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石山風景區

馬石山風景區

馬石山位於乳山市西北隅,海拔467.4米,是膠東的名山。景點有姊妹石、棋盤石、五鳳樓、天梯、勃鴿塘、馬石山烈士陵園等景觀,為乳山著名自然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石山風景區
  • 地理位置:乳山市西北隅
  • 著名景點:姊妹石、棋盤石、五鳳樓
  • 海拔:467.4米
景區簡介,馬石山傳說,景點欣賞,姊妹石,五鳳樓,棋盤石,通天梯,鵓鴿塘,馬石山烈士陵園,

景區簡介

山體呈東西走向,從北面遠眺,像一匹頭西尾東的駿馬,頭、耳、鬃、背、臀清晰可辨,又因山多岩石,故名馬石山。這裡峰嶺巍峨,山勢陡峭,怪石嶙峋,森林茂密,鳥類繁多,保持著原始山林特有的秀美風貌。同時,這裡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製造駭人聽聞的“馬石山慘案”發生地、馬石山反“掃蕩”突圍戰發生地,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紅色旅遊聖地。

馬石山傳說

傳說遠古時,馬石山有一片草肥水美的牧場,一匹神馬經常偷偷到牧場吃草飲水。後來,天上下來一位天將要降服這匹神馬,神馬就地一滾,竟比大山還高。天將一看,也施展法力,變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伸手抓住馬鬃,把大山當成了墊腳石,用力一踏,飛身上馬,騰空而去。從此,人們把這座大山叫做“上馬石山”,後來,逐漸把“上”字去掉,直呼馬石山了。

景點欣賞

姊妹石

馬石山西麓井喬家村旁,乳山河上游水潭龍灣岸邊,聳立兩尊高三丈許的巨石,其形似一對婷婷玉立的少女,儀態端莊,相互偎依在一起,人們稱其“姊妹石”。
傳說這兩尊巨石,是很久以前因婚姻不如意抗婚而投河自盡的當地農家姐妹的化身。姊妹石下,就是當地著名的河中水潭龍灣,“姊妹石”倒影水中,更顯少女青春神韻,奇妙的景觀加上美麗的傳說,讓遊人讚嘆不已。

五鳳樓

馬石山主峰西南2.5公里處,陡峭的石崖上,有一天然而成的石窟,石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又有前後兩窟,兩窟中間相通:前窟門窗俱全,明柱支撐,飛梁走檐,造工精巧;後窟為一石洞,明亮寬敞,可容納數十人。遠觀石窟,酷似人工鑿建的石樓,當地人稱其為五鳳樓。
相傳當年鐵拐李等八位仙人週遊各地,一日來到馬石山,見此地山青水秀、松翠柳綠、百鳥爭鳴,便決定在此遊玩。正當他們為住處發愁時,意外發現了這座石樓,便飛身進樓住下。為方便何仙姑起居,鐵拐李用拐杖在上層後面的石壁上捅開一洞,就是現在的後窟。八仙飲酒對歌,歡樂之間,韓湘子吹起了笛子,悠揚的笛聲,引來五隻漂亮的鳳凰,落在石窟之上,紋絲不動地聽仙人吹笛,久不離去。呂洞賓見狀高聲說道:“今我等棲身之處為落鳳樓也”。曹國舅遂提筆在石壁上題寫下“五鳳樓”三個字。從此,人們便稱此窟“五鳳樓”。

棋盤石

馬石山主峰西坡有一巨大的方形岩石,周圍松林芳草環繞。巨石紫黑色,高約3米,頂端平坦如砥,可容十餘人圍坐。令人稱奇的是,巨大的岩石上,中間部分有縱橫交錯的岩石紋理,形似棋盤,“格線”清晰。這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傳說是當年南北兩極仙翁相約在此對弈時雕鑿而成的。如今,遊人登臨其上,或賞景,或對弈,又成為馬石山上的一道靚麗“風景”。

通天梯

馬石山主峰以西的懸崖峭壁間,有一條斗折蛇行、層層相接的登山石階,遠眺似一條通向陡峭山頂的石梯,人們稱其為“通天梯”。傳說誰能登上石梯頂端,就能得道成仙。但因梯階陡峭異常,攀登者多望“梯”興嘆,畏而止步。
傳說“通天梯”是當年魯班的56代孫公輸珩週遊各地,路過此山,得知老百姓為登山犯難,而幫助百姓在此修建的。公輸珩精通《周髀算經》,有高超的測量技術,他測好路線圖後,挨村逐戶發動百姓,終於修成了這條通“天”之路。初修時他只有23歲,修好後公輸珩已經73歲了。

鵓鴿塘

在“五鳳樓”的西北處,有一狹窄的深谷,谷深30餘米,深谷兩側岩壁陡峭險峻,是攀岩愛好者的絕妙佳地。岩壁經過風化形成許多小石洞,成為鴿子的棲息地,常年有大批野生鴿子在此繁衍生息,故稱其為“鵓鴿塘”。峽谷岩壁上奇松、古槐叢生岩縫間,峽谷頂端較為平坦,林木叢生,鴿飛燕鳴,遊人在此,可感受原始山林的美麗風貌。

馬石山烈士陵園

942年11月,日本侵略軍及偽軍2萬多人,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拉網合圍式“大掃蕩”,24日在馬石山殘殺抗日軍民500多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馬石山慘案”。在反掃蕩鬥爭中,膠東抗日軍民同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殊死搏鬥。1970年10月,乳山市為紀念在“馬石山慘案”中犧牲的抗日軍民,決定在此修建馬石山烈士陵園。烈士陵園1971年開工建設,1972年10月竣工,占地5.4公頃,分革命烈士紀念塔、抗日烈士紀念堂、廣場、烈士陵墓和接待室與管理人員生活區4部分。
革命烈士紀念塔建於馬石山主峰,塔高15米,塔身呈六棱形,整個塔身由400餘塊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塔身正面鐫刻著“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鎦金大字,塔頂豎有紅色五角星。從遠處眺望,乳白色的紀念塔高聳入雲,雄偉壯觀。
抗日烈士紀念堂建於馬石山主峰陽坡,建築面積330平方米。紀念堂正中大門上額書有“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寬敞的大廳正中懸掛著夏雲超、張寰旭、林江、於己午等烈士遺像。東廳展有日軍殘殺中國軍民的照片和反映“馬石山慘案”的版畫。西廳展有以“壯麗的史詩、英雄的業績”為主題的馬石山慘案文字簡介和烈士遺物。
紀念堂後側是在馬石山慘案中犧牲的96名烈士的陵墓,每座陵墓前都立有漢白玉墓碑。1943年1月25日,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在陵墓前側立“馬石山殉難軍民之墓”,2月18日又立“馬石山殉難軍民紀念碑”。
陵園內至今還保存著抗日軍民與日軍激戰時用石塊壘成的5處掩體和被困抗日軍民飲水用的一口水井。
1985年,許世友上將、林浩少將為革命烈士紀念堂題了詞。1988年6月被威海市批准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2000年,乳山市政府又立“馬石山反掃蕩突圍戰紀念碑”。2005年12月,被批准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8月,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中央軍委在國家軍事博物館舉行的《民族先鋒——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英烈展》活動中,“輪迴拼殺護民眾、捨生取義建奇功——馬石山十勇士”成為展示的四個英雄群體之一。馬石山突圍戰英雄事跡在中央電視台《永遠的豐碑》欄目中專題報導,《馬石山十勇士》已被拍攝成電影,搬上熒幕,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