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山溪·停雲竹逕初成

驀山溪·停雲竹逕初成

《驀山溪·停雲竹逕初成》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這首詞是賦“停雲竹徑”的。主要是表達作者隱逸自適的情趣。景物如畫,情景交融,體現出一種自然美、朦朧美。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驀山溪·停雲竹逕初成
小橋流水,欲下前溪去。喚取故人來,伴先生、風煙杖屨。行穿窈窕,時歷小崎嶇,斜帶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淵明趣。山上有停雲,看山下、濛濛細雨。野花啼鳥,不肯入詩來,還一似,笑翁詩,句沒安排處。

作品鑑賞

這首詞是賦“停雲竹徑”的。主要是表達作者隱逸自適的情趣。景物如畫,情景交融,體現出一種自然美、朦朧美。
詞的上片描敘停雲竹徑的風貌。先從周圍的人和物寫起。“小橋”二句寫竹徑近傍的景物,溪澗上架著小橋,橋下流水潺潺,流到前溪中去。“欲”字下得很傳神,它把溪水似流不流的情態表現出來了。這大約是遠望溪、橋,看不真切所致。“喚取”二句寫作者邀請故人來游。言清風吹拂,雲霞滿天,手持竹杖,腳登木屨,向竹徑進發。而“風煙杖屨”四字,涵蘊著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無限美好的境界。通過上述兩個方面的烘托,為下文正面描寫竹徑創造了良好氛圍。“行穿”二句寫經歷竹徑。言有時穿行在深遠曲折的林間小道上,有時又要走過一座座起伏不定的小山包,尋幽探勝,非常有趣。末後三句寫竹徑概貌。言竹徑斜繞溪水,覆蓋了半個山頭,綠竹菁菁,已經栽出了一條小徑來。了了幾筆,就勾勒出一幅風景畫。既照應了詞題,又為下片抒情做了準備。詞的下片抒寫作者的“淵明趣”,即隱逸自適的情趣。陶淵明《停雲》詩說:“靜寄東軒、春醪獨撫。”又說:“有酒有酒,閒飲東窗。”“一杯”二句化用陶詩,言登上停雲,舉杯獨酌,緬杯先賢,覺得自己時下的生活頗有當年陶淵明歸田園居的風味,盡享隱逸自適之樂。陶淵明在《停雲》詩中又說:“靄靄停雲,濛濛時雨。”還說:“停雲靄靄,時雨濛濛”“山上”二句是說,登上停雲堂,放眼望去,“山上有停雲,看山下、濛濛細雨”,和陶淵明當年賦《停雲》詩時所見景物大體相似,又進一步坐實了“剩有淵明趣。”“野花”五句寫停雲竹徑的逸趣。言竹徑中有啼鳥,也有野花,可以說是鳥語花香,充滿野趣,既能頤養身心,又為詩歌創作提供了新的題材,好像它們不肯入詩來,“笑詩翁,句沒安排處”似的。可見山鳥山花成了作者的好弟兄,他們已合為一體,作者的身心已融入大自然中,享受自適之樂。野花啼鳥業已入詩,說它們不肯入詩來,不過是要增加一點描敘的曲折,增加幾分逸趣和朦朧美而已。

作者簡介

辛棄疾,生於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所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採納。後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採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後被誣落職,先後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閒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辛棄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