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適安

馬適安(1901年12月14日—1958年10月17日),原名馬正祥,字適安,化名馬游,又名馬石安、馬龍友、馬致千,湖北省襄陽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鄂北黨組織的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北京農業大學主管行政工作的副校長,後任北京大學副校長、黨委第二書記,1958年10月隨以鄭振鐸為團長、蔡樹藩為副團長的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時,由於飛機失事,不幸遇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適安
  • 出生日期:1901年12月14日
  • 逝世日期:1958年10月17日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簡介,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馬適安,湖北省襄陽縣人,1923年考入武昌華中高等師範,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6月底被任命為中共襄陽縣委書記,同年9月轉任中共襄陽縣執行委員會書記。1928年4月被調往鄂北特委軍委,隨後兼任工農革命軍鄂北總隊黨代表。1930年1月和6月兩次到達北平,同年8月被捕。1931年9月擔任中共奉天特委秘書長兼宣傳部長。1932年秋再次來到北平。1933年夏再次被捕入獄,1936年11月經馮玉祥保釋出獄,失去黨的關係
1937年參加山西決死隊,任三縱隊第七總隊政治部主任,並根據工作需要和黨組織的安排,加入統戰組織犧盟會。1939年9月擔任山西第五行政區保全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40年1月被調往太行區第二中學工作,先後擔任教務主任、校長。
1941年11月由楊獻珍等人介紹,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4月後歷任太行一專署民政科長、秘書主任、副專員、專員等職。1945年8月在太行一地委參加了整風運動。1946年10月調任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教育科長。1948年7月任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教育科長。1948年12月先後到良鄉、北平從事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的接管工作,在北平主要從事北平市教育局的接管工作。1949年3月起回到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工作,先後擔任科長、秘書長、副部長等職,併兼任機關總支委員、黨委副書記。
1954年10月被任命為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主管學校的行政工作。1956年7月調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0月兼任黨委第二書記。
1958年10月,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出訪阿富汗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今埃及),10月17日,因所乘由北京飛往莫斯科的圖-04客機在蘇聯卡納什地區失事,機上人員全部遇難,馬適安與同行的鄭振鐸蔡樹藩等16位遇難者於1959年被追認為烈士。16位烈士的骨灰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並勒石立碑,記有殉難經過,以示永祭。

人物評價

馬適安在青少年時代即追求進步、嚮往革命,曾參加過抗議日本向我國提出的“二十一條”的示威遊行,還曾參加過抵制日貨等愛國運動。經過襄陽五四運動的薰陶和參加學生愛國運動的實踐,認識到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產生了“教育救國”的思想,成為學生運動的先鋒。
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遇到了嚴峻的考驗並進一步得到了革命鍛鍊。被捕入獄後,在鐵窗中表現出一個革命者的丹心烈火。
被保釋出獄後,成為戰鬥在抗日前哨的政治部主任,並在整風運動中認真總結了自己的思想、工作和革命的經驗教訓,向黨獻上了一顆赤誠的心,體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博大胸懷和對黨、對革命的忠誠。
在北京農業大學工作期間,馬適安謙虛謹慎,掌握政策穩妥,“在統一黨內思想,進一步端正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發揚黨外負責幹部的作用,在克服學校運動過多、使教學工作走向正常化上,在促進教學改革、開展一些教學方式上”(見1956年馬適安《黨員幹部簡歷表》中的“自我鑑定”),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