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種呈瘤樣增生的血管組織,摻雜於骨小梁之間,不易將其單獨分離。從組織學上分為海綿狀血管瘤及毛細血管瘤,前者多見於脊柱和顱骨,後者多見於扁骨和長管狀骨幹骺部。臨床表現為局部輕度不適或疼痛,重者可出現四肢、括約肌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hemangioma  of bone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海綿狀血管瘤:脊柱和顱骨;毛細血管瘤:扁骨和長管骨幹骺部
  • 常見症狀:局部輕度不適或疼痛,重者可出現四肢、括約肌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血管瘤病因不清,可能是腫瘤樣畸形或錯構瘤所致,骨血管瘤是一種呈瘤樣增生的血管組織,摻雜於骨小梁之間,不易將其單獨分離,從組織學上分為海綿狀血管瘤及毛細血管瘤,前者多見於脊柱和顱骨,後者多見於扁骨和長管骨幹骺部。

臨床表現

患者通常疼痛感覺輕,全身情況良好。因骨血管瘤的部位不同,產生的症狀和體徵也不同。患者往往僅在局部有輕度不適或輕度疼痛,偶爾攝X線片才發現。重者可出現四肢、括約肌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神經脊髓受壓的可能原因為:①腫瘤蔓延到硬膜外腔;②受累椎體膨大使椎管狹窄變形;③受累椎體發生骨折移位;④血管瘤出血而發生硬膜外血腫

檢查

根據骨血管瘤所在部位不同,腫瘤內結構的X線表現可分為三種類型:
1.垂直型
多見於脊柱。骨小梁廣泛吸收,部分骨小梁增生和增厚,出現垂直交叉的粗糙骨小梁,形成柵欄狀或大網眼狀。椎體的外形及間隙可保持正常。
2.日光型
多見於顱骨。正面觀,被骨血管瘤破壞的透光區可見自中央向四周放射的骨間隔,頗似日光放射,側面觀,陰影內的骨間隔方向與顱骨表面垂直。
3.泡沫型
長骨多見。腫瘤呈泡沫狀囊腫樣,多偏心性生長,受累骨骼局部梭形膨脹,周圍骨皮質變薄,常無骨膜反應。
廣泛的軟組織血管瘤也可侵犯骨骼,呈壓迫性骨缺損,外緣凹陷但光滑。軟組織內可存在靜脈石。

診斷

根據病史,特別是X線片所示的特點(椎體骨紋理增粗、垂直走行而呈柵欄狀;部分骨紋理吸收形成網眼呈囊狀;椎體稍膨大或有不同程度的壓縮;椎間隙正常),一般診斷多不困難。

治療

骨血管瘤無症狀時可定期觀察,不需治療,血管組織可由纖維組織代替,血管自行癒合。有臨床症狀者方需作如下治療。
1.放射治療
骨血管瘤對放射療法為中度敏感。適應證為:①不適應手術治療者;②手術切除不徹底者,用放射治療消除殘餘的腫瘤組織。放射療法會損害脊髓血管的內皮細胞,發生血栓,導致放射性脊髓炎,在選擇治療時應慎重。骨血管瘤對射線中度敏感,而手術出血多,危險性大,可因出血不止而手術難以進行,故以放療為主,特別是脊椎血管瘤應首選放療,效果良好,照射劑量多小於脊髓耐受量40Gy/4周,為30Gy左右。脊椎血管瘤伴截癱也首選放療,無效時再手術減壓,不要熱衷手術,以免意外發生,單純放療有效率可達85.7%。
2.手術治療
脊柱骨血管瘤侵犯脊髓引起截癱時,若具備條件,可行椎體腫瘤切除脊髓前方減壓,或行椎弓腫瘤切除脊髓後方減壓,手術可解除腫瘤對脊髓的壓迫,有利於脊髓功能的恢復。若條件不具備或術者手術經驗不足,主張先放療,放療無效者再手術切除。術前放療可減少出血,有利於手術的進行。對脊柱病理性骨折脫位,引起椎管狹窄,骨性壓迫脊髓引起截癱者,應儘早手術減壓,術後放療。四肢骨血管瘤特別是引起病理性骨折或功能障礙者,儘可能切除腫瘤,骨折復位,大塊植骨內固定。病變廣泛者也可作腫瘤段切除,再修復缺損,重建功能。顱骨血管瘤以手術切除為宜,大劑量照射可能損傷腦組織。
3.血管栓塞治療
國外套用比較多,通過選擇性動脈造影,確定腫瘤的供血動脈,插入導管,從導管中注射栓塞劑,使血管發生栓塞,阻斷腫瘤的血液供應,使腫瘤縮小,以緩解症狀或使手術時出血減少,有利於手術徹底切除。此手術技術要求較高,關鍵是選擇動脈進行栓塞,否則,將有可能導致血管性脊髓損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