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出土紡織品

馬王堆漢墓出土紡織品

馬王堆漢墓出土紡織品是指1972年和1974年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3號漢墓出土的隨葬品中的紡織品和衣物 200餘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王堆漢墓出土紡織品
  • 外文名:mɑwɑngdui hɑnmu chutu fɑngzhipin
  • 出土時間:1972年和1974年
  • 紡織品和衣物:200餘種
介紹,分類,

介紹

馬王堆漢墓出土紡織品,mɑwɑngdui hɑnmu chutu fɑngzhipin
textile excavated from the Han tomb at Mawangdui, Changsha
馬王堆漢墓出土紡織品,其中包括目前所知的漢代絲綢品種的大部分,如平紋組織的絹、縑、紗;絞經組織的素羅和花羅;斜紋組織的綺、錦、絨圈錦;袋狀組織的絛帶以及彩繪印花紗。還有大麻和苧麻製成的粗細麻布等。

分類

絲織品
共有單幅的絲綢46卷,成件的衣物58件,屬於服飾類的共27件,絲綿袍11件,夾袍1件,禪衣3件,以及衣裙、手套、履、襪、香囊、絲巾、繡枕、鏡袋、瑟衣、繡花包袱等。
數量較多。其中一件薄如蟬翼的素紗禪衣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重49克,其經、緯絲密度分別為58根/厘米和40根/厘米,每平方米重15.4克,單根蠶絲的纖度為10.2~11.3旦。另有幾塊素紗料,整幅寬49厘米和45厘米不等,重量合每平方米12.7克。
馬王堆3號墓出土四塊淺絳色縐紗。縐紗在漢代稱為縠。經絲密度稀的約34~36根/厘米,密的約58~60根/厘米。經緯絲的投影寬度為0.03~0.08毫米和0.05~0.15毫米。經緯絲的拈回角約25°~35°,拈度約1400~2400拈/米。織物厚度為0.07~0.10毫米。縐紗比素紗更為稀疏、輕軟,是由強拈經絲不同拈向相間排列經處理而起縐的。
花羅
有朱羅、 皂羅、 煙色羅、耳杯形菱紋羅等。耳杯形菱紋羅以粗細線條構成耳杯菱形圖案,用橫式連續排列法分為粗細兩檔一個圖案的循環,縱向為7厘米,橫向為3.7厘米。大小套組成四周對稱圖案。其經緯絲纖度為20/22旦的蠶絲,是由生絲織造匹染而成。經緯密度為88~92根/厘米和26~30根/厘米,幅寬49.5厘米。每平方米重約30~37克。耳杯菱形花紋須用提花束綜裝置和絞綜裝置配合織造。
有幾何紋綺和對鳥花卉紋綺。組織特點是在平紋地上起三上一下4枚紋組織的塊面花紋。幾何紋綺的一個花紋循環經絲數為116根,緯絲數為92根。花紋圖案上下左右全部對稱。地部平紋組織用兩片平紋上口綜來控制,花部斜紋組織由60片上口綜來控制,或用提花束綜來控制,每根經絲都同時穿過花綜和平紋綜。這種織物須用多綜多躡機和提花束綜機來織制。
黃色綺地乘雲繡局部 一號墓出土黃色綺地乘雲繡局部 一號墓出土
有二色錦、三色錦和多色錦三類。二色錦有隱花波紋孔雀錦和隱紋星形花卉錦等。實物全是兩根經絲為一組,緯絲用單色。幅寬為50厘米,孔雀錦的經緯密為118根/厘米和48根/厘米。星形錦的經緯密為112根/厘米和48根/厘米。這種兩色錦的紋樣設計以線條為主,寫意的塊面紋較少,而且斷續上下左右對稱。花紋經和地經的色澤相近,在側面光照射下顯出花紋。
三色錦有幾何紋錦、紺地絳紅鳴鳥錦和香色地茱萸錦等。經絲三根為一組,茱萸錦的經緯密為153~156根/厘米和40根/厘米,其比例約為4:1。組織結構是表里交換的經二重組織。花形循環長8厘米,寬6.9厘米,花朵用塊平塗法表現,以空心線圈構成連續枝條,並以少量菱形圖案點綴,花紋明朗鮮艷。
多色錦有凸花錦和絨圈錦等。絨圈錦(圖6)以2根地紋經、1根底經和1根大小絨圈經為一組,起出高於織物表面1倍以上的大小環狀絨圈。經緯密為176~224根/厘米和41~50根/厘米,以織幅50厘米計算,總經根數約為8800~11200根。最大花幅有13.7厘米,需用2055根經絲單獨運動,用花樓裝置的提花束綜來控制,因地紋經、底經和絨圈經的送經量不同,須用雙經軸織制。從實物分析,絨圈高出錦面0.7~0.8毫米,花紋有很強的立體感。
麻織品
棺內發現的四塊麻織品保存完好。其中一塊粗麻布的原料是大麻纖維,灰加工麻布和細麻布的原料是苧麻纖維,綑紮竹笥的繩索原料是苘麻纖維。灰麻布的麻紗支數為150公支,均勻度較好,拈向為S,拈度麻經959拈/米,麻緯905拈/米,不勻率為27%,單紗強力為83克,單紗斷裂伸長率為5%。出土的麻織品均為平紋織物,粗麻布的經緯密度為17.9根/厘米和18.1根/厘米,約合10升布。灰麻布的經密37根/厘米,約合23升布。另兩塊苧麻布經密為32根/厘米,約合21升,已接近現代的細布。灰加工苧麻布表面有烏亮的極光,經鑑定含有無機物質(銅、汞、鈣等),類似近代經過踹布軋光加工的麻織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