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璧

馬璧

馬璧(1912--1985),字光奎。湖南湘潭人。抗日戰爭時期,在湖南省教育廳、民政廳任職。1946年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新聞專員、長沙綏靖公署政工處主任秘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璧
  • 出生地湖南湘潭
  • 出生日期:1912年
  • 逝世日期:1985年
個人簡介,個人經歷,

個人簡介

1950年去台灣。歷任台灣新中國出版社編輯主任,政工幹部學校系主任,中國文化學院、台灣輔仁大學教授,台灣警備總司令部顧問,總政治作戰部特級研究委員。曾主編《國魂》、《革命思想》等刊物並任政治評論月刊社社長。1981年從台灣到北京定居。後任孫中山研究學會理事、民革第六屆中央常委。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長期從事三民主義、孫中山學術思想的研究。著有《三民主義政治學》、《中國國民黨黨史》等。
馬璧,原名大炎,字光奎,號默廬、退思樓主,筆名白圭,祖籍陝西扶風縣,1912年4月4日出生在湘潭縣馬家堰西五里火撈臘沖(現屬茶恩寺鎮雙陽村)的“芭蕉山房”。6歲開始讀書,先後讀過《論語》、《春秋》,因家貧四次輟學。1925年從村小畢業後,入本鄉鎮同善社創辦的國學專修館進修一年,後師馬元珍、馬劍農讀經,從齊白石之子齊子如學畫。1929年參加縣國小教員考試,經考試合格。1932年春開始教書,1933年開始寫作,處女作《治安與富強之連鎖政策》由上海道德書局出版,從而一發而不可收,《人生指南》、《孔子的思想淺說》等10多種書陸續出版。馬璧還愛好美術,深得齊白石的器重。他的《默廬詩草》箋名亦是由齊白石題的。他畫的“群蝦圖”和“蠶桑圖”,齊白石評價說:“余畫蝦三十餘年,為弟一旦得之。”“高出白石弟子三千”。他以《弱冠述懷》七律二首寄白石老人,白石老人愛護晚輩,步原韻回和,以資鼓勵。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馬璧先後任湖南省教育廳圖書審查股長、湖南省民政廳視察等職。先後寫了《作文講話》、《三民主義政治學》、《成功之道》、《人本道》、《三民主義政治淺說》等書,分別由上海世界書局、重慶中正書局、國民圖書社出版。其中《三民主義政治淺說》由國民黨宣傳部編入黨義叢書。

個人經歷

1945年初,馬璧任湘潭縣政府社會科長。1946年4月,馬璧任國防部新聞局上校編譯專員,編輯《新時代》刊物。同年冬,馬璧被聘為國民黨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美術委員會委員。1947年9月,馬璧調北平西宛新聞班任教。1948年秋,程潛出任湘贛綏靖公署主任,任馬璧為綏署政工處上校編譯專員和上校主任秘書,1949年5月解職歸里,回鄉務農。1950年初,積極幫助擁有百畝土地的父親馬元亮減速租退押。
1950年9月,湘潭清匪反霸開始後,馬元亮帶著馬璧兄弟出走香港。1951年7月經鄧文儀申請到台灣。1952年5月,馬璧任台灣“國防部”政治新中國出版社上校編譯。他認為政略運用,遠在戰略運用之上,政略是決定國家命運和世界和平的唯一關鍵,中共在大陸的勝利步是武裝的勝利,而是政治作戰的勝利。
蔣經國非常重視軍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創辦了“政工幹部學校”。1955年,王升任“政工幹校”(後改為政戰大學)校長,負責集訓師以上政治部主任以上幹部,馬璧參加了第二期政治作戰研究班集訓後,留校任教,任專職教授、系主任,兼“國防部”史政局審查委員,代王升整理《政治作戰研究》講稿成書,並於1959年出版,該書成為台灣軍隊中重要的政治教材,並譯成日文、泰文、西班牙文、法文等十多種文字出版。
馬璧輔助蔣經國、王升研究政治作戰,研究三民主義理論,先後著有《政治學大綱》、《現階段政治作戰的方法》、《政治作戰概論》、《民權主義與現代政治思想》、《孫總理思想研究》、《國父學術思想新評論》、《三民主義研究》等20多種書,五獲著作獎。其中《作戰概論》一書獲“四星定星獎章”,《國父思想新評價》,獲著作獎。《辯證法與心物二元論》獲國軍政士論文競賽第一名。他舉編過《國魂》、《政治評論月刊》、《革命思想月刊》、《湖南文獻》等10多種刊物。還編有20餘萬言分12冊出版的“國父思想”叢書。他被選為五權憲法學會、國父遺教研究會理事和總幹事、台灣考試院特種考試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專門委員、輔仁大學教授等職。
1977年8月,65歲的馬璧在政戰大學退休後,受聘為台灣警備總司令部顧問、“國防部”總政治部特約研究員。1980年,馬璧受“行政院”新聞局、中央文化工作會、“國防部”總作戰部的邀請,曾考察金門等軍事要地。1978年11月,馬璧收到堂弟馬立斌的來信,鼓勵馬璧早日歸來。1980年秋天,馬璧從《人民日報》上看到一位福建籍台胞回到大陸定居的訊息而心動。不久,他公開在《政治評論》上發表文章,聲稱孔子七十而返魯,老子七十而出關。言下之意,馬璧也要飛回大陸了。
1981年9月,葉劍英委員長向台灣當局發出九點建議,引起馬璧內心很大觸動,認為祖國和平統一,是民族主義的最高要求,九點建議是民族主義有力的號召。他決定回國,10月23日,馬璧揮淚告別病中的老父親,告別妻兒,自台灣飛抵泰國。10月30日飛抵香港。11月3日,馬譬飛抵北京,回到離別了32年的大陸,成為離台回歸大陸的首批名人之一。不久,馬璧受聘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孫中山研究會理事會理事、民革中央常委。1981年11月20日增補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併到廈門向駐金門的許歷農將軍喊話。次年12月23日增補為全國政協常委,受到鄧小平同志的接見。
1983年3月25日,馬璧秘密到達香港,下榻美麗都酒家,通過學生尋找在香港活動的王升,可王升避而不見,轉赴美國。同年,馬璧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5月22日,被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馬璧敢於直言,對幹部選賢任能問題,提出了“有才便有能,多才便多能,無才便無能”的觀點,並說:“選撥幹部,德才兼備,德在才先。”馬璧十分關心家鄉建設,他籌集資金30萬,修建了茶園寺鄉排漬工程。他時常通過學生《香港時報》總編金達凱向王升、袁守謙等人勸慰他們回大陸走走看看。1985年10月8日,馬璧病逝於湖南長沙,享年73歲,骨灰安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齊白石的孫子齊佛來為其作了一幅輓聯:“是戚誼,是世交,買屋伴長沙,潑墨揮毫空約我;為九條,為四化,履冰歸故國,忠肝義膽最思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