駘

駘,漢語辭彙,漢語拼音可為dài, tái,簡體部首馬,部外筆畫5,總筆畫為8。 指的是劣馬,亦喻庸才,如,駑駘,羸駘。駘,也指舒緩放蕩,如,出自《莊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駘
  • 拼音:dài tái
  • 五筆:CCKG
  • 釋義:劣馬,亦喻庸才
簡介,基本字義,古籍解釋,

簡介

拼音:dài tái
簡體部首:馬,部外筆畫:5,總筆畫:8
繁體部首:馬,部外筆畫:5,總筆畫:8
五筆86:CCKG 五筆98:CGCK 倉頡:NMIR
筆順編號:55154251 四角號碼:7316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A80

基本字義

● 駘
(駘)
táiㄊㄞˊ
◎劣馬,亦喻庸才:駑~。羸~。
◎ 馬銜脫落:“馬~其銜,四牡橫奔”。
English
an old, tired horse, a jade; tired, exhausted
駘 <形>
疲鈍
舒緩放蕩。常作“駘蕩
舞絲千丈颺晴光,駘青春無際。――宋·趙善扛《燭影搖紅
駘蕩
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莊子·天下》
安翔駘蕩,以容闡緩。――馬融長笛賦
駘〈名〉
(形聲。從馬,台聲。本義:劣馬)
同本義
駘,駑馬。――《廣韻
又如:駑駘(劣馬。比喻低下的庸才)
比喻庸才
駘tái
駘dài 1.無所局限;舒緩廣大。 2.疲鈍。
駘tāi 1.古國名。故治在今陝西省武功縣西南。 2.古邑名。故治在今山東省諸城市東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徒哀切《集韻》《韻會》《正韻》堂來切,𠀤音台。《玉篇》駑馬銜脫也。《崔寔政論》馬駘其銜。
駘蕩,曠遠也。
地名。《左傳·昭九年》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注》駘在始平武功縣。
《哀六年》遷孺子於駘。《注》駘,齊邑。《釋文》他才反。
徒來反。
神名。《韻會》金天氏子曰晞,生允格台駘。
人名。《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王駘。
《五音集韻》土來切,音胎。義同。
《廣韻》徒亥切《集韻》《正韻》盪亥切,𠀤音待。《玉篇》駘蕩,廣大意。
《正字通》春色舒放曰駘蕩。
《廣韻》疲也,鈍也。
《類篇》駘騱,馬不進也。
《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焉,曰哀駘它。《音義》駘音殆。李云:哀駘,醜貌。它,其名也。
與跆同。《史記·天官書》兵相駘籍。《前漢書》作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