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麝-3

馬麝-3

馬麝,又稱西麝、高山麝。名譯音為“拉瓦”,在門巴語中又稱獐子、黃獐子、拉嘎兒。馬麝現屬於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這個物種有時被認為是一個物種,但聯合國環境署的資料中,視馬麝為喜馬拉雅麝的同種異名,也有資料將其歸為亞種。體長約為88~92厘米。分布於四川西部和北部的高原、西藏地區及其他高山區域。體形比原麝稍大,馬麝性膽怯且孤獨,它們既吃木本植物樹葉、嫩枝、花蕾,也吃多種草本植物和苔蘚,偶爾也食一些菌類。

基本介紹

  • 別稱:香獐、馬獐、麝
  • :動物界
  • :Cervidae鹿科
  • :Moschus麝屬
  • :馬麝
  • 亞種:馬麝
基本信息,外貌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中心產區及分布,生物學特性,保護措施,飼養方式,產區自然生態條件,

基本信息

原產地
青海、西藏等
國家
中國
來源地
中國四川
標記信息
資源分類編碼
資源類型
地方
功能特性
耐粗飼;優質;抗逆;耐高寒
主要用途
肉;藥用;保健;研究教學;觀賞
氣候帶
寒溫帶
基本特徵特性描述信息
生活習性
圈養
繁殖周期
年產1胎
性成熟期
1.5歲
生命周期
10年
形態特徵
馬麝體形似麝,大小如羊,成年馬麝體長大於90厘米,體重大於20千克。前肢短後肢長,善跳躍奔跑。雄性有發達的獠牙,裸於唇外。雄麝腹部有麝香腺囊,尾短而粗,僅尾尖有毛束其餘裸露部分為腺體。全身沙黃褐色,後部棕褐色、成獸頸背有4-6個大型棕黃色斑塊,後方有少量模糊斑點,頜白色,頸下紋淺黃或灰白色。
具體用途
麝香;麝肉茸用;肉用
海拔
3000
經度
10145
緯度
3748
年平均溫度
-2.1
年平均降水量
350
極端均高溫
25
極端均低溫
-18.3
年平均濕度
44

收藏單位信息
保存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四川養麝研究所 :單位編號:1322C0001
保存資源類型:活體;精子;卵子;胚胎;組織器官;生物分子 :保存方式:保護區;保護場;低溫;其他
實物狀態:正常
共享方式
共享方式:公益性共享;合作研究共享;智慧財產權性交易共享;資源純交易性共享
獲取途經:現場獲取

外貌特徵

馬麝體形似麝,大小如羊,成年馬麝體長小85-95厘米左右,體重10-20千克左右。前肢短後肢長,善跳躍奔跑。雄性有發達的獠牙,裸於唇外。雄麝腹部有麝香腺囊,尾短而粗,僅尾尖有毛束其餘裸露部分為腺體。全身沙黃褐色,後部棕褐色、成獸頸背有4-6個大型棕黃色斑塊,後方有少量模糊斑點,頜白色,頸下紋淺黃或灰白色。

生活習性

馬麝性膽怯且孤獨,恐懼感比林麝更嚴重,除發情交配季節外,多單獨活動於僻靜的環境中,選擇較隱蔽的地方休息。全天活動時間多在清晨日出前1個小時至出日後3個多小時,下午日落前3個多小時至日落後約1個小時。活動範圍約1500~3000平方米,即使遇到驚嚇逃到較遠的地方,過後它仍返回到原有的活動區域。活動有固定的路線,行動輕盈且敏捷。無外界干擾時邊走邊採食,行動也較緩慢。它們既吃木本植物樹葉、嫩枝、花蕾,也吃多種草本植物和苔蘚,偶爾也食一些菌類。特別是在枯草季,每天傍晚要到溪邊或有淡水的地方飲水。臥跡多見於比較隱蔽濃密的灌木叢內和突出的崖石下。
麝棲居于山林。多在拂曉或黃昏後活動,聽覺、嗅覺均發達。白晝靜臥灌叢下或僻靜陰暗處。食量小,吃菊科薔薇科植物的嫩枝葉、地衣苔蘚等,特別喜食松或杉樹上的松蘿。營獨居生活,頗警覺。行動敏捷,喜攀登懸崖,常居高以避敵害。
喜跳躍,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發達的尾腺將分泌物塗抹在樹樁、岩石上標記領域。在領域內活動常循一定路線,臥處和便溺均有固定場所。棲息在某一領域的麝不肯輕易離開,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遷徙約兩個月,然後重返舊巢。
棲息在高山草甸、裸岩山地、靠山脊灌叢或草叢等地。善於奔越懸崖峭壁,活動、排便及棲息地都有固定的路線與場所,有“捨命不捨山”之說。國內有養殖,壽命12~15年。

生長繁殖

馬麝每年秋末至木本植物落葉之前,馬麝進入交配期。有時雄麝之間為爭偶而發生激烈毆鬥,相互以獠牙刺傷對方。在毆鬥期間,往往也是最容易被獵捕的季節。雌麝於5至6月產子,每胎1至2子,偶有3子
,但成活的也多為1至2子。幼麝2至3歲就性成熟。
雄麝性成熟後,麝香腺囊飽滿,囊內貯存有分泌的麝香,柔軟且帶有光澤,表面油浸黑褐色,內面棕褐色或黃褐色,乾燥後變成粒狀或粉末狀,有濃郁的特殊香味,為名貴中藥材。性成熟後的雄麝在發情交配期,常在活動區域內的樹幹和小樹枝上不斷擦尾,將尾脂腺的分泌物留在其上
馬麝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發情交配,雄獸之間常用獠牙進行爭鬥。雌獸於5~6月在濃密的灌叢中生產,每胎產1~2仔,偶爾為3仔。冬季發情交配,懷孕期半年。幼麝 1.5歲即達性成熟

中心產區及分布

分布於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雲南、甘肅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等地。

生物學特性

馬麝善於奔跑,多生活于海拔2000-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原始密林中,是典型的灌叢和森林邊緣動物。食性較廣。其他均與林麝相似。

保護措施

中國對麝類的生存和發展,已經採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不僅在其分布區內建立了許多自然保護區,保護野生麝類資源。而且早在50年代後期就發展了麝類養殖業,並改變了以往殺麝取香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從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學方法,3~8月麝腺分泌旺盛時,可以活體取香二次,為減少破壞野生種群、擴大飼養規模、提高麝香產量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我國科研部門還開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以及利用生物工程的最新手段,培養麝香腺細胞,為早日解決商品麝香的供求矛盾打下基礎。

飼養方式

圈養為主要飼養方式。

產區自然生態條件

馬麝產區地處寒溫帶,海拔在3000米,經度101°45′,緯度37°48′,年平均溫度為-2.1℃,年平均降水量350㎜,年最高溫度為25℃,年最低溫度為-18.3℃,年平均濕度為44%。
外貌特徵
Top
馬麝體形似麝,大小如羊,成年馬麝體長小85-95厘米左右,體重10-20千克左右。前肢短後肢長,善跳躍奔跑。雄性有發達的獠牙,裸於唇外。雄麝腹部有麝香腺囊,尾短而粗,僅尾尖有毛束其餘裸露部分為腺體。全身沙黃褐色,後部棕褐色、成獸頸背有4-6個大型棕黃色斑塊,後方有少量模糊斑點,頜白色,頸下紋淺黃或灰白色。
繁殖性能
Top
繁殖周期為年產一胎,性成熟期為1.5歲,生命周期為10年。
中心產區及分布
Top
分布於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雲南、甘肅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等地。
產區自然生態條件
Top
馬麝產區地處寒溫帶,海拔在3000米,經度101°45′,緯度37°48′,年平均溫度為-2.1℃,年平均降水量350㎜,年最高溫度為25℃,年最低溫度為-18.3℃,年平均濕度為44%。
生物學特性
Top
馬麝善於奔跑,多生活于海拔2000-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原始密林中,是典型的灌叢和森林邊緣動物。食性較廣。其他均與林麝相似。
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Top
現在我國對麝類的生存和發展,已經採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不僅在其分布區內建立了許多自然保護區,保護野生麝類資源。而且早在50年代後期就發展了麝類養殖業,並改變了以往殺麝取香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從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學方法,3—8月麝腺分泌旺盛時,可以活體取香二次,為減少破壞野生種群、擴大飼養規模、提高麝香產量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我國科研部門還開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以及利用生物工程的最新手段,培養麝香腺細胞,為早日解決商品麝香的供求矛盾打下基礎。
生產性能
Top
馬麝主要生產麝香,麝香香氣醇濃,經久不散,是配製高級香水、香精的定香劑,又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劑,用來配製多種甦醒和強心等急救藥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馬麝還可以肉用,其肉質細嫩,味美,位於樟、鹿、兔等名貴野味中列居首位。麝皮可製革,毛可作為填充物。
遺傳指標
Top
2004年對馬麝的分子遺傳多樣性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飼養方式
Top
圈養為主要飼養方式。
生理生化指標
Top
進行過細胞遺傳學分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