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克水母

馬賽克水母

馬賽克水母(學名:Catostylus mosaicus)是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目的海洋生物。也被稱藍鯨脂水母,生活史的主要階段是單體、水母型,其水螅型階段不發達或完全消失。水母體不同於水螅綱的水母體,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其水母體一般體型較大,沒有緣膜;胃循環腔複雜,輻射管發達,有內胚層起源的胃絲,胃絲上有刺細胞;中膠層中有外胚層起源的細胞及纖維;生殖細胞起源於內胚層,神經感官較發達,集中形成4~8個感覺器官。是沿澳大利亞東海岸最常見的水母和大型群,有時在河口水域出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賽克水母
  • 拉丁學名:Catostylus mosaicus
  • 別稱:藍鯨脂水母、彩色水母、澳大利亞藍水母、花葉水母
  • :動物界
  • 刺胞動物門
  • 缽水母綱
  • 根口水母目
  • :端棍水母科
  • :Catostylus屬
  • 命名者及年代:Richmond, 1997
  • 英文名稱:Mosaic Jellyfish
  • 英文名稱:Jelly Blubber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神經結構,市場前景,圖片注釋,

外形特徵

馬賽克水母馬賽克水母
馬賽克水母體型較大,傘緣直徑一般最高可達35厘米。近於旗口水母,但傘緣無觸手,口腕癒合,口封閉,又形成了許多小的吸口。早期發育中具有正常的口,並有4個口葉,以後發育中4個口葉分枝成8個口腕,口腕再分枝癒合,原來口腕中的纖毛溝癒合成小管及吸口(suctorial mouth)。吸口、小管與胃腔相連,胃腔中也有輻射管,環管或有或無,具觸手囊,馬賽克水母個頭渾圓,模樣可愛。頭部傘呈圓鐘形,後面有有八隻在口器的擠壓下形成了口腕。形狀獨特,色彩豐富。半透明而不是透明體。怪誕的幽靈般外觀,。由於體內的生殖腺或其他胃囊等結構具有色澤,而使身體在透明中出現局部的粉紅色、桔紅色、白色、紅色、藍色、紫色與黃色。浮光流彩。
馬賽克水母身體也區分成上傘面及下傘面,無緣膜、傘緣沒有觸手,具有感覺器官,也稱為觸手囊(rhopalium),數目有8個,呈缺刻狀,因此將傘緣分成了8片。下傘中央的垂唇末端向外延伸,形成8個口腕(oralarms),口腕向中心的一側有溝。口腕具捕食的功能,取食時微小的食物可沿口腕溝進入口中,根口水母類口腕癒合,垂唇末端的口封閉,而形成許多新的細小的吸口,用以吸食。一般在觸手、垂唇、口腕及傘的外表面分布有刺細胞。中膠層很發達,也是由蛋白質及粘多糖形成的凝膠,其中含有膠原纖維。不同於水螅水母的是中膠層中游離著外胚層起源的變形細胞,這些變形細胞對動物的再生、組織修復起重要作用。中膠層也有很大的彈性,由於它能維持及調節離子的成分及濃度,而使身體在海水中保持一定的浮力。缽水母類的肌肉及運動相似於水螅水母,圍繞著下傘緣有由外胚層形成的環行肌肉,觸手上有縱行的肌纖維,它們的收縮造成水母的運動。

棲息環境

馬賽克水母與藻類有共生關係,不必完全依賴外部需求的營養來源。營養攝入量的很大一部分依賴與其有的共生關係的藻類,水母體內生活著單細胞藻類。作為回報,藻類在光合作用過程中部分提供營養豐富的碳化合物給它們的寄主。馬賽克水母採取夜間狩獵以供應其營養。

生活習性

馬賽克水母的胃循環腔比水螅水母複雜,原始的種類由口經垂唇進入中央的胃腔,胃腔向外延伸形成4個胃囊,胃囊之間有隔板(septum),隔板上有小孔,可使胃囊之間互相溝通以幫助液體的循環流動。隔板上有隔板肌,內緣有內胚層起源的胃絲(gastric filaments),共上含有許多刺細胞及腺細胞,可以固定及殺死進入胃腔的食物。這些放射管在傘緣處均與環管相連。為肉食性動物,以小的甲殼類、浮游生物等為食,實際上也是一類懸浮取食者,它們以觸手過濾水中的微小的浮游生物,經口腕溝靠纖毛作用送入口及胃腔,胃絲上的刺細胞殺死捕獲物,再由胃絲上的腺細胞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消化後的營養物靠環流管壁的纖毛擺動以推動營養物由胃腔經從輻管進入環管,再經正輻管、間輻管、胃腔及口將未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

分布範圍

產於印度 - 太平洋,亞洲南至澳洲北部海岸。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新南威爾斯州,維多利亞州。棲息於河口潮間帶和沿海水域。
馬賽克水母分布圖馬賽克水母分布圖

繁殖方式

馬賽克水母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於胃襄內,由內胚層產生。原始的種類在隔板兩側共有8個生殖腺。無隔板的種類具有4個,海月水母就有4個馬蹄形的生殖腺體在胃囊的底部,性成熟時常有色澤,易於識別。生殖細胞排到海水中或口腕處受精,受精卵經囊胚期發育成浮浪幼蟲,經過一段自由游泳之後,用其前端固著在物體上發育成水螅型幼蟲,稱為缽口幼蟲(scyphistoma),缽口幼蟲以後由頂端到基部進行橫裂生殖(strobilation),這時稱為橫裂體(strobila),以後橫裂體由頂端開始依次脫離母體形成幼年的水母型體,稱蝶狀幼體(ephyra),橫裂體可以生活一到數年,全部橫裂體脫落之後,它又可以重新形成缽口幼蟲,所以橫裂體是無性生殖階段。蝶狀幼體很小,邊緣有很深的缺刻。它經過大量的取食後發育成水母型成體。遠洋漂浮的缽水母類沒有固著生活的階段。
馬賽克水母(圖14)馬賽克水母(圖14)

神經結構

馬賽克水母的神經結構也是由外胚層形成的神經網,也具有突觸傳導。神經細胞集中,形成4個或8個神經節分布在傘緣的觸手囊中。其中含有起博點神經元,因為如果切去全部的神經節,水母則失去博動的能力,如果切去部分神經節,甚至只留一個神經節,水母仍能做有節奏的收縮運動。所以神經節中含有起博點神經元,它控制著水母類的肌肉收縮運動。馬賽克水母傘緣的8個觸手囊也是它的神經感覺中心,它具有感光、重力感受及化學感受的功能。觸手囊是由環管向外延伸形成一個中空的小盲管,其末端具有內胚層分泌的鈣質顆粒,稱平衡石(statolith)。外傘緣在平衡囊上端延伸形成笠(hood),用以保護及遮蓋下面的平衡囊,其兩側有感覺瓣(sensory lappets),其上有感覺細胞及纖毛。當身體傾斜時,端部的結石與感覺纖毛受到刺激而引起運動以調節身體的平衡。
另外,在觸手囊上還有外胚層形成的小眼(ocellus),原始的小眼僅是表皮細胞內陷形成的一個小窩,其中分布有色素及感覺細胞,複雜的小眼有網膜狀的感覺細胞及晶體,對光線表現出正趨性。此外,在觸手囊上、下傘面有一個表皮內陷形成的外,內感覺窩(sensory pit),是其化學感受器。
馬賽克水母觸手囊具有敏銳的感覺能力,例如它能感受到比聲波還微弱得多的次聲波。有時風平浪靜的海面會見到水母類的聚集或成群遊動,有經驗的漁民及海員會意識到幾小時之後,海面將會有風暴的來臨,這是由於空氣中的氣流及海浪的磨擦所產生的一種人不能查覺的次聲波,而水母類能感受,並提前開始了迎戰風暴的準備。因此人們把某些缽水母類看做是一種有效地預測風暴的指示生物了。仿生學家也利用了它的觸手囊結構,成功的製成了風暴預測器,能提前十幾個小時成功的預報風暴的來臨、方向、級別等。為航海者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市場前景

馬賽克水母正日益對澳大利亞漁民的生活進行滋擾,在夏季,成群的馬賽克水母洪水般洗泛濫的進入澳大利亞北部海岸線,堵塞漁網而致使漁獲量減少。
馬賽克水母(圖15)馬賽克水母(圖15)
馬賽克水母無毒,與海蟄是同屬一科的近親。海蟄在亞洲是備受推崇的美食,中醫認為吃海蟄會降低高血壓。乾海蟄在許多亞洲國家,特別是日本,被認為是烹飪美食而流行。因其質地鬆脆又富有彈性,因而得名“橡皮筋色拉”,在中國也是傳統銷售的海菜。一些澳大利亞人感知水母在亞洲市場增加的需求,決定利用這種優勢。澳大利亞人試圖發展與海蟄相近的馬賽克水母漁業,但處理、加工、運輸和保鮮馬賽克水母十分困難和費時。馬賽克水母的訂單也在不斷上升。

圖片注釋

概述圖:攝影師:Melissa Fiene
距離澳大利亞港口城市凱恩斯約100海里開外,一隻馬賽克水母浮游在珊瑚海的水中。水母在這個地球的海洋中無所不在,無論在溫暖還是寒冷的水中,無論在沿岸還是深海的水域,它們都能繁榮生長。水母的身體中大約95%都是水分,而且水母雖然沒有腦子,卻有著足夠的聰明在地球上存活了超過500萬年。
(註:全部圖片和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