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旋木雀

高山旋木雀

高山旋木雀(學名:Certhia himalayana):體重7-19克,體長128-151毫米。上體黑褐色,羽端具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羽乾斑,腰銹棕色,兩翅和尾羽淡褐色具黑褐色橫斑,眉紋棕白色。頦、喉乳白色。以其腰或下體無棕色、尾多灰色、尾上具明顯橫斑而易與所有其他旋木雀相區。胸腹部煙黃色,嘴較其它旋木雀顯長而下彎。虹膜褐色,嘴褐色,下顎色淺;腳近褐色。

一般棲息于海拔1100-3500米左右的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亦見於高山灌叢間以及冬季可見於500米左右的平原地區。留鳥,部分做季節性的垂直遷移和遊蕩。多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所吃食物有象甲、金花蟲、鍬形甲、蠼螋等。分布於中亞至阿富汗北部、喜馬拉雅山脈、緬甸及中國西南部。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高山旋木雀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枕至背黑褐色,羽端具大小不同的橢圓形灰白色羽乾斑,眼光黑色,眉紋棕白色,頰和耳羽黑褐色雜有棕白色。腰銹褐色,尾上覆羽淡棕褐色,尾棕褐色,長而堅硬呈楔形具黑褐色橫斑;翅上覆羽與背同色,初級覆羽基部棕色,飛羽淡棕褐色具細的黑褐色橫斑和一道棕色帶斑,羽端具棕白色點斑。頦、喉乳白色,胸、腹、兩脅和尾下覆羽灰棕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乳白色。
虹膜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乳白色,跗蹠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8-19克,♀7-12克;體長♂132-151毫米,♀128-143毫米;嘴峰♂17-22毫米,♀15-20毫米;翅♂65-75毫米,♀65-72毫米;尾♂55-70毫米,♀56-68毫米;跗蹠♂15-17毫米,♀15-17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100-3600米的山地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冬季下到山腳和海拔500米左右的平原地帶。

生活習性

留鳥,部分做季節性的垂直遷移和遊蕩。多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有時也成2-3隻和小群或與山雀等其他小鳥混群。性活潑,行動敏捷,習性與旋木雀相似,常沿樹幹做螺旋形攀緣,啄食樹木表面和樹皮縫隙中的昆蟲。一般多在樹幹下部呈螺旋形沿樹幹向上攀緣,到樹幹層有分枝後、或沿粗的分枝繼續攀緣1-2個分枝後再轉至另一棵樹的下部,然後向上攀緣,有時亦見在樹冠小枝上攀爬覓食和下到地上啄食。
主要以昆蟲為食。昆蟲比例占60%-90%以上,所吃食物主要有象甲、金花蟲、鍬形甲、蠼螋等。
尖細的下降音tsiu,有時為一連串下降音,細薄的tsee或上揚的tseet。鳴聲為輕快有節奏的顫音。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西南亞種為中國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四川北部及西部、貴州西南部、雲南北部及西部、西藏東南部的不常見鳥。
高山旋木雀分布圖高山旋木雀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高山地區延遲到7月。通常營巢於樹皮爆裂後在與樹幹間形成的裂隙,樹的其他裂縫和樹皮縫隙中。巢由苔蘚、枯草、樹皮屑等材料構成,內有時墊有獸毛或鳥類羽毛。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4-6枚。卵白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4.7-17.6毫米×11.8-12.9毫米,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覓食餵雌鳥,孵化期14-15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高山旋木雀(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高山旋木雀克什米爾亞種
Certhia himalayana himalayana
Vigors, 1832
2
高山旋木雀緬甸亞種
Certhia himalayana ripponi
Kinnear, 1929
3
高山旋木雀阿富汗亞種
Certhia himalayana taeniura
Severtsov, 1873
4
Certhia himalayana yunnanensis
Sharpe, 1902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