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作戰單元

SCU是體系作戰單元(systematical combat unit)的英文縮寫。根據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簡稱CAS)理論,可以把作戰體系中的這些成員(即小體系)稱為具有適應性的作戰主體(adaptive combat agent),簡稱體系作戰單元SCU。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體系作戰單元
  • 外文名:systematicalcombat unit(SCU)
  • 標籤:軍事
基本概念,SCU的運行機制,SCU的內部結構,

基本概念

體系作戰單元(SCU)作為作戰體系構成的最小模組,是一體化聯合作戰的“入場劵”。SCU將會變得越來越小,但在戰場上的分布密度越來越大。
SCU是體系作戰單元(systematical combat unit)的英文縮寫。所謂適應性,是指SCU能夠與環境以及其他SCU進行互動作用。在這種持續不斷的互動作用過程中,SCU不斷地“學習”或“積累經驗”,並根據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改變自身的結構和行為方式。整個作戰體系的演變和進化,包括新的層次的產生、分化和多樣性的出現,新的作戰主體的產生,以及聚合而成的更大的作戰體系,等等,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派生出來的。
再次,每個SCU都是有複雜的內部機制的,對於整個作戰體系來說,這種內部機制被統稱為內部模型(internal models),這一點反映了基於信息系統的作戰體系的層次性結構。SCU以積木(building blocks,亦譯構件)的方式存在於作戰體系之中,再複雜的大型作戰體系,比如多國一體化聯合作戰體系,都是在這些相對簡單的構件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它們的組合方式而形成的。事實上,作戰體系的複雜性往往不在於構件的多少和大小,而在於原有積木的重新組合方式及其控制路徑。
最後,由於信息平台的嵌入,作戰要素被“體系化”,即每個士兵、每個作戰平台、每個作戰單元本身就是一個小的作戰體系(即SCU),其結果是它們相互之間都變成系統與系統、體系與體系之間的關係。SCU之間、SCU與作戰體系之間以及作戰體系與作戰體系之間,通過特定標識的識別,比如敵我識別器、網路識別指令等,建立互通互聯互操作關係,並產生新的作戰運用規則。
體系作戰單元SCU實際上就是獨立遂行體系作戰行動的最小戰術技術協同單位,它是基於信息系統的新型作戰體系的組織基礎。

SCU的運行機制

(flow):指以信息的鏈式運動為基礎,在體系作戰單元內部、體系作戰單元之間以及體系作戰單元與作戰體系之間存在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流的渠道是否通暢及其周轉速度,將直接影響作戰體系的作戰效能和演化過程。
標識(tagging):用於相互識別和選擇,它的意義在於提出了體系作戰單元在環境中搜尋和接收信息的具體實現方法。標識在SCU與作戰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問答機、敵我識別器,以及數據交換中的密碼、網路攻防中基礎層面的策略等等,其功能和效率如何,將事關互動行動的成敗。
●聚集(aggregation):是指體系作戰單元通過“粘著”(adhesion)形成較大的作戰體系,即所謂的多主體的聚集體(aggregation agent)的過程。由於SCU具有這樣的屬性,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彼此相互接受時,就形成一個新的個體——聚集體,因此,它在整個作戰體系中可以像一個單獨的SCU那樣行動。
●相序列(phase sequences):多個體系作戰單元或聚集體的集合可以集成為新的大結構,叫做相序列(phase sequences)。新的作戰規則的發現,即合理假設的生成,集中體現在經過實戰或演習演練檢驗的SCU(積木)的集成使用上。我們把這個過程看成是經過檢驗的積木重組。形成不同的相序列,是獲得體系作戰能力最大化的重要途徑。
●一體化(integration):用來保持聚集的標識構件的一致性。許多標識的識別和選擇是由機器自動完成的,這是信息系統底層運行機制的問題。“標識,實際上就是出現在規則的條件和運作部分的模式。”由於在不同作戰規則的結合,特別是提供後續互動活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標識也擁有自己的構件,即積木,這是實現“一體化”的技術基礎。

SCU的內部結構

從SCU的運行機制可知,在作戰體系的構建中,SCU的內部結構具有基礎性地位,它從根本上決定了信息化作戰體系結構的基本特徵。
●套娃結構。具有從單兵、作戰平台到作戰單元再到整個軍隊逐步升級的層次性結構,如同“俄羅斯套娃”一般,一級套一級,反之亦然。平時,下級的內部結構被禁止,只有打開上一級才能看到下一級。剝去一層再冒出一層,層層遞進,層出不窮,直到SCU。它們雖然規模大小不同,但具有類似的構成要素、組織形態和基本屬性。
●漁網結構。對於基於信息系統的作戰體系而言,在其發展的初級階段,局部網路的破壞可能會導致整個作戰體系不能正常運行;但到了高級階段,體系將具有自組織、自適應能力,局部網路的損壞不會影響整個體系的運行。這就是作戰體系的代償、容錯和互補功能,如同多層漁網一樣,破了一層還有一層;或者像一張巨大無比的漁網,撕下一小塊不會影響剩餘部分的使用。
●扁平結構。組織結構橫向寬縱向短,而且橫大於縱,新型作戰力量大多直接歸屬最高統帥部指揮。指揮關係層次少,從統帥部到戰役指揮員再到SCU,一般不超過4層,“頂環”對戰鬥、戰場、戰局的控制力強。信息流程短,並可以同時分發,統帥部可與SCU共享戰場態勢。作戰行動同步,指揮員可以直接操控體系作戰單元中的武器平台,戰爭意志得到優先表達。
●格線結構。作戰要素在戰場上形成縱橫交錯分布的網路,每個SCU只是網路上的一個節點,它們通過感測器、數據鏈和信息平台連結在一起,形成與地理意義相對的技術意義上的體系,戰場態勢感知具有特殊地位。此時,SCU部署在什麼位置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們都是相連相通的,關鍵在於形成什麼樣的網路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