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毛竇

簡介,病理學,中醫病因病機,西醫病因病理,病因學,一先天性,二後天性,鑑別診斷,療法,手術治療法,非手術治療法,臨床表現,術後護理,預後,

簡介

藏毛竇和藏毛囊腫(Pilonidal sinus and Pilonidal cyst)統稱為藏毛疾病(Pilonidal disese),是在骶尾部臀間裂的軟組織內一種慢性竇道或囊腫,內藏毛髮是其特徵。也可表現為骶尾部急性膿腫,穿破後形成慢性竇道,或暫時癒合,終又穿破,如此可反覆發作。囊腫內伴肉芽組織,纖維增生,常含一簇毛。雖在出生後可見此病,但多在青春期後20~30歲發生,因毛髮脂腺活動增加,才出現症狀。

病理學

中醫病因病機

尾部局部殘留異物或兼有邪毒侵襲,導致局部氣血凝滯,蘊蒸化膿,潰破成漏。

西醫病因病理

此病的病因尚不確定,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後天獲得性病變 由於毛髮長入皮膚或皮下組織使囊腫容易感染,竇道不易癒合。

病因學

真正病因不詳,有兩種學說。

一先天性

由於髓管殘留或骶尾縫發育畸形導致皮膚的包涵物。但與嬰兒的中線位肛後淺凹部位很少找到藏毛疾病的前驅病變,而在成年人確多見。

二後天性

認為竇和囊腫是由於損傷、手術、異物刺激和慢性感染引起的肉芽腫疾病。證實由外倍進入的毛髮是主要病因。臀間裂有負吸引作用,可使脫落的毛髮向皮下穿透。裂內毛髮過多過長,毛頂部有濾過和浸軟毛膚作用,毛髮穿入皮膚,形成短道,以後加深成竇,毛根脫落到竇內也可使毛乾穿透,在發病過程中可見運動改變(圖2),但只有一半病例可發現毛髮,此病多見於多毛平、皮脂過度活動、臀間裂過深和臀部常受傷的病人。汽車司機骶尾部皮膚常受長期顛波、損傷,可使皮脂腺組織和碎屑存積於囊內,引起炎症。美國陸軍發生這種病較多,稱為吉普病。常見的病菌有厭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大腸桿菌。Rainsbury及Southan分析了靜止的藏毛疾病,單個細菌不到半數,而厭氧菌占58%。奇怪的是葡萄球菌不常見,多數需氧菌為革蘭陰性細菌。

鑑別診斷

應與癤、肛瘺和肉芽腫鑑別。癤生長在皮膚,由皮膚突出,頂部呈黃色。癰有多個外孔,內有壞死組織。肛瘺的外口距***近,瘺管行向***,捫診有索狀物,肛管內有內口,有***直腸膿腫病史。而藏毛竇的走行方向,多向顱側,很少向下。結核性肉芽腫與骨相連,X線檢查可見骨質有破壞,身體其他部位有結核性病變。梅毒性肉芽腫有梅毒病史,梅毒血清反應陽性。

療法

手術治療法

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但有炎症時則禁忌,應俟炎症消退後再行手術。手術方法有下列幾種:
1.切除一期縫合手術切除全部病變組織、游離肌肉和皮膚,完全縫合傷口,使一期癒合。為了消除深的臀間裂及其負壓力,減少傷口裂開、血腫和膿腫,可行Z形成術(圖1)。適用於囊腫和中線上的小型無感染的竇道,復發率0%~37%,優點是癒合時間短,臀間裂內形成的瘢痕柔軟活動,在瘢痕和骶骨之間有軟組織,可耐受損傷。
2.切除部分縫合 切除病變組織,傷口兩側皮膚與骶骨筋膜縫合,使大部傷口一期癒合,中間一部分傷口由肉芽組織癒合。適用於有很多竇口和竇道的病例,效果與切除一期縫合相同,但癒合時間較長。 3.切除傷口開放次期縫合 適用於嚴重感染的病例和一期縫合發生感染傷口切開引流的病例。
4.切除傷口開放 適用於傷口過大不能縫合和手術復發的病例。手術簡單,但癒合期長,形成的瘢痕廣泛,只有一薄層上皮,粘於骶骨,如有損傷,瘢痕容易破裂。
5.袋形縫合術 切除竇道壁表面部分和上蓋皮膚,用腸線或可吸收的人造縫線創口以促進癒合。仔細的術後護理,常可看到滿意的結果。多用於不能切除病例或復發性藏毛竇。

非手術治療法

骶尾部窩不需要治療,因僅在骶尾關節,骶骨下部和尾骨尖部有一凹陷,無任何症狀,臨床上無重要性。
骶尾部藏毛竇和骶尾部腫如發生感染,應行抗炎治療,保持局部清潔,如再現膿腫,應切開引流。但骶尾部皮膚和皮下組織較厚較硬,早期無明顯表現,炎症常向周圍組織蔓延引起蜂窩炎。深部組織壞死,應早期切開引流。
硬化療法是向竇道內注入腐蝕藥物,破壞竇內和囊內上皮,使囊腔和竇道閉合。自1960年有人套用酚溶液注射療法,但套用者不多,因為套用的是純酚溶液,疼痛劇烈,後改用80%濃度,並在全麻下進行;竇內注入膠狀物,以保護周圍皮膚。Hegge(1987)用80%酚溶液1~5ml緩慢注入到竇內,約需15min,緩慢注射可防止併發症發生,如皮膚燒傷、脂肪壞死或嚴重疼痛。此法可每4~6周重複1次,約半數病人可僅1次注射後痊癒,12%需注射5次或更多。43例隨訪年以上,僅3例(6%)復發。Stansby(1989)在全身麻醉下,向竇內注入80%酚溶液,保留1min,刮除竇道,反覆3次,治療104例中4例發生無菌膿腫,1例蜂病窩組織炎,無其他併發症。與手術切除的65例比較,治療率;切除的是86%,酚注射是75%;隨訪平均8月(3月~4年),切除者10例復發注射的12例復發。

臨床表現

藏毛囊腫如無繼發感染常無症狀,只是骶尾部突起,有的感覺骶尾部疼痛和腫脹。通常主要和首發症狀是在骶尾部發生急性膿腫,局部有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特點。多自動突破流出膿汁或經外科手術引流後炎症消退,少數引流口可以完全閉合,但多數表現為反覆發作或經常流水而形成竇道或瘺管。
藏毛竇靜止期在骶尾部中線皮膚處可見不規則小孔,直徑約1mm~1cm。周圍皮膚紅腫變硬,常有瘢痕,有的可見毛髮。探針探查可探入3~4mm,有的可探入10cm,擠壓時可排出稀淡臭液體。急性發作期有急性炎症表現,有觸痛和紅腫,排出較多膿性分泌物,有時發生膿腫和蜂窩組織炎。

術後護理

如果傷口可以被關閉,這將需要保持清潔和乾燥,直至皮膚完全癒合。如果傷口必須懸空,敷料或包裝,將需要幫助清除分泌物,並讓傷口癒合,從下往上。
癒合後,在臀部摺痕的皮膚必須保持清潔,無發。這是通過刮除或使用脫毛劑,每兩,三個星期,直到30歲。30歲後,毛乾變薄,變得更柔軟,臀部裂變得越來越深。

預後

癌腫發生於藏毛竇少見,Phipshen(1981)複習文獻僅有32例。病變多為分化良好鱗狀細胞癌。傷口改變應引起疑有癌變,如潰瘍易破,生長很快、出轎及黴菌樣邊緣。廣泛切除應首選。由於傷口廣泛套用用植皮或皮瓣治療。腹股淋巴結腫大應作活檢以除外有否轉移,若有轉移則預後不佳,文獻報告5年生存率為51%。復發率點50%。在初診時發現腹股淋巴結有轉移占1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