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高等學校科技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為搶抓機遇,迅速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引領和支撐“創新型”國家和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特制定本規劃綱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等學校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 時間:本世紀頭20年
  • 屬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 性質:高等學校科技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高等學校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與挑戰,高等學校科技發展的指導方針與目標,高等學校科技發展戰略和重點任務,高等學校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

高等學校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一)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創新人才的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
在近代歷史上,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革命性突破,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工業文明的興起,也成為世界競爭格局改變、強國崛起與更替的關鍵因素。在知識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世界各國圍繞知識要素展開的競爭更加激烈,這預示著國家間的力量有可能發生新的變化。一個國家不管現在處於何種地位,如果不重視創新,都有可能面臨被淘汰出局的挑戰與危機。世界經濟論壇的《國際競爭力報告》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開發國家提升競爭力的途徑,已經全面轉向依靠科技創新。
縱觀世界近代發展歷史,後發國家一般都是通過技術的跨越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發展。芬蘭曾經是一個以森林資源加工業為主的國家,70年代開始選擇發展通信產業,一舉實現了國家的戰略轉型和經濟騰飛,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位居前列。韓國也是如此。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後發國家尋求突破與跨越的根本途徑。
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開發國家把促進科技創新作為國家發展的基本戰略,把爭奪科技制高點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把科技投資作為戰略性投資。美國政府把保持其在科技最前沿的領先地位作為最重要的目標。英國政府把創新作為提高生產效率和加快經濟成長的核心,啟動了英國歷史上第一個由政府主持制定的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日本政府2001年提出,要以科技創新立國為目標,2002年又進一步提出智慧財產權立國的國家戰略。韓國政府於2000年公布了科技發展長遠規劃,提出到2005年韓國科技地位世界排名達到12位,超過其他所有亞洲國家。強化科技創新能力是世界各國提升競爭力的首要選擇。
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在於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在於創新人才。人才資源是先進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創新人才培養是國家強盛、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根本大計。綜合國力強弱與大學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世界一流強國都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培養人才和提供科學基礎。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學將處於越來越重要的戰略地位,許多國家都把辦好一批高水平大學作為一項重要國策。美國一直把辦好一批世界領先水平的研究型大學作為保持其強國地位的重要戰略。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持續不斷地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造就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拔尖人才,已成為非常緊迫的戰略任務。
(二)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特徵與趨勢
1.學科交叉融合和技術集成,引發新的科學和技術革命。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地依賴學科的交叉融合和技術集成,重大的創新突破更多地發生在交叉學科領域。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導致眾多新學科領域的誕生。同時,先進儀器和設備的廣泛套用,使科學技術在巨觀和微觀兩個尺度上,向著最複雜、最基本的方向發展,正在突破人類傳統認識的極限,預示著科學技術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密集時代。
2.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科技成果商品化速度加快。當代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技術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著名的摩爾定理和吉爾德定理驗證了技術創新周期加快的趨勢,即“單位面積晶片的存儲量每18個月增加一倍”、“主幹網的頻寬將每6個月增加一倍”。這充分說明,科學與技術涇渭分明的傳統界限已日趨模糊,科技競爭的焦點不斷前移。原始性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間科技競爭成敗的重要標誌,成為決定國際產業分工和地位的一個基礎條件。
3.科技全球化深刻改變科學研究的傳統組織模式。近年來,科技全球化正在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科技創新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得傳統的科研組織結構和創新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國際大科學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現,使得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能夠在大規模、大尺度或是跨學科的前沿性研究領域開展合作研究;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加速在不同國家建立研發機構,從而成為促進科技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4.科學技術將更加關注人類自身發展及其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關係。發展科學技術事業的目的不再僅僅是對改造自然的追求,而將更加考慮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科技發展以人為本,把滿足廣大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作為出發點,努力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分享到科技進步的福祉和新的發展機會,在不斷取得科技進步的同時,建立一個可持續性發展與公平競爭的社會。
此外,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化趨勢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出現群體突破態勢;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體化趨勢更加明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日益深入;科技發展“寓軍於民”的趨勢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的結合日益緊密。
(三)高等學校科技工作的地位與使命
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力量,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前沿領域原始性創新,特別是有望摘取諾貝爾獎桂冠的原始性創新成果的重要來源,是培養高素質創新性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科學研究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前沿領域原始性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對各國未來能否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高校基礎科學研究突破和新興學科交叉成果不斷催生出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高新技術群體,是提高國家競爭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高等學校是知識創新的主體。高校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又是知識創新的源頭。在知識創新的過程中產出優秀人才,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產出創新成果。高校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互動是現代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高校多學科綜合交叉,知識生產和傳播相結合以及高校自由的學術氛圍,決定了高校是最具活力的知識生產的發源地。縱觀世界科技、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高等學校都是知識創新的主體。全世界的大學獲得四大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次占同期諾貝爾科學獎獲獎總人次的3/4左右;高等學校作為第一作者單位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占同期論文總數的2/3左右,如果包括大學作為參與單位的論文則占總數的80%;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論文的情況也非常相似。
高等學校是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經濟全球化使知識,特別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成為國家重要的財富;政府提供研究資助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科學真理,而且是為了新知識帶來的直接經濟社會效益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貢獻,從而,在全球範圍出現了各國政府高度重視科學研究的國家利益的新格局。將自由探索基礎上產生的可能具有重大潛在套用價值的研究課題,以及具有重要套用前景的跨學科研究等納入體現國家目標的資助計畫,以加快原始性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將更加有效地實現高校科技工作與經濟建設的緊密結合。高等學校日益成為經濟成長的發動機。美國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杜克大學等對矽谷、波士頓、北卡三角園區等區域高科技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知識貢獻和人才支持。
高等學校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各國的高等學校不僅培養了大批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而且取得了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多樣化的社會服務。隨著終身教育體系的形成,高等學校成為人們學習和接受各類教育的重要場所,是學習型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等學校的開放性及包容性,使其與社會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從國內到國外,在服務社會的同時成為先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國際交流的橋樑。高等學校充分發揮其人才學科環境優勢,利用其智力集成、創新思維針對國家、地方、社會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提出對策,成為實施公共管理、制定內政外交政策的智囊團和思想庫。
(四)我國高等學校科技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面臨的重大挑戰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高等學校的科技工作獲得了巨大發展,科教結合日趨緊密。目前高等學校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31.5萬人,占全國的8.2%;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03個,占全國總數近2/3;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3以上,承擔國家“863”、“973”計畫項目為2/5左右;全國有8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與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高等學校為國家科技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發表的科技論文,被《SCI》和《EI》收錄的,均占全國的70%左右。國家自然科學獎、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高等學校獲獎項數分別占全國的1/2、2/3、1/4以上,而且總趨勢呈現逐步增長勢頭。事實充分顯示:我國高等學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高新技術研發的重要方面軍,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強大生力軍,已經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工作還存在著幾個突出問題。一是體制障礙,國家科教分割、軍民分割的體制性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某些方面甚至還有強化趨勢,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也尚未根本改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渠道不暢,無論科技體制或是高等教育內部體制,都有待進一步改革完善;二是競爭力較弱,高等學校缺乏戰略層面的科技發展規劃和組織、引導的調控手段,科技隊伍整合、科技資源和成果共享問題沒有很好解決,科技創新平台的綜合性、交叉性以及國際化程度普遍較低,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複現象仍較嚴重;三是人才和條件不足,缺少科學大師和戰略科學家以及缺乏必要的資金和設施,難以開展高水平的重大科技前沿研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等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著高等學校科技潛力的發揮,難以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特別是高水平原創性成果;也制約著創新人才尤其是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同時高等學校科技發展面臨重大挑戰,表現為:第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與高等學校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的挑戰;第二,高等教育持續快速發展的需要與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素質提高緩慢的挑戰;第三,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不適應現代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挑戰;第四,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迫切需要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挑戰等。

高等學校科技發展的指導方針與目標

高等學校科技發展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持科學發展觀,以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主線,以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和實施《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為契機,從實施重點突進戰略、交叉集成戰略、科教互動戰略和人才強校戰略入手,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體系,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指導方針
高等學校科技發展的指導方針是加強原創,鼓勵交叉,聚集人才,強化組織,科教結合,貢獻社會。
加強原創。原創性研究往往孕育著科學技術質的變化和發展,是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源泉,也是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貢獻的重要體現。高校應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大力支持科學家的自由探索和在國家需求與科學前沿緊密結合的基礎研究領域開展創新性研究,積極搶占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前沿高技術制高點。鼓勵交叉。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多學科綜合優勢和特色,建立具有高度靈活性和適應性的交叉學科研究基地,支持交叉學科研究項目和群體,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和交叉,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增強原始創新和集成能力。
聚集人才。深化高校內部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大力推動有利於集聚人才的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改革人才遴選評價制度,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為優秀人才施展才華搭建舞台,以事業發展的空間和環境匯聚優秀人才和團隊。制定集聚人才的特殊政策,加大對優秀拔尖人才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高集聚傑出科學家和拔尖創新人才的能力。
強化組織。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科技管理隊伍建設,創新管理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優勢和多學科綜合優勢,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選擇有限目標,組織優勢力量,進行重點培育,形成科技創新能力強大的創新團隊,更多地承擔國家重大、重點任務,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科教結合。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緊密結合,形成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密切結合的有效機制,把科學研究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創新人才培養作為增強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巨大的人才優勢和創新潛力。以高水平的研究保證高質量的教育,以高質量的教育保證創新能力持續提高。
貢獻社會。堅持走產學研合作的道路,建立多種模式的產學研聯盟,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加大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服務的力度。加快建設以企業為核心、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市場需求導向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
(二)發展目標
2010年目標。建立自由探索式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有組織重大科研相結合的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體系,建成一批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和高水平研究基地,形成高等學校全方位多層次面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新格局,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撐。創新體制機制,形成資源最佳化配置、充滿活力的創新體系。
2020年目標。全面提高、協調發展,建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基地和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學,湧現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和創新成果,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的若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主體和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生力軍,形成高等學校全面支撐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與建設的新局面。

高等學校科技發展戰略和重點任務

構建以研究型大學為骨幹,各類高等學校為基礎,以重點創新平台為核心陣地的富有活力的科技創新體系,重點實施四大戰略,突出四大重點任務。
(一)實施重點突進戰略,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實施重點突進戰略,選擇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進行重點建設。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使其成為科學前沿研究和重大戰略領域攻關的基地。
根據競爭擇優、分期分批、有重點地逐步建設的發展方針,支持一批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集中力量重點支持若干所高等學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使若干所研究型大學的學術實力和影響力快速躋身世界先進大學行列,成為世界知識創新的重要部分,為迅速提升中國科技和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重要貢獻。
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根本。通過深化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完善科技人才的評價標準和制度,逐步實行傑出人才的全球公開招聘制度等措施,營造培養和凝聚高層次優秀人才的良好環境,匯聚一批學術大師和戰略科學家及大批的拔尖人才,為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提供根本保證。
以學科和創新基地建設為突破口。認真抓好發展戰略規劃,結合各自的學科優勢,跟蹤國際科學發展的主流學科方向,重視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努力形成各自的學科特色,爭取在若干學科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創建一批科技創新基地,為高層次優秀人才施展才華提供良好的學術平台,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
以拓展學術內涵和提高學術聲譽為目標。注重文化底蘊,培養良好學風,努力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和明確的辦學理念,主動適應教育、科技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積極參與國際科技計畫和國際學術組織,努力擴大國際合作,廣泛利用全球資源。通過對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人才培養的貢獻,不斷提升國際學術聲譽。
(二)實施交叉集成戰略,加強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研究,實現新突破
實施學科交叉、綜合集成的研發戰略,發揮高等學校的學科綜合優勢,克服資源分散、缺乏有效配置的弱點,促進跨學科集成、多學科合作和新學科開創,推動跨校跨系統的聯合、協作。瞄準科技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相關的重大科技問題,集中優勢力量重點突破。在廣泛發動專家預測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以下科技領域和重大科技問題,作為重大科技研究的戰略重點:
數理科學領域。核心數學及若干前沿套用,非線性科學與複雜系統,深層次的物質結構和大尺度的物理規律,納米科學技術,空天環境與安全,空間科技系列衛星群,量子調控與未來信息科學技術基礎,凝聚態物質及其新奇量子現象,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數學模型和數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的交叉。
化學化工科學技術領域。新物質綠色創製科學與現代產業化技術基礎,綠色農藥與化肥的創製理論、方法與技術,現代藥物的合成、精製與靶向可控釋放技術,超高純精細化學試劑製備新原理、新方法與新工藝,超高精度化學計量表征和測量新原理與新技術等。
資源環境科學技術領域。中國大陸地球系統動力學及其成礦作用與環境-生態演化,我國自然環境巨觀格局的形成與變化趨勢,水資源-水環境-水循環-水安全系統及其人類活動耦合效應,人工生態系統及其最佳化範式,城市化進程中資源與環境發展戰略,海洋-大氣耦合系統,海水淡化等。
生命科學技術領域。人類和主要動植物、微生物的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生物多樣性及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生物入侵和綜合防治,人類重大疫病的生命科學基礎及其綜合防治,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及其損傷修復,社會性疾病防治,創新藥物與中醫藥現代化,生物組織工程的科學基礎和套用,醫學與人類資源基因庫、信息庫等。
農業科學技術領域。生態與抗乾旱節水農林業,重要農業生物的功能基因組與分子遺傳改良,動植物育種及種質資源基因庫、信息庫,現代農畜產品深加工技術與食品質量安全,農林業生物質能與生物質材料,農田、草原與森林生態系統及受損生態修復等。
信息科學技術領域。下一代網際網路技術和網路安全技術,未來移動通信理論、技術與體系結構,高性能新一代計算機體系與低價位網路終端,高可靠、高可用、標準化、可擴展的軟體,微納電子和集成光電子製造技術,現代遠程教育服務平台支撐技術,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腦科學與認知科學,複雜多源信息融合與智慧型信息處理,建立在自主技術體系下的信息系統基礎平台,信息媒介和人機互動關係研究等。
材料科學技術領域。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超級結構材料,納米材料與器件,器件小型化、高集成化用的信息功能材料,材料行為計算模擬和最佳化設計原理與方法,生物醫學材料,重要國防和能源工程用材料等。
能源科學技術領域。高效率、低污染、潔淨煤技術,新一代先進核反應堆,進行可控熱核聚變能源技術的基礎性研究,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及氫能等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互聯大電網高效傳輸和網路安全技術,重大電力裝備的關鍵技術,以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產技術,節能技術等。
先進制造科學技術領域。數位化設計製造技術、工作母機、生產系統數位化管理技術,重大裝備關鍵技術與成套集成技術,先進電子製造技術與裝備,新一代汽車製造技術與裝備,先進醫療設備,機器人技術,現代監控技術與裝備,綠色製造理論與技術等。
交通運輸科學技術領域。大運輸機設計與製造技術,交通運輸高速化、重載化和環保理論與技術,綜合交通系統規劃理論與方法,交通運輸系統管理理論與技術,智慧型交通理論與技術等。
土木與水利科學技術領域。重大土木工程建設關鍵技術與信息土木工程,工程結構的防災、減災技術,大型或特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關鍵技術,土木、水利工程的新材料、新技術開發與套用,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協調發展,城市與城鎮化規劃和建設,宇宙空間建築技術,綠色建築技術,現代建築設備系統及其技術,長江上游巨型水電站群的聯合最佳化調度理論與方法等。
公共安全科學技術領域。突發性自然災害的形成過程及區域規律的研究,突發性事故災難的形成過程及預防對策研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傳播過程及預防控制技術研究,突發性社會安全事故形成、預防研究和應急機制。
國防科學技術領域(略)。
(三)實施科教互動戰略,構建高校科技創新平台體系
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實施科教互動戰略,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基地,實現科研活動與教學活動、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完美結合,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部分,為中國早日進入創新型國家做出重要貢獻。
根據國家構建創新體系的要求,建設以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為主要目標的創新研發平台,以行業共性技術、產品開發和技術轉移為主要目標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基地,以公共服務和科技資源共享為主要目標的公共服務基地,形成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和公共服務三類平台為主體的高等學校創新平台體系。
創新研發平台。以加強和提升原始性創新能力為重要任務的創新基地體系包括:國家實驗室(大學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大學研究院)是包含多個一級學科,匯聚若干學術大師、創新團隊和一批拔尖人才,科研設施精良,學術氛圍寬鬆,開放式的大型原始性科技創新基地。在引領中國若干學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承擔國家重大戰略科技任務、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國家重點實驗室要在多年建設和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國際學科發展的主流方向,完成整合提升。國家重點實驗室要在其學科領域和研究方向上,做出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加強戰略高技術前沿研究和競爭前的技術創新和集成,培養大批高層次創新人才,提升該領域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帶動高等學校整體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是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基地的重要基礎,力求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和學科上形成一定的特色和優勢,為提高高等學校整體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做出重要貢獻,同時要積極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基地。高等學校要根據各自的學科特色和優勢,加強產學研合作,將套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與國民經濟建設的重大需求緊密結合,通過學科交叉和技術融合,加強集成創新,爭取為行業的關鍵性和共性技術的突破做出重要貢獻。技術創新基地體系包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高等學校技術創新基地,要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求,圍繞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明確各自的主攻領域和目標,發揮高等學校的優勢,在國家技術創新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高等學校在源源不斷產出大量科技成果的同時,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水平。建立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科技服務中心、大學-產業聯盟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和合作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成果轉化、科技服務和培訓活動。進一步建設和發展大學科技園,著眼於孵化高素質、高成長性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高等學校堅持以為國家安全做出重大貢獻為己任,根據寓軍於民、軍民結合的方針,充分發揮已有的基礎和優勢,爭取與國防軍工部門聯合建設國防科技研究基地,開展國防科技套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為提高我國國防科技水平和國家安全做出貢獻。
公共服務平台體系。抓住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機遇,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科研工作現代化,並以此為基礎搭建教育科研公共服務平台。具體包括:高水平的計算機網路服務平台,以科技成果信息、科技期刊信息、圖書館和博物館為主體的數位化科研信息資源平台,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台,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台。
(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大力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構建定位明確、層次清晰、銜接緊密、促進優秀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培養和支持體系;力爭培養和匯聚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術骨幹,帶動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的提升;積極探索以創新平台、重點科研基地、重點學科為依託,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以重大項目牽引、凝聚學術隊伍的人才組織模式,形成一批優秀創新團隊,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集成發展;積極支持優秀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重要的知識貢獻。
加強戰略科學家培養。重點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戰略眼光、能夠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具有卓越領導才能,善於組織大規模科技創新活動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具有崇高道德風尚和人格魅力,能夠團結大批科技人才共同奮鬥的戰略科學家。積極為戰略科學家的成長創造條件,在創新基地建設、重大科技項目組織、科技巨觀決策、重要國際學術交流等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其國際學術地位、戰略眼光、學術洞察力、領導和組織管理水平。培養戰略科學家要注意開拓選才視野,在國際人才競爭中吸引和凝聚戰略科學家。
支持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創新團隊。大力倡導科技人員的團結、協作、奉獻精神,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創新文化氛圍。積極推動以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基地為依託,以優秀學術帶頭人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群體建設為目標的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團隊計畫,面向國內外吸引、匯集一批著名學者和專家,逐漸形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創新團隊,成為我國攀登科技高峰和解決重大科技問題的國家隊。創新團隊計畫首先要在優先發展的科技前沿領域和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領域中組織實施。
加速培養造就一大批青年拔尖創新人才。鼓勵青年學術帶頭人勇於攀登科學高峰,大力增強高等學校原始創新能力,提高高等學校的學術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吸引和穩定大批優秀青年骨幹教師,不斷湧現青年拔尖人才和優秀骨幹人才,造就高水平科研隊伍,為實現全面小康的奮鬥目標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
研究生和博士後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目前,大學培養了全國90%以上的研究生,儲備了雄厚的科研力量,有著明顯的優勢。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和博士後隊伍的建設,改善生活待遇,提高培養質量。同時,也要不斷激發他們勇於獻身科學的精神。積極鼓勵大學生儘早介入科研活動。
積極探索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努力挖掘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將實力雄厚的研究機構與研究型大學合作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納入高等教育體系。鼓勵企業、高等學校、研究機構共同設立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計畫,支持企業參與培養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學活動,聯合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鼓勵高等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參與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通過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人才機制,實現教育和科技資源共享和最佳化組合,打破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部門和單位所有制的局限性,提高全國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益。
在經濟和科技發展全球化趨勢下,必須將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化作為提高高等學校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戰略舉措。積極支持學術帶頭人參加國際大科學計畫,重點支持學術帶頭人發起和牽頭的重大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和項目,大力促進我國高等學校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實質性合作。積極為學術帶頭人和青年學術骨幹創造條件到國際高水平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和開展合作研究。鼓勵和吸引國際優秀科學家和教授到國內的大學兼職,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聯合培養研究生。吸引外國優秀青年,特別是海外優秀華人學生和開發中國家優秀學生來我國學習,吸納其中高水平的優秀科技人才為我所用。

高等學校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大力推進體制創新,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進一步加快高等學校的改革步伐,建立現代大學制度。高等學校要找準自己的位置,最佳化教育結構和科技工作結構,創新運行機制和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並具有各自優勢特色的教育、科技體制。這種新的體制要能保障多學科隊伍的凝聚、多學科綜合問題的研究,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技術開發與集成的有效連線,有利於解決重大綜合性科技問題,有利於將政府部門、產業界和科技教育界的意志與智慧結合起來。同時要針對不同類型高等學校實行分類指導,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
(二)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經費效率
積極爭取多渠道、多形式對高校科技創新工作的投入,同時呼籲國家加大對高等學校的科技投入,特別是要增加基礎研究的投入強度,至2020年,政府對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達到國際上同類投入的比例水平,國家對高等學校的預算撥款中列科技專項。進一步加強對重點建設的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的支持力度。教育部在“教育振興行動計畫”中,設立《科技創新引導資金》,主要支持與實現國家目標密切相關的重點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科技前沿探索和戰略高技術育苗,高層次創新骨幹人才培養。希望中央財政撥專款支持引導資金的建立,並促進地方財政共同支持創新計畫的實施。有條件的高校要設立“自由探索基金”、“專利基金”和“國際合作與交流基金”等。
(三)改善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加快實現資源共享
加強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工作,在大學建設一批大科學工程和野外台站,加強科學數據的收集和採集,在部分優勢基礎科學或特色學科領域建立全國性的科學數據中心,為基礎科學研究提供信息平台。支持在高校建立國家大型儀器中心,推動科學儀器和科學數據的共享。擇優支持一些能夠與國際期刊接軌的高水平的學術期刊。支持大學圖書館的電子化和網路化。
(四)加強組織和協調,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
為更好地發揮高等學校人力資源豐富和學科綜合的優勢,克服力量比較分散、缺乏圍繞重大目標凝聚力量有效地組織科技攻關和前沿領域研究的弱點,要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專家系統的作用,大力加強重大項目的培育和組織管理。
(五)堅持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
高校科技工作堅持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通過聯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強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多種形式合作,廣泛開展人員交流,合作研發,合辦科技創新機構、人員培訓機構等,形成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機制,積極建立與企業、科研機構之間有效的聯繫渠道,積極參與以企業為核心,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技術創新體系。
(六)擴大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
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有效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鼓勵高等學校與世界著名大學、科研機構和實力雄厚的企業合作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建立科技機構,乃至戰略聯盟。支持高等學校參與全球或區域性的雙邊、多邊科技合作計畫和人員交流,學習世界各國的領先科技,及時分享最新知識、技術創造和研究開發條件。
(七)大力加強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工作
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中的有生力量、區域創新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國家通過政策引導、計畫支持等方式加強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推動地方高校融入區域創新體系之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指導本地區各類高等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多方面爭取對高等學校的支持,推動和組織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方高校應制定計畫,出台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工作,努力實現學校的快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