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召南·騶虞(《詩經》召南里的一首詩歌)

騶虞(《詩經》召南里的一首詩歌)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風·召南·騶虞》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是《詩經·召南》的最後一篇。此詩主旨歷來有爭議,有些學者認為這是讚美為天子管理鳥獸的小官吏的詩歌,還有學者認為這是讚美獵人的詩歌。全詩二章,每章三句,語言簡潔精練,形象生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國風·召南·騶虞
  • 作品別名:騶虞、召南·騶虞
  • 創作年代周代
  • 作品出處:《詩經》
  • 文學體裁雜言古詩
  • 作者:無名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國風·召南·騶虞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於嗟乎騶虞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於嗟乎騶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騶(zōu)虞(yú):一說獵人,一說義獸,一說古代管理鳥獸的官。
⑵茁(zhuó):草木茂盛貌。葭(jiā):初生的蘆葦。
⑶壹:發語詞。一說同“一”,射滿十二箭為一發。發:發矢。一說“驅趕”。五:虛數,表示數目多。豝(bā):母豬(此處因文意應為雌野豬)。
⑷於(xū)嗟乎:感嘆詞,表示驚異、讚美。於,通“吁”,嘆詞,表示讚嘆或悲嘆。
⑸蓬(péng):草名。即蓬草,又稱蓬蒿。
⑹豵(zōng):小豬。一歲曰豵(此處因文意應為一歲的小野豬)。

白話譯文

從繁茂的蘆葦叢,趕出一群母野豬。哎呀真是天子的好獸官!
從繁茂的蘆葦叢,趕出一窩小野豬。哎呀真是天子的好獸官!

創作背景

此詩為讚美騶虞而作,但對讚美的對象即“騶虞”所指尚存較大分歧。有學者認為此詩是讚美為天子管理鳥獸的小官吏的詩歌,還有學者認為此詩是讚美獵人的詩歌。《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歌頌文王教化的詩作,說:“人倫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類蕃殖,蒐田以時,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朱熹詩集傳》發揮此義,宣傳“詩教”,說:“南國諸侯承文王之化,修身齊家以治其國,而其仁民之餘恩,又有以及於庶類。故其春田之際,草木之茂,禽獸之多,至於如此。而詩人述其事以美之,且嘆之曰:此其仁人自然,不由勉強,是即真所謂騶虞矣。”舊說另有樂賢者眾多、怨生不逢時、贊騶虞稱職等說,今人高亨詩經今注》、袁梅詩經譯註》則認為是小奴隸為奴隸主放豬,經常受到騶虞(獵官名)的監視欺凌,有感而作。
還有人認為,這是一首讚美自然生息繁盛的小詩,對神獸深懷感恩之心的詩。春夏之交,蘆葦茁壯繁茂,蓬蒿綠意蔥蘢,行走在這草木深密的山野之間,隨手撥開密密匝匝的草叢,發現一窩一窩的母野豬、小野豬,三五成群。深山野林里有如此多的禽獸,應感謝騶虞這個神獸,因為它的不食生物仁心護佑,使得眾生靈得以繁衍生息。詩人可能想藉此以歌國家統治者的神聖與仁政。因為管理者的仁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這和大自然是一個道理。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篇之所以有不同的解釋,分歧主要源於對“騶虞”一詞的理解。堅持“詩教”的學者們視騶虞為仁獸,認為此詩是描寫春蒐之禮的,人們驅除害獸,但又獵不盡殺,推仁政及於禽獸,但是將騶虞解釋為獸名最大的缺點是與詩意不能貫通。有人說,“騶虞”是一種義獸,它不食活物,只食死物,有著慈悲心懷;還有人說,詩中的“騶虞”所指並非義獸,而是管鳥獸的官職,指代專門管鳥獸的官吏。《魯詩》就已將“騶”釋為天子之囿,將“虞”釋為司獸之官,今人鮑昌《釋〈騶虞〉》一文,解“騶”為飼養牲畜的人,解“虞”為披著虎皮大聲呼叫的人,將騶虞合訓為獵人。
全詩兩章,每章三句,第一章首句“彼茁者葭”,“葭”是初生的蘆葦,長勢甚好,故用“茁”來形容。用“茁”還有一個好處,一下子就把蓬勃向上的氣息散發出來了。此句點明了田獵的背景,當春和日麗之時。風煦潤物,花木秀出,母豬藏匿在鬱鬱蔥蔥的蘆葦之中,極為隱秘,獵人卻能夠“壹發五豝”,所獲不菲。第二章首句“彼茁者蓬”,“蓬”指蓬蒿,草本植物。在這裡,蘆葦也好,蓬蒿也好,都不是什麼主角,只是用來點綴鮮花的綠葉。此句指出行獵是在蓬蒿遍生的原野,天高雲淡,草淺獸肥,雖然獵物小豬不易被發覺,但獵人仍然能夠“壹發五豵”,輕鬆從容。打獵的地點、背景在變,但獵人的收穫同樣豐厚,足見其射技之高超。作者截取了行獵過程中的兩個場景,簡筆淡墨,勾勒出獵人彎弓搭箭、射中獵物的生動畫面,可謂以少少許勝多多許。
關於“壹發五豝”與“壹發五豵”有多種解釋。有人說“壹發”是指射出一支箭;有人說“壹”不是確數,“壹發”只是泛指射箭的動作;有人說“壹”是指一打,即十二,“壹發”是指射出十二支箭;還有人說這其實指的是一次驅車狩獵的行為。“豝”可能是公豬也可能是母豬,“豵”是指小豬。其實是雄是雌,是大是小關係都不大,因為這裡主要想說明獵物之多,以引出末尾的感嘆句:“於嗟乎騶虞”。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南國諸侯承文王之化,修身齊家以治其國,而其仁民之餘恩,又有以及於庶類。故其春田之際,草木之茂,禽獸之多,至於如此,而詩人述其事以美之,且嘆之曰:此其仁心自然,不由勉強,是即真所謂騶虞矣!”“文王之化,始於《關雎》,而至於《麟趾》,則其化之入人者深矣;形於《鵲巢》,而及於《騶虞》,則其澤之及物者廣矣。蓋意誠心正之功,不息而久,則其熏蒸透徹、融液周遍,自有不能已者,非智力之私所能及也。故序以騶虞,為鵲巢之應,而見王道之成,其必有所舒心矣。”
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此為詩人美騶虞之官克稱其職也。若為美文王仁心之至,一發五豝,何以見其仁心之至耶!”“‘豝’,釋獸:‘牝豕。’《集傳》謂‘牡豕’,必誤。‘一發五豝’,《毛傳》謂‘翼五豝以待公之發’;此亦同賈誼文,謂‘驅五豝以待君之一發,不盡物命’也。《集傳》謂‘中必疊雙,是為四矢;其三矢中三,一矢疊雙,為五’。無論一發非乘矢之謂,乘矢為四。若然,則允巧射侈取物命,何以見其仁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