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扁柏

台灣扁柏

台灣扁柏(學名:Chamaecyparis obtusa (Sieb. et Zucc.) Endl. var. formosana (Hayata) Rehd.)是柏科,扁柏屬日本扁柏的變種,屬喬木類植物,高可達40米,樹冠尖塔形;樹皮淡紅褐色,枝條平展,紅褐色,小枝上面之葉露出部分菱形, 綠色,葉片斜三角狀卵形,球果圓球形,熟時紅褐色;種子扁,倒卵圓形,兩側邊緣有窄翅,紅褐色,微有光澤。

中國的特有樹種,分布於中國台灣中央山脈北部及中部太平山、三星山、八仙山、阿里山等地海拔1300-2800米、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多、相對濕度大、富腐殖質的黃壤、灰棕壤及黃棕壤土上。在分布帶的上段組成大面積單純林,下段與紅檜混生成林。

台灣扁柏是台灣最主要的森林樹種,木材蓄積量大,占台灣木材生產的第一位,也是台灣最主要的造林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40米,胸徑達3米;樹冠尖塔形;樹皮淡紅褐色,較平滑,裂成薄條片脫落;枝條平展,紅褐色,枝皮裂成鱗狀薄片脫落。鱗形葉較薄,先端鈍尖,小枝上面之葉露出部分菱形, 長1-1.2毫米,綠色,小枝下面之葉被白粉,乾時變紅褐色或褐色,側面之葉斜三角狀卵形,長1-2毫米,先端微內彎。
球果圓球形,徑10-11毫米,熟時紅褐色;種鱗4-5對,頂部為不規則五角形,表面皺縮,有不規則的溝紋,中央微凹,有凸起的三角狀小尖頭;種子扁,倒卵圓形,兩側邊緣有窄翅,稀具三棱,棱上有窄翅,紅褐色,微有光澤,連翅長3-3.5毫米,寬2-3毫米。

生長環境

為我國的特有樹種,產於台灣中央山脈北部及中部太平山、三星山、八仙山、阿里山等地海拔1300-2800米、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多、相對濕度大、富腐殖質的黃壤、灰棕壤及黃棕壤土上。在分布帶的上段組成大面積單純林,下段與紅檜混生成林。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於台灣。模式標本采自台灣。

栽培技術

不同造林季節、造林密度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台灣扁柏在福建省邵武市的適宜造林季節為1~3月份,此時降水漸多,空氣濕度、土壤含水量均較大,造林成活率高,苗木根系恢復快,有利於地徑、樹高生長。其中,以1月份為最佳造林季節;11月份造林成活率低,地徑、苗高生長較1~3月份造林的慢。
台灣扁柏最適宜造林密度為1600株/hm,其單位面積蓄積和單位面積乾生物量2個最重要的林分生產能力指標,均較造林密度為1100株/hm的林分大。造林密度為2500株/hm的林分,雖然樹高生長、單位面積乾生物量較造林密度為1600株/hm的林分大一些,但未達到顯著差異水平,且由於個體間競爭激烈,自然整枝提前,樹冠窄小,群體內分化嚴重,不利於林分生長。造林密度為1100株/hm的林分,林分鬱閉度低,生產能力明顯不如其它2種造林密度的林分。
台灣扁柏材質好,色澤美麗,紋理細密且少開裂,為優良的建築、造船、家具用材,同時,抗性強,耐低溫,抗雪壓,抗強風,抗冰凍,病蟲害少,是優良的風景林樹種和城市園林綠化樹種。台灣扁柏的市場發展前景廣闊,是福建閩北山地綠化美化的可選樹種。本文通過對比試驗,對台灣扁柏不同造林季節的造林成活率、苗木地徑、苗高,不同造林密度下林分的胸徑、樹高、單位面積蓄積、單位面積乾生物量等進行分析比較,確定了台灣扁柏在邵武市適宜的造林季節和造林密度,為當地台灣扁柏大面積推廣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的後期表現,以及不同立地條件、不同海拔高度對造林密度的要求,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主要價值

為台灣最主要的森林樹種,過去森林面積寬廣,木材蓄積量大,占台灣木材生產的第一位,也是台灣最主要的造林樹種。邊材淡紅黃色,心材淡黃褐色,有光澤,有香氣,材質堅韌,耐久用,比重0.54供建築、橋樑、造船、車輛、電桿、家具、器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