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又明

高又明

(1886~1951)名明德,字又明,晚年號師佛子。陝西涇陽人。12歲時在涇陽巨富柏森家給其子柏惠民做書童伴讀,後肄業於三原宏道學堂。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四川開始與井勿幕交往。光緒三十一年(1905)冬,成為陝西同盟會中的骨幹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又明
  • 別名:名明德,字又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涇陽
  • 出生日期:1886年
  • 逝世日期:1951年5月22日
  • 職業:革命家
  • 主要成就:陝西同盟會中的骨幹人物
    孫中山親書“博愛”二字相贈
辛亥革命,護法護國,抗日戰爭,解放之後,

辛亥革命

高又明積極支持井勿幕聯合會黨、刀客的主張,介紹會黨首領吳虛白與井勿幕結識。
高又明
光緒三十四年(1908)冬召開的同盟會陝西分會成立大會上,終於通過了聯合會黨、刀客共同反清的決議,使陝西的反清鬥爭取得了重大進展。高又介紹柏惠民、吳希真等人加入同盟會;還與柏惠民在三原創辦勤公社,由上海購進宣傳新思想的書報分發各縣,聯絡同盟會會員與學校師生,是同盟會在三原的一個秘密據點。
宣統二年(1910)春,井勿幕由外地回陝,召集同盟會骨幹在涇陽柏氏花園開會,歷時20餘天,討論陝西反清鬥爭方略,擬訂計畫和章程。會上推井勿幕、鄒子良柏惠民宋向辰四人總攬渭北會務;高又明承擔宣傳品印刷、武器製造、炸藥購置等任務。不久,上海同盟會組織派技師溫自強來陝西傳授炸藥製造技術。高從其學習,謙虛恭敬;接著,他在淳化縣通潤溝設廠製造炸彈,為武裝起義做準備。其後,熊克武(化名劉一峰)來陝視察,仍認為革命黨人軍火不足。由於交通不便,在外購買運輸困難,軍火問題還是得靠本省自己解決。於是高隨熊到上海,繼續學習無煙炸藥的製造技術。在滬期間,他與于右任宋教仁陳其美譚人鳳等同盟會重要人物多有交往。
宣統三年九月初一(1911年10月22日)西安起義,九月初二(10月23日)西安光復,九月初六(10月27日)成立秦隴復漢軍政府,高任軍政府掌械官,負責製造地雷、炸彈,奔走於東、西路戰場,被譽為陝西革命軍中製造軍火的首倡者。為嘉勉其功績,孫中山親書“博愛”二字相贈。

護法護國

靖國軍時期,高任總司令部軍械處處長、第四路軍軍械處處長等職,歷盡艱辛,為靖國軍籌備軍火、藥品等。1922年秋,陝西靖國軍總指揮胡景翼接受馮玉祥改編後隨馮部離陝,高又在胡部任軍械處處長、兵工局局長等職,是胡景翼的得力助手。1924年胡景翼與馮玉祥、孫岳發動北京政變;
1925年初熊克武派但懋辛與胡景翼會商進攻武漢,回響南方革命軍;高均參與其事。1925年孫中山、胡景翼相繼病逝後,高輾轉回陝,定居西安。楊虎城主陝時,高被聘為參議。“九一八”事變前後,高與友人竇蔭三寇遐南漢宸杜斌丞韓望塵等人集資創辦西安集成三酸廠、西安阿房宮電影院、西京中國國貨公司等,希圖發展民族工商、文化事業。集成三酸廠於1933年投產,解決了十七路軍修造軍械所需的硫酸、硝酸、鹽酸,並對西北地區的火柴、製革、印染、造紙等工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該廠產品還以七折優惠價格供應陝甘寧邊區政府。高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支持他女兒高傑(蓮英)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幫助她於1937年經安吳堡奔赴延安參加抗日。高還通過第十八集團軍駐陝辦事處向陝甘寧邊區提供過醫藥等物資。中共黨員樊中黎在西安從事抗日救與友人聯合創辦的西京中國國貨公司工作,高不僅為樊解決經濟上的困難,還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親自帶樊拜訪景梅九張繼等知名人士,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並曾資助進步刊物《沙河》的出版。

解放之後

1948年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與高又明書信聯繫,約同在陝之原同盟會員反內戰、爭民主,在西安迎來了解放。同年,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致書高又明,約其聯繫在陝西的老同盟會會員迎接解放。同年,高根據自己辛亥革命時期的親身經歷和見聞,撰寫了《如是我見我知錄》,為研究同盟會在陝西早期的活動提供了重要史料。
但因積年勞累,抱病臥床,1951年5月22日病逝,終年65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