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堅持服務國家目標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加強基礎研究。堅持產學研用結合,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開展套用研究。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展國家急需的戰略性研究、探索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國計民生重大問題的公益性研究。促進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在高水平科研實踐中培養創新團隊和創新人才,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高等教育。
2.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為根本任務,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能力和水平。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基本建成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
3.創新科研管理體制機制。
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建設監督有力、管理科學規範、責權關係明晰、開放合作有序、組織運行高效的現代科研管理體制,激發科研活力,提高研究質量。積極推進協同創新,促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推動高等學校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完善開放合作的研究機制,加強高等學校重點研究基地與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建立橫跨高等學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的開放型研究平台,鼓勵高等學校與海外教育、科研機構、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開發中心。推進科研評價機制改革,調整高等學校科研政策導向,堅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和創新人才培養,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充分發揮研究生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支持研究生參與或承擔科研項目,鼓勵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推進高等學校對外開展深入穩定的高水平科研交流與合作,提高國際學術影響力和科技競爭力。
(三)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以服務國家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服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不斷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鼓勵高等學校探索全方位、多樣化的社會服務模式。自覺參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促進產學研用緊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步伐,著力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自覺參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積極參與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進程,以服務和貢獻開闢自身發展新空間。自覺參與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適應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時代需要,加快發展繼續教育。加強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鼓勵師生開展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充分發揮高等學校智囊團和思想庫作用,積極參與決策諮詢,主動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對策性研究,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積極加強國際問題研究,服務國家外交戰略。積極推進文化傳播,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
(四)加強大學文化建設。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徵和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豐富大學文化的內涵,統籌推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建設。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推動大學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造性思維,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並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後世。著力加強學術道德建設,開展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講活動,引導師生秉持科學精神、信守科學道德、遵循科研規範、恪守科技倫理,積極營造鼓勵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尊重和保護個性發展,引導師生在發展個人興趣專長和開發優勢潛能的過程中,在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社會關係的基礎上保持本色、彰顯個性。著力加強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鑑世界各國文明成果,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文明風尚;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努力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五)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
1.加強師德建設。
建立長效機制,加強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和制度建設,加強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學術規範教育,形成良好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克服學術浮躁,嚴肅查處學術不端行為。加強教師崗位管理,健全教授為本科低年級學生授課基本制度。完善教師評價標準,將師德表現和教學工作實績作為教師考核、聘用(聘任)的首要內容,把教學特別是教書育人效果作為教師考核的核心指標,激勵教師為人師表、潛心治學、教書育人。
2.提高教師待遇地位。
改善教師待遇,完善學校內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向教學一線的教師傾斜,引導和保障教師專心教學。提高教師地位,關心教師健康,積極宣傳先進典型,形成更加濃厚的尊師重教社會風尚,使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
3.大力提高中青年教師業務水平。
參與實施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青年千人計畫”、“青年英才開發計畫”。通過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高等學校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畫”,加大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支持力度。提升中青年教師學歷層次,大力提高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健全中青年教師定期培訓制度,通過國內外進修、崗前與在崗培訓、掛職鍛鍊、駐廠研修、社會實踐、網路培訓等方式,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強調“老中青”相結合,不斷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構築中青年人才國際交流和競爭平台,提高國際化水平。
4.大力培養學科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進一步做好做強“長江學者獎勵計畫”、“創新團隊發展計畫”等高層次人才計畫,依託國家重大工程、重點學科和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項目以及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在各學科領域努力造就一批具有戰略眼光、能夠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的學術領軍人物,培育一批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高水平創新團隊。
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繼續辦好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班,著力培養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一批高水平哲學社會科學人才,打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素養深厚的外向型哲學社會科學專家隊伍。確立若干重點研究領域,培育並長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推動形成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中國學派。
5.匯聚國際優秀教師。
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力度,積極參與實施“千人計畫”,完善“春暉計畫”、“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海外名師項目”和“學校特色項目”計畫實施辦法,有計畫地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學科領軍人物、高端人才、學術團隊和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優秀教師。高水平大學要逐步實現在全世界範圍內選聘優秀教師。
6.統籌推進管理人才、輔導員和教輔人員隊伍建設。
加強高等學校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推進高等學校管理人員職員制。有組織、有計畫地開展高等學校管理人才和中青年後備幹部培訓。舉辦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重視加強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推進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嚴格按照《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配備、選聘輔導員。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骨幹海內外研修培訓。完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評聘教師職務辦法,解決好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員的教師職務聘任問題。
注重高等學校教輔人員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有利於教輔人員發展的崗位、職稱(職務)聘任、考核評價和薪酬分配辦法,增強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加強教輔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支持高水平大學培養一批高級工程實驗技術人才。
(六)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
1.加強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加大高等教育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科學決策服務能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和網路教育,進一步提升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教育衛星傳輸網、校園網路等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強高等教育優質教學資源數位化共享服務平台建設,建成高水平數字圖書館、國家精品課程庫、教學名師庫、高等學校教學基本狀態資料庫、國家教育考試題庫、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與服務信息系統等,加快開放公共教育資源。加強國家級人文社會科學信息數據中心建設和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建設,建成一批社會調查資料庫、統計分析資料庫、基礎文獻資料庫、案例集成庫等專題資料庫。完善數位化教學支持、使用、評價等服務體系,促進教育信息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加速實現各種優質教育資源的集成共享。構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統。
2.加強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
大力推進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改進教育管理模式,全面實現高等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和文化建設的網路化、信息化和數位化,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加強數位化科技協作支撐環境建設,提高實驗室、工程中心等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建立科研數據與成果的網路共享機制。
3.利用信息技術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積極推進基於網路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推進校際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與轉移。建設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學習支持和服務的內容豐富、科學合理、特色鮮明的網上教學平台。鼓勵教師利用網上教學平台進行輔助教學。鼓勵高等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多樣化的數位化學習資源,促進基於網路平台的各類教育資源整合共享,提高教學效果、水平和質量。
(七)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
1.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
進一步擴大教育開放,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大引進海外智力和優質教育資源的力度,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鼓勵高等學校積極開展國際教育科研和學術交流。推進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擴大在校生海外校際交流規模,讓更多學生獲得海外學習、研究經歷,提高學生跨文化學習研究能力。到2020年,高水平大學實現具有海外學習經歷在校生比例的階段性目標。設立以我為主、面向境外的教育科研項目,吸引高水平人才來華開展教育科研工作。積極開展與港澳台地區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內涵,提高合作成效。主動參與世界教育政策、規則、標準的研究和制定,積極開展國際教育質量保障和評價活動。
2.擴大出國留學規模。
創新和完善國家公派出國留學機制,選派一流學生到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師從一流導師,著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拔尖創新人才。加強對自費出國留學的政策引導,加大對優秀自費留學生資助和獎勵力度,培養更多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人才。
3.擴大來華留學規模。
加強對外宣傳和招收留學生工作,完善以外語為學習工作語言、以漢語為生活語言的培養方式。通過設立面向境外學生的獎學金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華留學。到2020年,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達到15萬人,部分“985工程”高等學校的留學生人數接近或達到在校生數的10%。努力提高我國高等學校辦學的國際化水平。
4.提升對外教育服務能力。
推動我國高水平教育機構到海外辦學、提供教育服務。辦好若干所示範性中外合作學校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鼓勵高職學校為海外投資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積極開展漢語國際教育,穩步推進海外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建設,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加大教育國際援助力度,為開發中國家培養培訓高級專門人才。
(八)改革高等教育體制機制。
1.深化辦學體制改革。
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高等教育和民辦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教育活力,滿足人民民眾對高等教育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2.深化管理體制改革。
以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為重點,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務水平。改變直接管理高等學校的單一方式,綜合套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明確各級政府責任,規範辦學行為,促進管辦評分離,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範有序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央政府統一領導和管理國家教育事業,制定發展規劃、方針政策和基本標準,最佳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和區域布局。整體部署教育改革試驗,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省級教育部門負責落實國家方針政策,開展教育改革試驗,根據職責分工負責區域內教育改革、發展和穩定。
進一步加大省級教育部門對區域內高等教育的統籌。完善以省級政府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體制,合理設定和調整高等學校及學科、專業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依法審批設立實施專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審批省級政府管理本科院校學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已確定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的學位授予點。統籌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區域協作,提高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3.落實和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
教育部門要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完善監管機制,減少和規範對高等學校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保障高等學校充分行使辦學自主權和承擔相應責任。高等學校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巨觀政策,自主開展教學活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自主設定和調整學科、專業,自主制定學校規劃並組織實施,自主設定教學、科研、行政管理機構,自主確定內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學校財產和經費。
4.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完善治理結構。公辦高等學校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式,依法落實黨委、校長職權。完善大學校長選拔任用辦法。改革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堅持和完善學生代表大會制度,充分發揮其作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橋樑紐帶作用。探索建立高等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健全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
加強章程建設。各類高等學校應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規定管理學校。尊重學術自由,營造寬鬆的學術環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實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建立符合高等學校特點的新型、靈活的用人機制。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
5.建立促進高等學校與社會緊密聯繫的新機制。
加強部省共建,統籌政策、資金等多方資源,增強高等教育為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加強部門共建,發揮行業優勢,拓展高等學校發展空間,增強高等學校為行業服務能力,建立教育和產業的互動機制。建立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企業之間的戰略聯盟,積極探索資源共享機制,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發展。積極探索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企業聯合培養博士生的機制。制定校企合作政策法規,明確政府、高等學校、企業、科研機構在學生實習實訓中的責任和義務,加強政府投入、稅收優惠,在企業建立穩定的大學生實習基地,完善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制度,形成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
(九)最佳化結構辦出特色。
1.引導高等學校辦出特色。
加快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高水平大學,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學科,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支持具有行業學科特色的院校發展,為行業持續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理論、技術與人才支撐。加強地方本科高等學校建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加強高等職業學校建設,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提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促進民辦高等學校加強內涵建設,科學合理地設定學科專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出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辦高等學校。
2.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
圍繞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特殊行業實際需要,統籌修訂研究生和本科學科專業目錄,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推進學科專業建設,完善區域布局,形成學科專業特色。構建國家和省級高等學校學科專業人才需求預測、預警系統和畢業生就業監測反饋系統。
3.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
重點擴大各類套用型、複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重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高等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本科教育要更加重視培養套用型和複合型人才。碩士研究生教育要加快發展專業學位教育,到2015年,專業學位研究生占碩士研究生的比例超過50%。
4.加強高等學校分類管理。
研究高等學校分類依據,建立分類體系,實行分類建設、分類管理、分類評價,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等學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高等學校分類管理試點工作。
(十)統籌區域高等教育發展。
1.鼓勵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率先發展。
擴大省級政府統籌高等教育的許可權,推動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率先發展,建成若干高等教育強省(市),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發揮帶動作用。開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
2.支持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加快發展。
以提高中西部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為目標,重點支持一批中西部本科高等學校加快發展,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支撐中西部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的快速發展。
擴大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畫,努力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地區的高等教育入學率,促進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鼓勵和引導高等學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就業、創業。
3.加大對口支援工作力度。
繼續推進東西部高等學校對口支援工作,增加支援項目,顯著提升受援高等學校的師資隊伍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服務能力、學校管理水平。有計畫、大批量、多方位選派西部高等學校教師、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到東部地區高等學校進修學習。鼓勵開展科研合作,共建優質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共享平台。
(十一)加強高等學校黨的建設。
1.加強和改進黨對高等學校的領導。
緊緊圍繞高等學校中心工作,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不斷提高高等學校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牢牢把握黨對高等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以堅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保證,確保高等學校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確保黨的教育方針得到全面貫徹落實。堅持和完善公辦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高等學校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領導班子思想政治素質和辦學治校能力。加強對學校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等民眾組織的領導,支持他們依照國家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加強對教職工代表大會的領導,支持教職工代表大會正確行使職權。切實加強高等學校統戰工作,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和黨外人士的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作用。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落實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各項要求。切實維護高等學校安全穩定,努力建設和諧校園。
2.切實加強高等學校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
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黨員經常性教育培訓體系,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黨員幹部和廣大師生頭腦,指導實踐。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爭科學發展之先,創和諧校園之優,建立健全激發學校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創先爭優內在動力的長效機制。切實做好發展黨員工作,重點在優秀青年教師、優秀大學生中發展黨員,按照“黨建帶團建”的要求,做好推薦優秀團員做黨的發展對象工作,保證黨員質量。推進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創新,建立和完善院(系)級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創新學生黨支部的設定方式和活動方式,發揮院(系)單位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推動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後勤保障和學校管理等各項工作。以優良黨風促進校風、學風建設。切實加強民辦高等學校黨建工作,建立專兼結合、專職為主的黨務工作者隊伍,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

重大項目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高計畫。
1.繼續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
重點建設一批本科專業,引導學校調整專業結構,突出辦學特色。建設高等學校教師發展中心,搭建教師溝通、交流、幫扶、發展平台,提高中青年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研究水平。開展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業能力。加強實驗實踐平台建設,建設一批基礎較好、穩定性強、滿足多校共享需要的學生實習示範基地,促進學生儘早接受專業訓練、掌握專業技能、增強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專業素養。
2.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
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優秀基礎學科建設一批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中,每年動態選拔一批特別優秀的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高等學校拔尖學生重點培養體制機制,形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努力使受計畫支持的學生成長為未來相關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並逐步躋身國際一流科學家隊伍。
3.實施“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畫”。
實施卓越工程師、醫生、法律人才、教師等教育培養計畫,與部門行業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標準,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方式,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建設一批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探索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培養造就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高素質專門人才。
4.實施“新建本科院校辦學基礎能力提升計畫”。
引導新建本科院校加強校企合作和資源共享,支持建設一批校外實訓基地,全面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基礎能力。繼續辦好新建本科院校黨委書記和校長培訓班,加快提升新建本科院校領導治校理政能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校企合作機制改革和創新創業教育等,提高套用型人才培養水平,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5.繼續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
開展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大力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的改革和創新;實施工程技術領軍人才培養計畫,開展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教育;建立全國研究生學術交流平台,舉辦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和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營造研究生教育創新氛圍;設立優秀研究生導師獎,鼓勵研究生導師教書育人;設立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吸引和獎勵優秀博士研究生投身高水平科學研究;繼續評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設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建立學位與研究生質量監督體系,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
6.實施“高等學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計畫”。
創新高等學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加快推進學生網上互動社區建設和管理,著力加強中國大學生線上網站建設,重點培育若干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德育為先、健康成長需要的主題示範網站,支持共青團、學生會組織利用網路新媒體建立堅持正面引導、服務廣大學生的網路化組織和工作體系,發揮學生自我教育功能,精心打造一批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用突出的輔導員部落格,培養造就一批能持續跟蹤和熟練運用微博等新媒體、在網路上有一定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骨幹,不斷提高利用網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維護校園和諧穩定的能力和水平。
(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
重點支持一批有特色高水平中西部地方本科高等學校發展,促使這些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為中西部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繼續實施東部高校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計畫,創新對口支援工作模式,聯合開展科研活動,聯合進行人才培育,共建優質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共享平台。擴大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畫”,爭取到2015年,協作計畫規模達到20萬人,推動形成促進區域高等教育協調發展和入學機會公平的新機制。
(三)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計畫。
1.繼續實施“985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
通過“985工程”持續重點支持,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985工程”建設學校的整體水平、綜合實力、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在造就學術領軍人物和集聚創新團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取得突破。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做出更大貢獻。
實施“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以國家發展急需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為導向,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學科前沿,緊密結合教學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重點建設一批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在造就學術領軍人物和集聚創新團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2.繼續實施“211工程”和“特色重點學科項目”。
通過“211工程”建設,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使其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有明顯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成為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
通過實施“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大幅提升學科自主創新能力和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為行業服務的能力,推動學科水平的提高,進一步深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四)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促進計畫。
1.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工程”。
進一步加強對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持,為建設國家級科研基地做好培育。實施基礎研究特區試點,營造符合基礎研究發展規律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環境。建設一批產學研基地,加強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建設科教結合示範基地,鼓勵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依託優勢學科、國家級平台聯合開展創新人才培養以及前沿研究。實施新一輪學科創新引智計畫。加強國防科研,實施“十二五”裝備預研教育部支撐計畫項目。擇優支持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實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加強戰略研究。完善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制度和科研評價機制。
2.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
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以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為重點,以構建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為目標,實施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推進計畫、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畫、哲學社會科學咨政服務計畫和優秀成果推廣計畫、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計畫、高等學校“數字人文”建設計畫、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計畫,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中長期重大專項,改進科研評價,整體推進科研誠信和學風建設。
(五)高等學校師資隊伍水平提升計畫。
1.繼續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畫”。
在高等學校國家重點學科、重點研究基地等平台設定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崗位,通過提供獎金、配套科研經費等方式,支持高等學校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中青年學界精英全職工作或短期合作研究,培養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學科領軍人才。
2.繼續實施“創新團隊發展計畫”。
以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為核心,依託重點科研基地和重點學科,每年擇優遴選並穩定支持一批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優秀創新群體,加快建成一批國內一流、有重要影響的創新團隊,推動高等學校科研組織模式創新。
3.繼續實施“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面向全國高等學校,對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和擬全職回國的海外優秀青年留學人才進行資助,支持他們開展創新性研究工作,加速培養造就一大批青年拔尖創新人才。支持高等學校引進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外籍專家或學者來華任教和合作科研,提升高等學校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組織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教育部負責專題規劃實施的指導、協調、督促和檢查工作。各省級教育部門要按照本專題規劃的部署、結合各地制定的教育規劃綱要,制訂本地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創造條件,完善政策體系,健全實施機制,紮實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
分工落實任務。教育部根據本專題規劃,牽頭分解工作任務,落實工作責任,確保各項重點舉措落實到位。各省級教育部門、各部委高校的主管部門和高等學校要根據本專題規劃的總體要求,制訂本地區、本部門和本校的實施方案和項目計畫。
加大經費投入。完善高等教育以舉辦者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學校設立基金會接受社會捐贈等籌措經費的機制。各地要進一步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按照培養層次和學科專業特點,逐步提高公辦高等學校生均撥款標準。中央建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發展的轉移支付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高等學校要積極通過社會捐贈等形式,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多渠道增加教育經費。同時,加強資金管理,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加強監督考核。教育部以本專題規劃為依據,建立專題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監督機制和定期公布制度,加強對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考核。特別是要加強教育審計工作,確保專項經費的使用程式規範、專款專用、效益明顯。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也要建立相應的規劃實施檢查評估機制,加強過程管理,提高專題規劃實施效益。
營造良好環境。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員工和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鼓勵他們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大力宣傳、及時推廣改革實踐的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通過典型報導、示範引導,進一步增進共識、統一思想,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支持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