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酷哥

在六和塔的甬道牆上,設有壁龕,壁龕底部都做成了供奉佛像的須彌座。以灰磚刻成、內容各異的磚雕,就嵌在這些須彌座的束腰上,共174組。最近錢江管理處文物專家們考證,這174組須彌座磚雕中,171組圖案貼合宋朝皇家建築書籍——《營造法式》,但是餘下3組磚雕則被業內人士稱為神秘的“謎雕”——一位酷哥騎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騎馬酷哥
  • 類別:古董
  • 相關資料:《營造法式》
  • 又名:謎雕
簡介,六和塔9成磚雕圖案,《營造法式》卷三十三,《飛走篇》,《雜華篇》,《瑣文篇》,《飛仙篇》,3組磚雕很神秘,“謎雕”,“太子游四門”,《營造法式》,六和塔甬道狹小磚雕保護堪憂,

簡介

騎馬酷哥
在六和塔的甬道牆上,設有壁龕,壁龕底部都做成了供奉佛像的須彌座。以灰磚刻成、內容各異的磚雕,就嵌在這些須彌座的束腰上,共174組。最近錢江管理處文物專家們考證,這174組須彌座磚雕中,171組圖案貼合宋朝皇家建築書籍——<營造法式>,但是餘下3組磚雕則被業內人士稱為神秘的“謎雕”——一位酷哥騎馬,十幾個隨從扛旗隨行。誰也說不清楚,這上面雕刻的是悉達多還是唐僧。

六和塔9成磚雕圖案

在《營造法式》里找得到原型;六和塔磚雕為什麼珍貴?跟宋朝《營造法式》中的皇家“彩畫作制度圖樣”驚人相似是其中一個原因。
“現在古裝戲拍多了,‘戲說’的成分太重。其實封建社會的等級之森嚴,是現代人很難想像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洞窟造像專家勞伯敏老先生說,“從建築這個角度來說,古時候就算平民再有錢,也不能按照《營造法式》里的花樣給自己家裡隨便建築。比如天安門高33米,在清朝,你敢在京城裡蓋個34米的東西,立馬殺頭。”在古代,唯一能在建築上跟皇家同級的,只有廟宇。磚雕就是其中之一。
北宋建國後百餘年,大興土木,負責工程的官吏貪污成風。皇帝下令編成《營造法式》一書,對建築的用料、設計標準、施工規格都進行了嚴格的規定。於是建築的嚴格等級制度就被確立了下來。
“這是中國古代最系統闡述建築技術和建築等級的一部書。”錢江管理處文物科科長張慧琴說,六和塔90%的磚雕圖案都貼合《營造法式》里的雕刻圖樣。

《營造法式》卷三十三

<彩畫作制度圖樣>上有詳細的彩繪圖案。

《飛走篇》

列出了各種珍禽異獸的圖樣。獅子、狻猊、麒麟、天馬都有規定的圖樣。“六和塔2樓的獅子跟狻猊,跟《法式》的圖樣幾乎一模一樣。”

《雜華篇》

(“華”通“花”)顧名思義,列出各種花卉圖樣。裡頭的寶牙華、太平華、牡丹華,在六和塔三層、四層內都有現實版。

《瑣文篇》

收入的是各種回字、工字等紋路。比如“工”字文幾乎塔內每層都有,細細對照,迴路跟書上有些微區別。

《飛仙篇》

而最相像一個磚雕是仙女嬪伽,在六和塔5樓。嬪伽半人半鳥,上身是美女,背後長著一對巨大的翅膀。手托一個盤子,盤裡大放金光。嬪伽相當於仙界禮儀小姐,出自<飛仙篇>。

3組磚雕很神秘

騎馬的帥哥是悉達多還是唐僧?171組磚雕都找到出處,不過,張慧琴心裡有個謎團,她訪遍專家、宗教界人士都沒有得出結論:“有3組磚雕,不用說在《營造法式》里,我們找遍相關資料,也得不出結論來。它不是例行的圖樣,倒像一個自由講故事的‘創作’,我們戲稱它為謎雕。”

“謎雕”

位於六和塔一層。湊近了看,磚雕上雕刻著十二三人,正中那人身板筆挺,騎著大馬,顯然是整個圖景的主角。騎馬者後頭跟著不少人,一個個或扛大旗或跟隨行走。
第二組磚雕人同樣很多,但主角不騎馬了,下了馬在邊上走著,馬上馱著東西。背後的從人也都或推車或牽馬,全在運東西。
第三組最神秘。六和塔南宋重建時,皇帝御賜了“敕造開化寺”巨大石碑。“不知道什麼時候,這石碑就正面擋住了石雕,我們只能從側面隱約看到一組三人的雕像。

“太子游四門”

勞伯敏認為,這三組“謎雕”有可能是“太子游四門”的故事。“太子游四門是有名的佛教故事,講的是佛陀還是悉達多太子時,騎著馬率領從人出宮遊玩,分別見識到了人世間老、病、死的痛苦,並在第四次遇到了一位出家人。太子感於人世無常,於是棄國出家,終成正果。“這故事是佛教題材,契合主題。我覺得太子游四門,還是比較說得通的。”
張慧琴猜想:“從騎馬人後來下馬馱經這個情節,我覺得有可能是講西天取經的故事。可能是唐僧,也可能是法顯。”法顯是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遠赴天竺的僧人。

《營造法式》

此外,還存在一種可能,“就是這畫其實是描繪很多拂林一起行進的場面。”拂林是胡人,其外形特點,就是背著旗子,並且總是和獅子等走獸為伍。《營造法式》里,也專門有一幅拂林的圖樣。但問題在於畫面中的那頭動物是馬而不是獅子。

六和塔甬道狹小磚雕保護堪憂

增設“一米線”“玻璃牆”?“目前全國同類型文物中,像六和塔的這些宋代磚雕,已是很少見到了。”勞伯敏說起六和塔里的這些歷史遺蹟,顯得憂心忡忡。
磚雕鑲嵌位置也偏下,塔內光線又不好,而且因為甬道狹小,磚雕被遊客們衣袂輕拂或無意觸碰都屬平常。根據勞老先生觀察,但凡遊客注意到這些細緻精美的磚雕,總忍不住要上去摸幾把。“這可是1000年前的遺蹟啊,實在吃不消這么折騰。”
“一米線”是最初的想法。不過,類似銀行等候一米線在六和塔可行不通。“甬道只有1.5米,兩個人並排走都吃力。”張慧琴搖搖頭。
勞伯敏提出了“隔空玻璃牆”的辦法——磚雕圍塔而立,有機玻璃的立牆也順著磚雕圍塔一圈,既不用敲釘子,也不用密封。由於六和塔依山傍江,一年中沒有幾日不潮濕,一旦密封,裡面就會產生大量霧氣。另外還有紅外線等辦法,不過終究都不夠完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