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麝

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別名馬麝、香獐子、草坪獐。與林麝相比耳較大,幼體毛棕褐色、棕黃帶黑色,夾有灰白色;成體黃褐色,頸紋明顯。棲息於高山林緣及稀疏灌叢、草甸地帶。獨棲,發情其可見幾隻或小群活動。以灌木枝葉及草、地衣、蕨類、落葉為食。僅於滇西北高山地帶有分布,數量稀少。國家1級保護,列入CITES附錄II。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高山麝
  • 別稱:馬麝、香獐子、草坪獐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偶蹄目
  • :麝科
  • :麝屬
特徵,繁殖,分布,生態環境,習性,活動規律,保護級別,

特徵

體長85-90cm,尾長6-7cm,體重9.6-13kg。與林麝和原麝相比,耳較大,全身沙黃褐色,頸紋明顯。耳尖淺棕黃色。上犬齒髮達,長7-10cm。
體形比原麝稍大,體長約為88 - 92厘米,肩高50-60厘米,體重8-15千克,是最大的一種麝。背部為淺黃褐色,全身棕黃褐色或沙黃淡褐色,有與林麝類似的頸紋,但不明顯。個體大小似成體山羊,頭形狹長,吻端尖,耳朵直豎。往往以跳躍方式行進。雌、雄均沒有角,沒有眶下腺、跗腺。耳狹長,約12厘米左右,雌麝較長。雄體的上犬齒特別發達,呈獠牙向下伸出唇外,且略向右彎,長約5至5.5厘米;雌體的上犬齒不呈獠牙。尾長約5至6厘米,大部裸露,其上布滿油脂腺體,僅尾尖有一叢稀疏毛存在。僅雄性體腹後部有香腺,生產麝香。乳頭一對。體毛長約5至6厘米,粗而髓質發達,脆而易斷呈波浪式彎曲,尖端狹窄,毛基部乳灰色,向上漸轉為淡褐,接近尖部處有橙色或黃色環,尖部褐色。體側沙黃褐色,臀部色稍暗,腹部、腋下的毛呈淡黃色,細而長,較軀幹部毛柔韌。頸背中央有一條縱行暗褐色斑紋,上有數個土黃色毛叢。四肢前面呈較淡的污黃灰色,後面較深呈棕黃至濃褐色。由於棲息環境及地理區域不同,西藏的馬麝在西南部多活動在裸石、矮灌區體色較淡,而東南部靠近林區的體色較深。

繁殖

11月至次年1月發情。妊娠期約185-195天。多在6月產仔,每胎1-2仔,多為兩仔。16-17月齡時性成熟。

分布

西部高原林區,估計100000頭左右

生態環境

乾旱灌叢草原區一直到濕潤森林地區都有馬麝的分布,其棲息地海拔高度為3000 - 5200米,常活動在高山針葉林,灌叢與多裸石的碎石山坡中。喜歡伏臥在陡峭的石崖下和大樹下。目前適棲範圍內平均密度約每平方公里1.03隻,最高可達每平方公里8-10隻。

馬麝分布於四川西部和北部的高原、西藏地區及其他高山區域。

習性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4300m的高山草甸、裸岩山地、冷杉林及灌叢地區。晨昏活動。孤獨生活。發情期可見3-7頭的小群。主食灌木葉及青草,冬季也吃地衣、蕨類植物、枯草及落葉。

活動規律

馬麝性膽怯且孤獨,恐懼感比林麝更嚴重,除發情交配季節外,多單獨活動於僻靜的環境中,選擇較隱蔽的地方休息。全天活動時間多在清晨日出前1個小時至出日後3個多小時,下午日落前3個多小時至日落後約1個小時。活動範圍約1500-3000平方米,即使遇到驚嚇逃到較遠的地方,過後它仍返回到原有的活動區域。活動有固定的路線,行動輕盈且敏捷。無外界干擾時邊走邊採食,行動也較緩慢。它們既吃木本植物樹葉、嫩枝、花蕾,也吃多種草本植物和苔蘚,偶爾也食一些菌類。特別是在枯草季,每天傍晚要到溪邊或有淡水的地方飲水。臥跡多見於比較隱蔽濃密的灌木叢內和突出的崖石下。

在麝道或經常活動的路線上有固定的糞堆。據觀察一晝夜排糞的次數為3至5次,但隨季節變化青草季的乾草季排糞次數由多轉少。

每年秋末至木本植物落葉之前,馬麝進入交配期。有時雄麝之間為爭偶而發生激烈毆鬥,相互以獠牙刺傷對方。在毆鬥期間,往往也是最容易被獵捕的季節。雌麝於5至6月產子,每胎1至2子,偶有3子,但成活的也多為1至2子。幼麝2至3歲就性成熟。雄麝性成熟後,麝香腺囊飽滿,囊內貯存有分泌的麝香,柔軟且帶有光澤,表面油浸黑褐色,內面棕褐色或黃褐色,乾燥後變成粒狀或粉末狀,有濃郁的特殊香味,為名貴中藥材。性成熟後的雄麝在發情交配期,常在活動區域內的樹幹和小樹枝上不斷擦尾,將尾脂腺的分泌物留在其上。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China Key List —1級。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