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部藏毛竇

骶尾部藏毛竇

骶尾部藏毛竇是指發生於骶尾部含有毛髮的竇道或囊腫。該病好發於20~30歲青年男性群體,肥胖及多毛體質者更易發。早在19世紀便對該類疾病有了報導。典型症狀即骶尾部急性淺表膿腫,破潰後為一竇道,反覆破潰,經久難愈。囊腫內常含毛髮,伴肉芽組織。該病在歐美國家屬多發病,二戰期間,歐美軍人長期乘坐吉普車,在這些人群中發病率較高,又有“吉普車病”之稱。近年來,該類疾病在我國的報導呈上升趨勢。

基本介紹

  • 別稱:吉普車病
  • 就診科室:肛腸科
  • 多發群體:20~30歲青年男性群體,肥胖及多毛體質者
  • 常見發病部位:骶尾部
  • 常見病因:久坐、肥胖、骶尾部外傷史等
  • 常見症狀:骶尾部急性淺表膿腫,破潰後為一竇道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本病的發生與下列因素相關:久坐、肥胖、骶尾部外傷史等。有具體原因包括以下兩種假說:
1.先天性原因
源於19世紀胚胎學的發展,認為藏毛竇的發生與發育密切相關,由於相關部位髓管殘留物或骶尾部中央縫畸形發育導致皮膚內涵物形成囊腫,之中的毛髮被解釋為內陷的上皮存在毛囊。
2.後天性原因
1946年Patey報導1例理髮師手指上發現藏毛竇,使先天性原因受到質疑。之後,較多學者認為藏毛竇的發生是由於損傷、異物刺激和慢性感染引起的。走路、久坐等使骶尾部摩擦,臀中裂之間的毛髮刺入局部皮膚,臀間裂有負吸引作用,可使脫落的毛髮向皮下穿透,穿入皮膚,形成短管道,短管道進一步皮化,產生吸力,使毛髮聚集於皮下脂肪內,於是皮下異物形成,一旦局部感染髮生,便發病形成囊腫。

臨床表現

骶尾部藏毛竇發生感染以前,患者症狀不明顯或僅感覺骶尾部皮膚增厚或發硬,輕微脹痛或不適。典型症狀是在骶尾部出現一個表淺膿腫,局部可伴有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特點。自行破潰或被手術切開,流出少許膿液,少數引流口可以完全閉合,但多數表現為反覆發作或經常流水而形成竇道瘺管

檢查

1.視診
骶尾部中線可見1個或多個竇道,竇道口較小,周圍皮膚紅腫變硬,常有瘢痕。
2.觸診
在竇道口附近可摸到長橢圓形或不規則硬結區,擠壓時可排出稀淡臭液體。急性發作期有急性炎症表現,有觸痛和紅腫,排出較多膿性分泌物,有時發生膿腫。
3.探針檢查
探針探查可探入3~4cm,有的可探入更深,遠端為盲端,不與直腸相通。
4.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超聲檢查可進一步幫助藏毛竇的診斷及鑑別診斷。造影可了解藏毛竇的範圍、深度及走向。X線檢查可鑑別骨質破壞性疾病(結核)及骶尾部畸胎瘤;腔內超聲可鑑別診斷骶尾部藏毛竇和肛瘺。

治療

1.抗感染治療
只能控制症狀,復發率極高,一般只用於手術的輔助治療,保持局部清潔,如發生再現膿腫,應進一步行手術治療。
2.生肌類藥物
多是用於術後輔助換藥治療。
3.手術治療包括
(1)竇道切除術 最常用的手術方法,重點在於處理切除後遺留下來的創面。手術在局麻或低位腰麻下進行。患者採用側臥位,橢圓形切口,應將所有原發和繼發病灶包含在內,垂直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至骶骨筋膜為止,充分剝離剔除病變組織,一期縫合,這是最為理想的目標。但由於兩側邊緣張力較大,故很難做到嚴密縫合,容易遺留死腔,存積滲血或滲液,導致感染或切口裂開,從而不能達到一期癒合的預期目的。為克服張力可做減張縫合或直接開放切口。有報導在藏毛竇切除術後創面中採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用於藏毛竇切除術後創面中,可取得了滿意療效。
(2)皮膚成形術 對於病變範圍過大時,可採用“z”字成形術。
(3)袋形縫合術 套用於腔隙較大的病例,切除竇道壁表面部分和上蓋皮膚,清理腔內肉芽組織、毛髮及皮脂等物,切口邊緣皮膚與其下的囊壁用可吸收線間斷縫合。
對於骶尾部藏毛竇的手術治療,應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包括病灶位置、範圍、切口大小等來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最終目的是完整切除病灶,早期創面癒合。

預後

骶尾部藏毛竇經常反覆發作,文獻報導有個別癌變的傾向,但大部分患者經切除手術治療後傷口可科徹底癒合,雖然需要時間稍長,但預後一般較好。若傷口出現潰瘍易破,生長很快及黴菌樣邊緣等變化時應引起重視。

預防

1.注意清潔,保持局部衛生;
2.避免長期久坐;
3.清淡飲食,適當運動,避免肥胖;
4.穿衣舒適寬鬆,避免局部潮濕,皮膚破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