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春(中國兵工戰線知名的技術專家、教育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慶春原名高自卑,字蘊新。1905年4月6日出生於黑龍江省阿城縣城區(原吉林省雙城縣拉林鎮土城子村)一個貧民家庭。童年即跟隨父親做小工維持生計,深知生活之艱辛。1915年村里開設公辦國小,不收學費動員兒童入學,他讀書的願望得以實現,學習十分刻苦勤奮,國小四年學習成績均名列前茅。1919年春,他以優秀的成績國小畢業,升入拉林鎮縣立第二高等國小。1920年秋,他考入原吉林省阿城縣立第二師範學校。那時正是“五四”運動後,他除了更加努力學好功課外,開始參加同學們組織的各種文藝宣傳活動,萌發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慶春
  • 原名:高自卑
  • :蘊新
  • 出生年月:1905年4月6日
中國兵工戰線知名的技術專家、教育家高慶春,青少年時代,赴日留學,抗日戰爭,逃離日本,抗戰教學,國外考察,歸國效力,籌建學校,職業生涯,培養人才,文化大革命,

中國兵工戰線知名的技術專家、教育家高慶春

青少年時代

高慶春原名高自卑,字蘊新。1905年4月6日出生於黑龍江省阿城縣城區(原吉林省雙城縣拉林鎮土城子村)一個貧民家庭。童年即跟隨父親做小工維持生計,深知生活之艱辛。1915年村里開設公辦國小,不收學費動員兒童入學,他讀書的願望得以實現,學習十分刻苦勤奮,國小四年學習成績均名列前茅。1919年春,他以優秀的成績國小畢業,升入拉林鎮縣立第二高等國小。1920年秋,他考入原吉林省阿城縣立第二師範學校。那時正是“五四”運動後,他除了更加努力學好功課外,開始參加同學們組織的各種文藝宣傳活動,萌發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思想。
高慶春高慶春
1925年秋,高慶春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省立第三師範學校,阿城縣教育局為培養國中理科教員,以“官費”保送他到吉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1925年冬,吉林省教育局招收5名去日本就讀的“官費”留學生,他在幾百名考生的激烈競爭中以優秀的成績被錄取。

赴日留學

1927年春,高慶春赴日本,進入東亞學校學習日語。1928年春,他轉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特設預科學習,經常受到一些日本學生欺侮,深為祖國貧弱所困擾。1929年春,他又轉入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理科(大學預科)學習,準備考大學本科。此時,他常與幾個中國留日學生去了解在日華工的情況,他們十分同情華工遭受壓迫剝削的處境。因此引起日本特務的懷疑,經常被特務無理糾纏,更感到祖國內憂外患,國土瘡痍,民不聊生,僑居外國倍受凌辱之苦。

抗日戰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東北三省,成立偽“滿洲國”。祖國的苦難,民族的厄運使他意識到中國必須有強大的兵器工業,生產武器裝備部隊,才能抵禦帝國主義的侵略。他決心走工業救國的道路,選學兵器工程技術專業,待學成回國,從事兵器工業生產,報效祖國。
1932年春,高慶春考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造兵科。他發奮圖強努力學好基礎課程,進入專業課學習時,有幾門專業課對中國學生苛刻要求,必須同意畢業後去“滿洲國”服務,才準選學,否則不準去兵工廠實習。他對日方這種無理要求十分反感,寧願不學這幾門課程,也不答應去“滿洲國”做亡國奴。此後他專心攻讀專業基礎理論,經常到圖書館閱讀各國有關兵器工程技術方面的專業理論書籍和文獻資料,學習成績十分突出,深受指導教授的讚賞。

逃離日本

1935年春,高慶春以優秀的成績完成畢業設計。同時他暗自準備,趁畢業典禮前的時機,以外出旅遊為名,丟掉所有的家用什物和書籍,攜帶妻女搭美國商船逃離日本。
同年4月,高慶春回到南京,應兵工專門學校李待琛校長邀請,受聘為該校教官兼教務主任。他以一顆抗日救國服務桑梓的熾熱之心,毅然投身兵工教育事業,培養抗日救國的兵工技術人才。

抗戰教學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八·一三”事變日寇戰火燒到淞滬,敵機不斷空襲南京,為保存實力,學校奉命西遷。高慶春堅定地帶著一家老小與學生一道撤退,歷盡千辛萬苦於1938年3月遷到重慶。為了儘快複課,他廢寢忘食地工作,籌劃聘請教授,安排教學計畫和日常教學行政工作,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就在重慶複課,繼續為抗日救國培養人才。
抗日戰爭抗日戰爭

國外考察

1940年4月,高慶春離開學校任重慶21兵工廠總工程師,為兵工生產和兵器研製做了大量的技術領導工作。1944年12月,他參加由工廠技術人員組成的工業考察團赴美國加拿大考察戰時動員組織生產的情況。他們在美、加兩國的十幾個城市訪問考察一年多。當時適逢德、意、日法西斯相繼投降,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的兵器工業生產大部停業,已看不到它組織戰時生產的實際情況。考察草草結束,於1945年12月離美回國。1946年12月,高慶春赴瀋陽任90兵工廠第3分廠廠長。

歸國效力

1948年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瀋陽市。東北軍區軍工部接管了90兵工廠第3分廠,經民主改革後該廠改名為東北兵工局52工廠。上級任命高慶春為總工程師。抗美援朝期間,他主持改裝、研製裝甲車,仿日式引信和迫擊炮彈,工廠生產了大批彈藥和裝甲車支援前線。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高慶春任瀋陽特別市政協委員和市政府委員。

籌建學校

1951年6月,高慶春奉命籌建東北兵工專門學校,為新中國培養兵器工程技術人才。1953年6月,東北兵工專門學校調整合併到北京工業學院,高慶春調任該院教授兼教務處副處長。同年12月,他擔任“火炮專業”教研組長,積極籌建新中國的“火炮設計與製造專業”,(以下簡稱“火炮專業”)培養火炮專業高級技術人才。1958年高慶春任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副院長兼兵器系主任。1960年10月,高慶存教授調任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副院長,領導科學研究工作和培養研究生,為學院兵器專業建設和研究生培養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中國兵工戰線知名的技術專家、教育家,先後擔任中國兵工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火炮學會名譽主任委員、測試技術學會主任委員,第三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山西省第四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
21兵工廠21兵工廠

職業生涯

高慶春在兵工專門學校任教期間,一面講授“炮架構造及理論”課程,一面協助完成李待琛校長主編的《槍炮構造及理論》教科書中“例題計算”及印刷校對工作。這部110多萬字的巨著,1938年由學校鉛印出版商務印書館等代售,成為一代兵工專業學生和科技人員學習和從事兵器研究、設計、製造工作的傳世名著。之後,高慶春講授大專班“槍炮構造及理論”課時,根據李校長主編的教科書,參考國內外有關的圖書雜誌結合國情編寫教案和講義。他把講授的重點放在炮身強度及其不同類型的計算方法上,在李校長著作的基礎上刪去炮用材料、炮身製造、速度及壓力測定,炮架和槍用材料等大量內容,適當增加了炮閂、炮耳、炮身彎曲、自動兵器等內容,縮編為一本43萬字適合大專教學用的《槍炮構造及理論》。
在此期間,高慶春先後講授了“炮架構造及理論”、“水雷學”、“魚雷學”、“精密機械”、“槍炮構造及理論”和“計算圖表學”等六門課程。
1958年,高慶春任北京工業學院副院長兼兵器系主任,他除完成本職工作外,把全部業餘時間都用在整理講稿,查閱文獻資料編寫《火炮設計原理(第一篇)反后座裝置及炮口制退器設計》一書上。這本教科書是他多年從事火炮專業技術經驗的結晶,是培養“火炮專業”學生的重要教材,也是從事火炮專業技術工作科技人員的重要參考書。此外,他還指導其他教師編寫了《炮身設計》、《炮架設計原理》、《炮架結構原理及強度計算》等專業教科書,經他審定後出版,為“火炮專業”的教材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培養人才

高慶春創辦“火炮專業”培養人才,教書育人治學嚴謹、勤奮。他時時事事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指導帶動青年教師進行專業課程建設。要求青年教師要認真按照標準畫出設計圖,並嚴格要求學生認真完成設計任務。他親自帶領青年教師編寫課程答疑卡片,制定專業實習實驗和設計的指導書,完善教學法檔案,建成火炮設計陳列室。在他的領導下教研組發展成教研室,教師增加到16名,他對這些年輕教師既嚴格要求又熱情幫助,使他們在教學實踐中鍛鍊,很快成長起來,獨立擔任授課任務,培養出一支團結友愛積極上進教風優良的專業教師隊伍為“火炮專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6年,高慶春已為三屆“火炮專業”的本科生講授過專業課,專業教研室基本建成。為了提高專業水平,給國家培養高層次的高級技術人才,他開始招收火炮學科的研究生。先後培養了兩屆三年制的研究生。這些研究生畢業後,或充實教師隊伍,或成為火炮科研和生產部門的骨幹力量。

文化大革命

1960年10月,高慶春調任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副院長。1961年北京工業學院兵器系幾個兵器專業調整合併到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他十分關心這些專業的發展,經常為這些專業分析研究發展方向。“文化大革命”期間高慶春受到衝擊,喪失工作權利12年。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採取一系列撥亂反正措施,高慶春得以復職,他的歷史問題獲得正確結論,他更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正確,堅定了緊跟中國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他雖年過古稀,仍為學院開展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勤奮工作,積極組織開展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工作。創辦《太原機械學院學報》(現《中北大學學報》),先後發表《略論口徑序列》及《再論口徑序列兼論大口徑火炮威力》等論文,闡述他對火炮發展方向的觀點,他認為現代火炮發展日益趨向自行化和大口徑,“合理選擇口徑序列,對於提高火炮威力,計畫生產,及時裝備部隊都有很大影響”。
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在高慶春主持下,1979年有6個學科開始招生,學院於1982年獲得批准為第一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有4個學科獲準碩士學位授予權。在他的領導下培養研究生的各項管理制度日臻完善,保證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1980年,高慶春敏銳地看到兵器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動向,親自組織調查研究、論證後,報請上級批准,創辦兵器測試技術專業。這是他生前提倡創建的最後一個專業,在他的指導下,經過該專業全體教師的努力,現已發展成為機械部的重點專業之一,並已獲準有碩士授予權的學科點。他所領導的科學研究工作也初見成效,有“水膠炸藥”、“箭藥纏繞包覆層工藝及材料”和“主覺式驗光儀”等二項獲部、省級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
高慶春治學態度十分嚴謹,他嚴格要求青年教師和學生,首先嚴於律已,以身作則。他主張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主要應加強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工程基礎的訓練。在工程技術設計思想上,他一貫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科學精神,一絲不荀,精益求精。
高慶春工作和生活作風十分儉樸,他認為“儉以養廉,奢則生貪”。他一生忠誠兵工教育事業,工作極端負責,光明磊落,辦事公正,為政清廉,平易近人。為人師表,深受民眾愛戴。
高慶春在新中國成立後,跟著中國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從事兵器工程教育36年,實現了自己“振興中國兵器工業的理想和抱負”。他一貫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忠於人民的事業,以共產黨員標準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
1982年5月6日,高慶春因用腦過度積勞成疾,引發嚴重腦溢血。就在他住院治療,僅靠流質維持生命時,仍關心教學工作,一字字地為火炮教研室的教師修改審定教材。
1984年5月1日凌晨,高慶春與世長辭。這位兵工戰線的著名專家、教育家,新中國“火炮專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幾十年嘔心瀝血,致力於發展中國的兵工生產和教育事業,培養了一大批“火炮專業”的高級技術人才,為發展兵器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