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鬃山玉礦遺址

馬鬃山玉礦遺址

馬鬃山玉礦遺址,也是西北境內所見年代最早的一處古代玉礦遺址。於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截至2012年共發掘了4次,發現包括灰坑、房址、石台基等各類遺蹟40多處,出土玉料、陶器、水晶、骨器、石器、獸骨等遺物千餘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鬃山玉礦遺址
  • 位於:甘肅省的一處大型漢代工業遺址
  • 特色:古代玉礦遺址
  • 含義:出土玉料、陶器、水晶
位置,分布規劃,礦坑類型,年代鑑定,發現器物,

位置

馬鬃山玉礦遺址位於肅北縣馬鬃山鎮西北約20公里的河鹽湖徑保爾草場戈壁灘處,遺址面積約5平方公里 。早在春秋、魏晉時期,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就有先民居住,西晉已設縣,之後歷朝都在這裡設鎮置縣。

分布規劃

該玉礦遺址依礦脈走向呈西北至東南分布,東西約1公里,南北約5公里,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已經確定有採礦區、生活作坊區、防禦設施區,與之相對應的遺蹟主要為礦坑、大房址、防禦性建築。在遺物上依次對應有石錘、石斧、石砍砸器等採礦工具,礪石、石錘等加工工具和陶器、銅飾等生活用品,銅鏃、鐵鏃或鐵矛頭等武器。三類遺存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延續性,在功能上體現出互補性。

礦坑類型

已發現古礦坑近百處,從形制看可分為礦井、礦溝、礦坑三大類。礦坑K01位於2008年調查確定的第二地點,平面為圓角方形,剖面呈桶狀,坑口大於坑底。坑口周圍為石料堆積,坑壁及底部為原生岩層。坑口邊長700厘米,坑底邊長500厘米,深310厘米,坑口石料堆積高120~130厘米,寬130~480厘米。坑內堆積可劃分為7層,均為礦坑廢棄後形成的自然堆積。在礦坑周圍地表採集有石錘、銅鏃、石鏃等。
馬鬃山玉礦遺址

年代鑑定

從發掘單位出土陶片來看,有兩類陶器共存。兩類陶器在陶質、陶色上區別不大,而最大的區別在於製法、器形和紋飾上。A類為輪制,多為夾砂,有灰陶、紅褐陶兩大系,素麵及紋飾各占一定比例,紋飾多為凹弦紋和繩紋組合,弦紋多飾在頸部,繩紋多在弦紋以下,繩紋以豎道最多,被平行橫道抹斷,呈分段豎道繩紋。極少數為粗繩紋或交錯繩紋。少數在豎道繩紋上飾橫道波浪形附加堆紋。不見彩陶。可辨器形有罐、盆、甑等。B類為手制,夾砂,有紅褐、灰兩大系,此外有一類因燒制氣氛而造成的灰胎紅皮陶,在整體中占有較大比重。除極少的紅陶飾黑彩外,不見其他紋飾。可辨器形多為罐,器表多有煙炱。A類可以確定為漢代陶片,B類為騸馬文化陶器。B類陶器與騸馬文化“騸馬類型”及“兔葫蘆類型”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點,很可能是騸馬文化的一個新類型,在年代上偏晚。
能夠區別這兩人群的器物,除了陶器以外,還體現在箭鏃這類特殊的遺物上。從2011年的調查、發掘獲取箭鏃近20件,以銅質為主,其中三棱形帶挺鏃為大宗,占有絕對優勢,三翼銎孔鏃僅2件,此外採集有1件石鏃,兩翼呈鋸齒狀。三棱形帶挺鏃為典型漢式風格,為A類遺存,三翼銎孔鏃及石鏃為B類遺存。 由此,基本斷定是一處大型漢代工業遺址。
馬鬃山玉礦遺址

發現器物

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員,先後對馬鬃山玉礦遺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2011年10~11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7、2008年調查基礎之上對其進行了發掘。發掘總面積150平方米。本次發掘發現遺蹟單位14處,其中房址2座,灰坑12處。
出土器物百餘件,包括陶器、銅器、鐵器、石器、骨器、玉器、玉料等。銅器主要有銅鏃、銅環、銅飾、銅塊等;鐵器主要有鐵鏃、鐵矛頭及採礦工具;
石器可分兩大類,一類為以各類石錘、石斧、砍砸器為代表的採礦工具,一類為以各類礪石為代表的加工工;玉器多為半成品,局部磨製光滑。出土玉料近百塊,多為初選後的精料,直徑在6~12厘米之間。
2011年的發掘尚未發現08年調查時發現的四壩時期陶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