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原

馮原

馮原,男,1964年3月生於廣西桂林,博士,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原
  • 出生日期:1964年3月
  • 畢業院校:華南理工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建築學
  • 任職院校:中山大學
人物經歷,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研究方向,主講課程,社會兼職,學術成果,教學成果,著述,主要文章,設計作品,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80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1984年畢業,獲學士學位
1987年進入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讀研究生,1990年獲碩士學位
1998年考入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讀博士研究生,2004年獲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4年—1987年:於廣東肇慶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系任教師;
1990年—1992年:於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任教師,擔任素描教學工作;
1992年—1998年:從事藝術經紀和設計實踐,先後創辦了三家藝術空間和設計公司;
1998年—2004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從事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實踐;
2004年—2009年:擔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學系主任,副教授;
2010—中山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

馮原教授的研究興趣廣泛,長期從事建築歷史與城市學理論研究、視覺文化研究、設計教育研究,在建築學、設計學和當代藝術研究上具有寬廣的視野,並積累了大量經驗。其研究成果在上述領域具有相當的創新性。他還是非常活躍的城市形象、建築、藝術領域的媒體代言人,在報紙、電視、網路中有大量的言論,有較大的公共影響力。同時,馮原還是資深的空間設計師和形象策劃人、藝術策展人,有眾多重要的、成功的設計方案和完成作品。其中,在城市導向設計、空間標識設計、景觀與公共藝術上面均有代表性的創作。

主講課程

2011年9月,馮原主講的課程《視覺文化批評》入選教育部首批二十門“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該課程在網上推出之後,即好評如潮。

社會兼職

馮原在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之外,也廣泛參與各種社會活動,部分社會兼職如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2005至2007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學術委員;2011年深圳香港建築/城市雙城雙年展學術委員;深圳關山月美術館特約學術委員;廣州市規劃局環境藝術委員會委員;廣州市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城市中國》雜誌首席主筆。
自2007年起,馮原為廣州亞組委編制了“亞運會與廣州城市形象戰略規劃”;2008年受聘擔任廣東省參加上海世博會顧問,2009年受廣東省貿促會邀請,擔任世博會廣東館第一階段的總策劃和設計工作。2009年還擔任了世博會深圳館的顧問。

學術成果

自2005年起,馮原完成了多項重要的設計作品,其中,2005年承擔的“廣州市行人指示標識系統設計”示範區域已建成,該項目獲得了市民和媒體的一致好評。2010年完成了廣東省住建廳委託的“廣東省立綠道標識系統設計”,已由廣東省政府發布並正在實施中。2010年為廣州亞運會設計的動態景觀《風動紅棉》,成為亞運城、奧體中心和大學城八個體育場館前的地標,該項設計獲得了專業界和大量媒體的好評。

教學成果

自2004年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學系主任之後,即為中山大學探索非藝術類招生的設計教育模式,在以設計為主導的綜合素質教育方法上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從2005年到2008年,與中山大學工學院一道創建了“廣州市工業產品設計服務平台”項目;推動藝術設計學系學生創辦兩屆“DEMO”藝術節;並把藝術設計專業方向擴展為視覺傳達,工業設計和空間設計三個方向。在任期間,中山大學藝術設計系的學生在各個方向上均有上佳表現,在全國大學生廣告大賽、“方太杯工業設計大賽”上均有學生獲得金獎。2011年,由馮原主持的“大學城軌道交通規劃與設計”課程亦獲得廣東省專利局頒發的金獎,並申請了專利號。
在國際合作方面,馮原帶領中山大學設計藝術學的研究生一直與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合作,2008年受順德文體局委託,帶領08級碩士研究生與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碩士一年級學生組成聯合課程,研究“容桂鎮沿江舊工業區改造設計”,並於2008年10月舉行相關項目的國際研討會;2010年3月,帶領10級和11級研究生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一同舉辦“三角四方:行進中的歷史博物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城研討會”。
2007年1月,受邀參加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的“藝術與革命”國際研討會,在會上宣讀了論文“英雄是怎樣誕生的,革命文藝的視覺改造1942—1976”。2007年7月,受邀參加奧地利薩爾茨堡藝術節,在會上做“足尖上的仇恨:革命芭蕾舞中的身體困境與政治神話”專題演講。

著述

專著《樣式的對策:建築的符號生產及其象徵的邏輯》
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文集《被壓迫的美學:視覺表象的文化批評》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編輯中)

主要文章

地租競爭與城市景觀的多重性
《美術觀察》2005年
彩墨之光把現實照亮:從楊之光的成名作看現實主義的類型學
《文藝研究》2009年
差異的南方性:廣東的空間史與珠三角建築生產
《U+A》中文版
足尖上的仇恨:革命芭蕾舞的身體困境與政治神話
《今日先鋒》2009
圖式與話語的雙重性:關於王肇民的畫—語研究
《文藝研究》2008
從黑暗中曝光的中國: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中的三種我們
《城市中國》2008
機器、制度與自梳女:從容桂鎮的標本看珠三角工業化的性別史
《Abiteri》中文版2008

設計作品

2003年、《水運天長》綜合景觀獲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公共藝術與城市雕塑競賽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2005年、《百川歸海》綜合景觀獲廣州南沙亭角立交城市雕塑競賽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2005年、廣州市行人指示標識系統設計(示範區域)(已建成)
2007年、廣州科學城總體形象標識和導向系統設計
2010年、廣東省立綠道標識體系設計(已實施)
2010年、廣州亞運會《風動紅棉》動態景觀雕塑設計(已建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