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錢子(中藥)

馬錢子(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錢子,中藥名。為馬錢科植物馬錢Strychnos nu r-vomica L.的乾燥成熟種子。冬季採收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曬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錢子
  • 別稱:番木鱉、苦實把豆兒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龍膽目
  • :馬錢子科
  • :馬錢子
  • :馬錢子屬
  • 分布區域:分布印度、越南、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地
  • 採收時間:冬季採收
  • 用量:0.3~0.6g
  • 毒性:有大毒
  • 貯藏:置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 味,歸 經,功 能,主 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 忌,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植物成熟種子。

性 味

苦、溫。

歸 經

歸肝、脾經。

功 能

有通絡止痛,散結消腫的作用。

主 治

用於跌打損傷,骨折腫痛,風濕頑痹,麻木癱瘓,癰疽瘡毒,咽喉腫痛。

相關配伍

1、治喉痹作痛:番木鱉,青木香、山豆根等分。為末吹。(《醫方摘要》)
2、治腳氣,手足麻痹,半身不遂,小便不禁或自遺:番木鱉(去皮,磨細粉)六分,甘草(細粉)六分。煉蜜為丸40粒,每日三次,每次1~2粒,食後溫水送服,連服七日,停七日再服。(《現代實用中藥》)
3、治骨折:馬錢子、枳殼。每斤生馬錢子加甘草一兩,同置缸內用冷水浸泡,每日換水一次,16天后將馬錢子毛刮淨,切片曬乾,用細砂炒成黃色,再浸在童便中(冬季2~3周,夏季4~5天),然後用流水沖洗一天半,陰乾碾細。枳殼(生熟皆可),用童便浸泡2~3天,取出用水洗淨,陰乾碾細。將馬錢子粉與枳殼粉按1:2混合即可,也可制為蜜丸。成人日服三次,每次2克,極量一日8克。兒童酌減。同時進行斷骨復位,小夾板固定。孕婦、高血壓、高燒及精神病人慎用。服藥量大時,出現肌肉抽搐,患處跳動感,頭暈,可大量飲水(或甘草水)解之。(《全展選編·外科》)
4、治熱牙痛不可忍:番木鱉半個,井花水磨一小盞,含漱,熱即吐去,水完則疼止。(《握靈本草》)

用法用量

0.3~0.6g,炮製後入丸散用。

禁 忌

孕婦禁用;不宜多服久服及生用;運動員慎用;有毒成分能經皮膚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積塗敷。

炮製方法

生馬錢子,除去雜質。

生理特性

喬木,高10~13米。樹皮灰色,具皮孔,枝光滑。葉對生,葉柄長4~6毫米;葉片草質,廣卵形或近於圓形,長6~15厘米,寬3~8.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凹,基部廣楔形或圓形,全緣,兩面均光滑無毛,有光澤,主脈5條罕3條,在背面凸起,兩側者較短,不達葉端,細脈成不規則的網狀,在葉的兩面均明顯;葉腋有短卷鬚。聚傘花序頂生枝端,長3~5厘米,直徑2.5~5厘米,被短柔毛;總苞片及小苞片均小,三角形,先端尖,被短柔毛;花白色,幾無梗,花萼綠色,先端5裂,被短柔毛;花冠筒狀,長10~12毫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長約2.5~4毫米,內面密生短毛;雄蕊5,花葯黃色,橢圓形,無花絲;子房卵形,光滑無毛,花柱細長,柱頭頭狀。漿果球形,直徑6~13厘米,幼時綠色,成熟時橙色,表面光滑。種子3~5粒或更多,圓盤形,直徑1.5~2.5厘米,表面灰黃色,密被銀色茸毛,柄生於一面的中央,另一面略凹入,有絲光。

產地

生長熱帶。分布印度、越南、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地。

相關論述

1、《綱目》:“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並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2、《中藥志》:"散血熱,消腫毒。治癰疽,惡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