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袖

馬蹄袖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是窄袖口。

清朝服飾的“”。袖是滿族服飾特有的一種袖子,就是在本來就比較狹窄的袖口的前邊,再接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因為形狀像“馬蹄”,所以人們都習慣地叫它“馬蹄袖”,滿族人則稱它為“哇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蹄袖
  • 外文名:Horseshoe sleeves
  • 特點:無領、箭袖
  • 別稱:清初衣袍
起源,著裝,禮俗,

起源

馬蹄袖源於明朝的箭袖,但前部為半圓形神似馬蹄,所以命名為馬蹄袖。
龍袍上的馬蹄袖龍袍上的馬蹄袖

著裝

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獵時,可將乾糧、用具裝進前襟。
箭袖尤其適合冬季騎射。將它覆蓋在手背上,無論是彎弓射箭,還是抖韁馳騁,都可以保護手不被凍壞。

禮俗

為了讓滿族子孫不忘騎射本領,清太宗皇太極特彆強調文武官員的官服一律都要帶有箭袖。清朝的各級官員們平時把箭袖挽起來,在朝見皇上或者王公大臣時,敏捷地把袖子撣下來,然後兩手伏地跪拜行禮,這一動作成為清朝禮節中規定的動作,叫作“放哇哈”。這也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甩兩下胳膊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