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山溪·天穿節和朱刑掾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驀山溪·天穿節和朱刑掾》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姓名】葛勝仲

【文學體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驀山溪·天穿節和朱刑掾
  • 年代:宋朝
  • 名稱葛勝仲
  • 題材:詞
作品原文,作品解題,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驀山溪·天穿節和朱刑掾
其一
望雲門外(1)。油壁如流水(2)。空巷逐朱旛,步春風、香河七里(3)。冶容炫服,摸石道宜男,穿翠靄,度飛橋,影在清漪里(4)。
秦頭楚尾(5)。千古風流地。試問漢江邊,有解佩、行雲舊事(6)。主人是客,一笑強頒春。燒燈後,賞花前,遙憶年年醉(7)。
其二
春風野外。卵色天如水。魚戲舞梢紋,似出聽、新聲北里(8)。追風駿足,千騎卷高崗,一箭過,萬人呼,雁落寒空里(9)。
天穿過了。此日名穿地(10)。摸石俯清波,競追隨、新年樂事。誰憐老子,使得暫遨遊。爭捧手,乍憑肩,夾道遊人醉(11)。

作品解題

驀山溪:詞牌名,又稱上陽春。雙調,前後片各九句,共八十二字。前後片第二、四、九句押韻,均為仄聲韻。
天穿節:晉代王嘉所著《拾遺記》載:“江東俗號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置物上,謂之‘補天穿’。”宋·范仲淹在《獻百花洲圖上陳州晏相公》詩中“彩絲穿石節,羅襪踏青期”句中自注曰:“襄郡間舊俗,正月二十二日士女遊河,取小石通中者用彩絲穿之,帶以為祥。”宋·莊綽《雞肋編》載:“襄陽正月二十一日謂之穿天節,雲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會漢水之濱,傾城自萬山泛綠舟而下。婦女於灘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絲貫之,懸插於首,以為得子之祥。”明·楊慎《詞品》,“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廣東地區,多在正月十九日懸蒜於門,以辟邪惡,又“烙糯粉為大圓塊,加針線其上,謂之‘補天穿’。”陝西臨潼地區,在正月二十日,婦女們蒸薄餅和攤煎餅,午飯前舉行儀式,由家庭主婦撕餅,向房上投擲,名為‘補天’。向地下或枯井中投擲,名為‘補地’。”這個習俗流行範圍十分廣泛,除上述地區外,湖北、湖南、河南、寧夏、江蘇、浙江、台灣等地也都有流行。
刑掾:州府提刑衙門中專辦訴訟等司法事務的幕僚。

作品注釋

(1)雲門:閘門。《文選·左思·蜀都賦》,“指渠口以為雲門,灑滮池而為瑤澤。”襄陽大北門東有閘口,護城河水由此排入漢江。
(2)油壁:油壁車,婦女所乘,因車壁以油塗飾而名。《玉台新詠·錢塘蘇小歌》,“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唐·羅隱《江南行》,“西陵路邊月悄悄,油壁輕車蘇小小。”
(3)空巷:傾城出動,街巷空無行人。朱旛:長幅下垂的紅色旗幟。借指地方官。或許即當時襄陽太守張顏幾,作者另有《與襄陽太守張亞仲(顏幾)泛漢江》詩一首。 香河七里:襄陽北門至萬山約有七里,指這一段漢水為婦女脂粉薰染而帶有香氣。
(4)冶容:妖艷的打扮。《易·繫辭》,“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炫服:光耀輝映的衣服。 摸石道宜男:莊綽《雞肋編》,“婦女於灘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絲貫之,懸插於首,以為得子之祥。” 飛橋:凌空架設的高橋。清漪:清澈的江水泛起的微波。
(5)秦頭楚尾:襄陽地處秦楚交匯之處。春秋戰國時,襄陽為楚之北津戍。
(6)解佩:交甫解佩故事。《魯詩》曰:“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仆曰:‘我欲下請其佩。’仆曰:‘此間之人皆習於辭,不得,恐罹侮焉。’交甫不聽,遂下與之言曰:二女勞矣。‘二女曰:‘客子有勞,妾何勞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笱,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采其芝而茹之,以知我為不遜也,願請子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筥,令附漢水順流而下,我遵其旁,采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與交甫。交甫悅,受而懷之中當心。趨去數十步,視佩,空懷無佩;顧二女,忽然不見。《》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謂也。” 行云:用宋玉《高唐賦》、《神女賦》故事。宋·黃庭堅《和邢惇夫秋懷》詩之二:“曩時高唐客,暮雨朝行雲。” 宋·柳永《西施》詞之二:“洞房咫尺,無計枉朝珂。有意憐才,每遇行雲處,幸時恁相過。”
(7)燒燈後: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之後。燒燈即燃燈。《舊唐書·玄宗紀》,“開元二十八年,春正月……以望日御勤政樓宴群臣,連夜燒燈,會大雪而罷。因命自今常以二月望日夜為之。” 賞花前:花節之前。舊曆二 月十五日為百花生日,號花朝節。宋·吳自牧《夢粱錄·二月望》,“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望之時,最堪游賞。” 穿天節正處於元宵節與花節之間。
(8)卵色:淡青色,詩人多用來形容天色。楊慎《升庵詩話》,“唐詩‘殘霞蹙水魚鱗浪,薄日烘雲卵色天。’東坡詩‘笑把鴟夷一樽酒,相逢卵色五湖天。’正用其語。” 梢紋:船帆在水中的倒影。 新聲北里:指新的歌曲和舞蹈。《史記·殷紀》,“於是使師涓新作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阮籍《詠懷》,“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 北里,本指北面的里巷。晉·左思《詠史》詩之四:“南鄰擊鐘磬,北里吹笙竽。”
(9)追風:馬名。因跑得快而稱。晉·崔豹《古今注》,秦始皇有名馬七。一曰追風,二曰白兔……。”
(10)穿地:原作“穿名地”,改作“名穿地”。穿地又稱補地,與補天穿相 對。西臨潼地區,在正月二十日,婦女們蒸薄餅和攤煎餅,午飯前舉行儀式,由家庭主婦撕餅,向房上投擲,名為‘補天’。向地下或枯井中投擲,名為‘補地’。”
(11)捧手:拱手,表示敬意。憑肩:以手搭在別人肩上,顯出親密之意。

作者簡介

葛勝仲(1072—1144),字魯卿,常州江陰人。一說丹陽(鎮江)人,其實丹陽是其晚年寓居之地。生於熙寧五年,哲宗紹聖四年(1097)進士。元符二年(1099)官杭州司理參軍,三年(1100),中宏詞科。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為兗州教授。崇寧二年(1103)為太學正。大觀元年(1107)充提舉議歷所檢討,兼宗正丞。大觀二年,遷禮部員外郎,以事責知歙州休寧。政和三年(1113),召復原職。四年,遷國子司業。六年,除國子祭酒。又因言事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宣和元年(1119),起知汝州,因拒宦官李彥括田,徙知湖州。六年(1125)移鄧州。因在湖州時忤朱勔,落職食祠祿。高宗建炎四年(1130),再知湖州。紹興元年(1131),致仕歸。十四年(1144)卒,享年七十三歲。諡文康。著有《丹陽集》80卷,外集20卷,已佚。《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四卷,其中詩歌七卷。《宋史》卷445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