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頭鎮

高峰頭鎮

郯城縣高峰頭鎮緊靠縣城,鎮駐地位於城南9公里處,是郯城的南出口,素有山東“南大門”之稱。古老的馬陵山與秀麗的沭河水並行南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全鎮轄7個社區(行政村)、48個自然村,4.86萬人,總面積72.6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峰頭鎮
  • 外文名稱:The Town Of Gaofengtou
  • 別名:山東“南大門”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郯城縣
  • 下轄地區:徐莊、蒲汪村、店子村、曹村、解莊、高頭村等
  • 政府駐地:蒲汪三村
  • 電話區號:0539
  • 郵政區碼:276117
  • 地理位置:魯南
  • 面積:72.6平方公里
  • 人口:4.86萬人
  • 方言:郯城方言
  •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麥坡地震遺址、馬嶺山滑雪場、 黑龍潭等
  • 機場:臨沂機場
  • 火車站:郯城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Q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產業發展,發展戰略,工業強鎮,農業產業化,外向帶動,城鎮化,商貿帶動,質量興鎮,

行政區劃

高峰頭鎮下轄7個社區(行政村)、48個自然村:
曹村社區:曹村(東曹村、魏園村)、葛道口村、江莊村、北張莊村(煙墩村)、廟後村、南張莊村、賈莊村、關莊村、許圩子村、
蒲汪社區:蒲汪一村、蒲汪二村、蒲汪三村、胡井村、店子村、解莊村、
高峰頭社區:前高峰頭一村、前高峰頭二村、前高峰頭三村、後高峰頭東村、後高峰頭西村、南藺村、陵江村(杜莊村)、
徐莊社區:徐莊村、鹽店村、前毛茨村、李圩子村(周莊村)、北藺村、長疃村
中心社區:中心村、愛國村、聯進村(聯合村、前進村)、新民村(新華村、民主村)、
周崗社區:周王莊村(周崗村、王莊村)、曹東村、曹中村、曹西村、於圩子村、蔡圩子村(蔡圩後村、蔡圩里村)、
麥坡社區工:麥坡村、馬場村、小麥城村
高峰頭鎮

歷史沿革

店子相傳明朝初期,吳姓於此道旁落戶立村,開設坊店,得名店子。為高峰頭鎮人民政府駐地,今駐地遷至蒲汪三村。現有446戶、1765口人。
高峰頭鎮高峰頭鎮
徐莊 回憶徐氏宗譜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徐姓由大圩溝遷此建村,得名徐莊。現有328戶、1246口人。
北張莊相傳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張姓遷此建村,得名張莊。後以方位,改稱北張莊。現有400戶、1396口人。
長疃相傳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建村。此處原為徐姓穀場,故取名場疃,後演化為長疃。現有183戶、644口人。
北藺藺氏宗譜載:“明萬曆年間始祖諱失紀,由即墨來郯”。建村後,稱藺莊。後以方位改稱北藺莊,簡化為北藺。現有304戶、1328口人。
鹽店相傳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張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始名張莊。後官府於此設鹽店,故改稱鹽店。現有196戶、770口人。
李圩子相傳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李姓於此築圩立村,得名李家圩子,簡化為李圩子。現有391戶、1443口人。
西曹村相傳南宋時期(1127~1279年)建村,原以曹姓興旺,得名曹村。後以方位,改稱西曹村。現有838戶、2845口人。
周崗相傳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周姓遷此土崗上居住,因靠曹村(今西曹村),統稱曹村,後分立成村,改稱周崗。現有251戶、925口人。
王莊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王姓遷此定居,因近曹村(今西曹村),統稱曹村,後以姓氏改名王莊。現有237戶、843口人。蔡圩里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建村,以姓氏始稱蔡村。後因村周築圩,改名蔡圩子,今稱蔡圩里。現有97戶、326口人。
於圩子于氏宗譜載:“于氏祖原居陰騭村,明崇禎十四年分支來此居住”。為防匪患,村築土圩,故名於圩子。現有325戶、1173口人。
東曹村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曹姓人於此道旁建村,開店設鋪,始名曹家店,後以方位改稱東曹村。現有155戶、528口人。
許圩子許氏始祖墓碑載:“吾始祖由浙江紹興府餘姚縣遷此……明萬曆二十八年立”。1948年以許姓興旺,改名許莊。因與郯城縣郯城鎮、黃山鎮的許莊重名,經郯城縣人民政府郯政發(1982)88號檔案公布,更名為許圩子。現有187戶、741口人。
前茅茨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張姓遷此立村,因此處茅草叢生,村民住房多以此草蓋頂,且村小於北面茅茨莊,故名小茅茨,後改稱前茅茨。現有330戶、1194口人。
小麥城相傳明初建村。傳說從前此處有姑、嫂二人分居馬陵山兩側。嫂在江蘇東海縣皇姑城,姑於此居住。村以此稱小妹城,後演化為小麥城。現有294戶、1032口人。南藺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藺姓由藺莊遷此建村,稱小藺莊。後以方位,改稱南藺莊,簡化為南藺。現有304戶、1314口人。
蒲汪回憶李氏宗譜載,李姓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遷此建村。因村處蒲草叢生的汪塘旁,故名蒲汪。現有714戶、2676口人。
解莊相傳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建村,以姓氏得名解莊。後因村莊擴大,分為後解莊、前解莊。現有649戶、2563口人。
胡井相傳明初建村,原稱李家井。後因胡姓興旺,改名胡村。因與郯城縣勝利鄉胡村重名,經郯城縣人民政府郯政發(1982)88號檔案公布,更名為胡井。現有361戶、1340口人。
前高峰頭回憶侯氏族譜序載,侯姓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遷此建村,以吉祥意,取名高鳳頭,轉音為高峰頭。後以方位,改稱前高峰頭。現有881戶、3192口人。
陰村相傳東漢末期建村。原以積陰德之意,取名陰騭村,簡化為陰村。後隨村莊擴大,1953年後,分為民主、新華、中心、前進、聯合5村。現有1158戶、4872口人。
陵江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建村,以杜姓居多,取名杜莊。因與郯城縣重坊鎮的杜莊重名,經郯城縣人民政府郯政發(1982)88號檔案公布,以靠陵江河,更名為陵江。現有132戶、453口人。

產業發展

一是產業經營型。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加強規模基地、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市場行銷體系開發,建設出口創匯蔬菜、杞柳製品、板栗、銀杏精深加工等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產品基地,形成“公司+基地+農戶”一體化產業經營模式,建成各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16個、專業合作社12個,參與農戶近1200戶。
高峰頭鎮高峰頭鎮
二是龍頭帶動型。對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進行貼息扶持,2006年投入資金46.62萬元,年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家。
三是資源節約型。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秸稈氣化等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建成沼氣池73個,自來水工程23處,農田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4萬畝,測土配方施肥2萬畝次,每畝節本增效40元以上。
四是科技服務型。聘請國家、省、市、縣專家授課,舉辦溫室大棚蔬菜種植、果樹管理、水稻節水高產栽植等技術培訓30餘期次,培訓農民3500人,開展科技進村活動7次。

發展戰略

工業強鎮

“十五”以來,全鎮加大工業發展力度,工業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工業不僅是高峰頭鎮的支柱產業,而且是一個關聯性、綜合性很強的產業,工業的迅猛發展可以為第一產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直接帶動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商業、餐飲、文化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十一五”期間,要以發展為主題,以效益為核心,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堅持走“依託優勢,科技創新,培植支柱,帶動全面”的發展之路。企業向著“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邁進。通過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進一步最佳化產業和產品結構。圍繞柳編加工、保鮮儲藏、黃沙開採、糧食加工、建築裝飾、機械加工、板材加工和工藝品製作等支柱產業,積極扶植一批名牌產品、龍頭企業和傳統行業,帶動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全面振興工業經濟。
高峰頭鎮高峰頭鎮

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經濟自我積累,自我調節、自我發展的一種基本經營方式,具體表現在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利益,是多元參與者自願結成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它是在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途徑,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十一五”期間,要積極完善“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狠抓龍頭企業和基地規模建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科技農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提高農副產品的加工深度、轉化率和增值率,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和現代化。

外向帶動

按照重點突破、多元發展、全方位開放的要求,積極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拓寬外商投資領域,引導外資投向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改制,要採取新型靈活的招商方式,積極宣傳高峰頭這一“魯南明珠”,通過招商會、招商代理機構和計算機網路等多種途徑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大力發展對外貿易,鞏固和開拓國外市場,進一步最佳化出口結構,擴大產品出口。狠抓出口企業的規模膨脹,培植出口企業大戶,積極開拓加工貿易新領域,培植新的出口創匯增長點,充分發揮對外開放的龍頭和載體作用,促進實施經濟快速發展。
高峰頭鎮高峰頭鎮

城鎮化

城鎮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首要前提,是工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先決條件,是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的現實舉措,“十一五”期間,要把加快城鎮化進程作為工作的重點。從實際出發,突出區位優勢和特色經濟,堅持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一建設的原則,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現代化中心鎮。

商貿帶動

市場是商品交易的場所,是聯繫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橋樑。繁榮發達的市場,可以加快工農業產品的銷售,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提高人民生活。“十一五”期間,該鎮要著眼於國內外市場,以建設魯南蘇北大市場、發展大流通為目標,突出抓好蒲汪商貿小區、蔬菜批發市場的改造提升,規範發展農村集貿市場,真正形成具有魯南特色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質量興鎮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市場和人們消費水平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產品質量直接關係著經濟的發展。“十一五”期間,嚴格按照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突出抓好農業標準化、無公害化生產,按照QS認證要求,搞好食品企業的改造,不斷開發研製新產品,培育名牌,拉長名牌產業鏈。強化市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